北山的晨霧還沒散儘,邁巴赫已經下了山。
山路彎彎繞繞,樹影在車窗外向後退。林家留在後麵,像一張已經亮出來的底牌。而前方,是曜陽港。
顧星闌靠在後排,閉目休息,像是在養傷,也像在排兵。
車裡除了他,還有兩個人。
副駕是陳易,星曜的核心線之一,數據型人才,乾活利落、頭腦冷靜,跟顧星闌一樣,是那種天生“在風口站得住”的人。後排另一側,是一台加密終端,屏幕上鋪著資本關係圖、股權穿透圖、港口調度圖……像一張多層嵌套的血管係統。
陳易一邊滑動屏幕,一邊快速報告:“沈家占著的不隻是碼頭使用權。他們把港務、倉儲、報關、冷鏈、藥材進口都打通了,做成了自己的閉環。”
他點開幾條重點節點,指尖敲在屏幕上:
“外麵看的,是‘曜陽港口發展集團’、‘港盛實業’、‘辰遠國際’。”
“裡麵真正吃肉的,是兩條線。”
“第一條,冷鏈+醫藥原料進口。林家的藥材原料、稀有藥根,絕大部分必須從沿海口岸進,而這個通道已經被沈家動手腳。”
“第二條,離岸資金線。去年二十七號泊位的使用權,被轉給一家叫‘凱融控股’的離岸公司。注冊在塞浦路斯,賬麵股東全是沈家的白手套。”
他說到這,抬眼看後視鏡:“凱融控股就是沈家的錢袋子。利潤轉出去,風險留在本地。這是他們給自己準備的緩衝帶。”
顧星闌睜開眼,眼神沉靜:“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開始往外轉錢了。”
“很明顯。”陳易點頭,“從賬麵流速看,不是日常轉移,是‘隨時準備抽身’那種撤離信號。”
“說明一件事。”顧星闌低聲道。
“沈家已經知道局勢在變了。他們不再把曜陽當隻有他們能喝水的池塘,而是在防止有一天池塘被端走——所以先挖逃生管。”
停了兩秒,他指節輕輕敲在座椅扶手上,節奏平穩。
“好消息是什麼?”他問。
陳易懂他的意思,馬上接:“他們急了。”
顧星闌勾了下唇角:“對。越急,越會露線。”
林安雨的聲音從耳機裡傳來,線接得很穩:“我這邊剛拿到消息。沈家在內圈放話,說‘林家這次出手太重’,說‘北山那邊忘了自己姓林還是姓顧’。”
她的嗓音平靜,但意味很清楚:他們已經被綁在一條線上,動一個,就是動兩個。
顧星闌淡淡:“他們罵可以。隻要他們還在罵,就說明他們還沒敢動北山正麵。”
“真正要小心的,”她壓低,“是沈寒。”
這個名字剛落下,車廂裡明顯安靜了一拍。
陳易抬頭:“沈長河調誰不調,偏偏調他。”
“什麼意思?”顧星闌問。
“沈寒是沈家的暗麵。”林安雨說,“隻要局麵還是錢的爭奪,他不會出現。一旦他出現,說明沈家不再把事情當資本碰撞了,他們把這場衝突認定為‘生死線’。”
她頓了頓,嗓音壓低一寸:“港口這局,不會隻是冷戰。他們會下真刀。”
顧星闌沒問“你怕嗎”。他知道她不怕。他隻說了一句:“收到。”
——
曜陽港。
城市的另一顆心臟。
遠遠望過去,那是一片密集的鋼鐵森林。吊機高聳,集裝箱堆成小山,從東到西的深水泊位在晨光下泛冷光,像排列整齊的巨口。
鹽汽味、金屬味、柴油味混在一起,空氣是潮的,也是燥的。
這不是金融大樓裡的那種乾淨權力,這是城市底部的、直接的權力。
顧星闌下車,沒有刻意遮掩身份,也沒帶大隊人馬。它不是時候。他穿的甚至不是西裝,而是一件深色休閒外套,從容到像是來視察貨運。
陳易拿著平板,跟在半步之後,聲音壓得極低:“按你說的,我們已經在匿名渠道提交資料。舉報內容指向‘凱融控股’疑似涉及走私醫藥原料,報送對象包括海關監察處、港務局財審,還有兩家財經媒體。”
“也就是說,”顧星闌道,“從這一刻起,沈家再想把錢悄悄轉走,就不是內部動作了,而是‘輿論風險+行政風險+資本恐慌’,三壓一。”
“對。”陳易嘴角勾了一下,“我們在往外推消息的時候,還順手留了一個‘抓手’給港務局,告訴他們如果不立刻查,媒體會默認你們是睜眼裝瞎——港務局會自保,肯定先做動作,把泊位臨時凍結,往上報。”
顧星闌輕輕點了下頭:“行。”
他轉身,視線投向遠處二十七號泊位。
那裡看上去和其他泊位沒差彆:堆箱、卸貨、巡檢,燈光閃著工業區特有的硬白,偶爾有叉車駛過。
但陳易指給他的,是人。
“看到了嗎?安全線那邊那三個人。動作太利索,目光太散。沒在真乾活,隻是在看誰靠近。那不是普通的碼頭工,是沈家的現場線。”陳易低聲說。
“他們在等一批貨上船。”顧星闌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對。”陳易點頭,“那批貨的貨權屬於‘凱融控股’,賬麵寫的是‘醫藥冷鏈原料’。如果今晚能走,那條離岸線基本穩;如果今晚走不了,沈家就會開始急抽其他通道,慌起來還會暴露次級賬戶。”
“所以,”顧星闌淡淡道,“我們不能讓它走。”
陳易吸了口氣:“明白。”
他又猶豫了一下,還是問:“我們真要在港務這層動?這邊是沈家的命根,壓下去等於把他們逼急了。沈家不是趙家,那群人不隻是會罵、會遊說、會請客吃飯,他們會下死手的。”
顧星闌聽完,隻說了一句簡單的:“正好。”
陳易愣住:“正好?”
顧星闌笑意很淺:“一張桌子,要重新擺,你得先讓原來的人發瘋。否則,他們不會讓位置。”
——
傍晚。
財經圈像被丟進一顆信號彈。不是公開頭條,而是那種“業內都在傳”的暗線消息先全網發酵。
【港口資金線出現異常】
【‘凱融控股’疑似與非法藥材走私有關】
【港務集團或遭審計】
“消息”的指向很謹慎,但有意無意,已經把沈家的名字留了影。
這種寫法,才是最致命的。
如果一開始就把“沈家”二字打出來,那叫正麵硬懟,對方可以動用關係反手壓你,逼你刪稿、逼你道歉,甚至倒過來把你說成“造謠”。
但現在不是,沒人直說是沈家,隻有條線條線的事實被拋出來,全是“我也隻是聽說”、“我隻是轉述數據”,沒有直接指控——這讓監管必須查,媒體也不用撤。
這,是顧星闌最拿手的打法。
逼官方表態,同時不給對方抓“你誹謗我”的口實。
同一時間,港務局的臨時指令下到了二十七號泊位:臨時安檢,進入二級監管狀態。按流程,這個級彆一封,就是整夜。
換句話說,沈家的那批貨,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