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棠的質疑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專案組內部激起了層層漣漪。
然而,偵查工作並未因此停滯,反而沿著多條腿走路的穩健策略,加快了步伐。
對吳念的搜查令批準後,技術科對其住所收繳的物品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溯源。
其中,那套被蘇棠認定為與案發現場手法高度吻合的特製微雕工具,成為了突破口。
這些工具並非量產商品,幾把核心的鎢鋼刻刀上,刻著一個微小的“鉞”字徽標。
老王順藤摸瓜,查明這是一個名為“金鉞坊”的極小眾手工工具作坊的產品。
在完備的法律手續下,“金鉞坊”提供了有限的銷售記錄。
查詢顯示,在案發前約一周。
有人通過網絡匿名下單,訂購了一套與吳念所使用的同型號替換刀頭,指定的收貨地址,是位於城郊結合部某處的一個快遞櫃。
這一發現立刻讓偵查員們精神一振!
陳默帶隊直撲該快遞櫃所在區域。
他們調取了快遞櫃周邊前後近半個月的所有公共監控錄像。
海量的視頻篩查工作枯燥且耗時,但隊員們深知這其中可能隱藏著關鍵線索。
終於,在技術科的輔助下,一個可疑的身影被鎖定:
一個始終戴著棒球帽和口罩、身形瘦削的男性,多次在深夜或淩晨時分出現在快遞櫃附近。
其出現的頻率、時間,以及那種刻意回避正麵鏡頭的姿態,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最後一段有效監控畫麵中,這個身影取了快遞後,步行方向最終消失在通往廢棄新華印刷廠的岔路。
幾乎同時,外圍走訪組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一名在印刷廠周邊拾荒的老人向警方反映,近大半個月來,他確實偶爾在黃昏時分,看到一個看著挺年輕,但低著頭走得很快的男人進入廢廠區。
“裡麵有時候到下半夜,會從窗戶縫裡透出一點弱光,不像普通的電燈,晃晃悠悠的,像電池台燈。”
物證指向的區域、監控捕捉到的可疑身影、證人證言佐證的活動跡象——這三條線索如同三根箭矢,最終交彙於同一個靶心:那座廢棄的新華印刷廠!
抓捕時機已然成熟。
行動在夜幕降臨時展開。
特警隊員如同暗夜中的獵豹,悄無聲息地包圍了那座散發著油墨和紙張黴味的廢棄廠房。
陸珩親臨現場指揮。
陳默緊隨其後,手心因緊張而微微出汗。
與之前依賴技術信號定位的不安相比,此次基於紮實線下偵查的合圍,讓所有參戰人員心裡都更有底氣。
廠房內部空曠而陰暗,隻有角落用木板和帆布勉強隔出了一個小空間。
當強光手電筒的光柱刺破黑暗,精準地鎖定那個坐在破舊椅子上的身影時,預想中的反抗並未發生。
吳念抬起頭,臉色在強光下顯得有些蒼白,但眼神異常平靜,甚至帶著一絲解脫。
他穿著深色的工裝服,雙手安靜地放在膝蓋上,對於如神兵天降的警察,他沒有絲毫驚慌。
“吳念?”陸珩走上前。
“是我。”
吳念配合地伸出雙手讓陳默戴上手銬,目光掠過陸珩,帶著一種認命般的平靜。
押解回市局的路上,吳念始終沉默。
審訊室冷白的燈光下,他顯得更加單薄。
“知道為什麼帶你到這裡嗎?”陸珩開門見山。
吳念抬起頭,這次眼中有了焦點:“為了李憶舟。”
“你和他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