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彩虹樂園”這條關鍵線索後,蘇棠的工作重心發生了微妙轉變。
她不再僅僅將那個神秘的“幽靈簽名”視為一種單純的化學毒素,而是開始從更宏觀的生物學角度來審視這個謎題。
凶手的作案手法中透露出的那種近乎偏執的儀式感,以及跨越十五年的耐心,讓她隱約感覺到,這個未知的化合物可能比想象中更加複雜。
她將目光投向了保存最為完好的那份組織樣本——來自去年9月15日去世的第七名受害者。
樣本被保存在零下八十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細胞結構基本保持完整。這一次,蘇棠決定采用更加前沿的技術手段。
“我要進行全轉錄組測序和宏基因組學分析。”
蘇棠在實驗室裡對助手說道,眼神中透著前所未有的專注,
“不僅要看人類基因的表達情況,還要尋找任何可能的外源基因序列。”
實驗過程漫長而枯燥。
rna提取、建庫、測序……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極致的耐心和精確。
蘇棠幾乎住在了實驗室,累了就在旁邊的休息室小憩片刻,醒來又立即投入工作。
儀器運行的嗡鳴聲成了她最熟悉的背景音。
第三天淩晨,當第一批測序數據開始回傳時,蘇棠發現了一些異常的信號。
在人類基因組的背景中,混雜著一些不屬於宿主的基因序列。
這些序列經過精心偽裝,巧妙地避開了常規檢測的閾值。
“這是……”蘇棠坐直了身體,立即啟動了更深層次的分析。
通過宏基因組學測序,她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的一角——在受害者的腸道和部分組織中,存在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共生菌群。
這種菌群與人體天然菌群高度相似,但在關鍵基因位點上被人為改造,使其能夠穩定攜帶並表達那個神秘的化合物。
更深入的研究發現,這種工程菌的穩定性依賴於一個特殊的微環境。
蘇棠立即轉向代謝組學分析,試圖找出維持這種菌群存活的關鍵因素。
當質譜儀繪出複雜的代謂圖譜時,一個異常的區域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組特殊的脂質和氨基酸組合,其結構模式非常獨特,不像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
“這個配方……”蘇棠喃喃自語,立即調出了數據庫進行比對。
她首先排除了常見的培養基成分,隨後將比對範圍擴大到更特殊的物質。
就在她準備放棄這個方向時,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浮現在腦海中。
她顫抖著手,調出了十五年前“彩虹樂園”火災遇難兒童的屍檢報告。
當時為了身份確認,所有遇難者都進行了詳細的生物學樣本采集,包括骨髓樣本的微量元素分析數據。
當她把兩個數據庫放在一起比對時,儀器發出的提示音讓她渾身冰涼。
代謝組學分析顯示的那個特殊“配方”中的關鍵成分,其微量元素譜與遇難兒童骨髓樣本的數據高度吻合。
蘇棠反複核對著數據,希望是自己哪裡出錯了。
但是三次重複實驗,三次獨立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