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齋,聽鬆閣。
炭火畢剝,茶香嫋嫋。幾碟精致茶點置於案上,卻幾乎未動。那紅泥小火爐中的銀炭燒得正旺,偶爾爆出一兩聲細微的脆響,在這靜謐的空間裡顯得格外清晰。縷縷青煙自越窯青瓷香爐中嫋嫋升起,是上好的沉水香,氣味清幽甘醇,卻不濃烈,恰到好處地融入了空氣中彌漫的茶韻裡。
林霄與蘇婉對坐。窗外冬意未消,庭中一株老梅枝乾虯結,疏影橫斜,幾點寒梅傲然綻放,冷香似有若無地透窗而來。室內卻暖意融融,更難得的是一種令人心安的靜謐。
經曆了一番驚濤駭浪,生死徘徊後的此番重逢,雖表麵平靜,底裡卻自有千鈞之重。許多未儘之語,難以明言的擔憂,皆在這沉默的暖意中流轉。
林霄輕啜一口熱茶,白瓷杯壁溫潤,茶湯澄澈明亮,入口鮮醇,回甘悠長。他的目光卻似穿透了茶氳,落在窗外那株寂然獨立的寒梅上,似是隨意地開口,聲音平穩,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沉凝:“近日為太子殿下講讀《資治通鑒》,讀至漢初韓信、彭越之事,心中頗多感慨。太史公筆下,功高震主者,往往難得善終。淮陰侯一代人傑,用兵如神,助高祖定鼎天下,最終卻落得未央宮鐘室之禍,身死族滅,實在令人扼腕長歎。”
他的語調平緩,仿佛隻是在探討一段遙遠的曆史興衰,然而那微微蹙起的眉心和眼底一閃而過的複雜情緒,卻泄露了這感慨並非憑空而發。
蘇婉執起那把紫砂水平壺,壺身溫潤如玉,顯然常年摩挲使用。她動作優雅流暢地為林霄續上七分滿的茶水,水流勻緩,無聲無息。
她抬眸看了林霄一眼,那雙秋水般的明澈眸子裡,瞬間掠過了一絲了然。聰慧如她,立刻聽出他話中有話,絕非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
她並未點破,隻是順著話題,聲音輕柔如窗外梅瓣飄落,卻字字清晰:“自古皆然。飛鳥儘,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非全然是人主天性刻薄寡恩,實是權勢動人心,世事易變遷,帝王心術,首在平衡與掌控。”
她稍作停頓,似在斟酌詞句,纖長的手指輕輕撫過案上的一卷《史記》,仿佛在觸摸曆史的脈絡。繼而冷靜分析,直指核心,“縱觀淮陰侯一生,其功固然彪炳千古,然其行為,亦非無懈可擊。漢中對策,索假齊王之位,雖為形勢所迫,亦已觸犯帝王大忌,種下疑隙之根。其後天下已定,雖被貶為淮陰侯,困居長安,然其軍事才能冠絕天下,舊部甚眾,聲望猶在,於軍中一言九鼎。此等人物,於臥榻之側,豈能令高枕無憂?陛下寢食難安,亦是常情。悲劇之釀成,非一日之寒,乃是君臣相疑、勢同水火的必然結局。”
她的聲音平靜溫和,沒有絲毫激烈之態,分析卻冷靜透徹,剝繭抽絲,將權力場中冷酷的博弈邏輯清晰地展現出來。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既不失女子的溫婉,又帶著學者般的嚴謹。
“婉兒所見甚是,鞭辟入裡。”林霄緩緩點頭,眉頭卻並未舒展,似乎仍深深沉浸在對那段曆史的思索與惋惜之中。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在那株老梅的枝乾間看到了曆史的影子。
“隻是……千古之下,仍不免為之歎息。可惜了其那一身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不世才華。若當年韓侯能稍加收斂鋒芒,懂得盛極而衰、盈滿則虧的道理,或……或高祖皇帝能再多些豁達容人之量,君臣之間,未必不能留下一段佳話。如此,大漢若能留住這等曠世名將,假以時日,應對北方匈奴之患,或可更為從容些,不致有日後白登之圍的窘迫。”
他的話語巧妙地將話題從泛泛的“功高震主”引向了更為具體的“才華可惜”和“國事需要”之上,其中蘊含的現實指向性,對於知情人而言,已悄然浮出水麵。他的手指在案幾上無意識地劃著什麼,似是在推演某種局勢,又似是在表達內心的不安。
蘇婉若有所思,纖白指尖輕輕劃過溫熱的杯壁,感受著那細膩的瓷質和恰到好處的溫度。她眼波微轉,已然將林霄的未儘之意收入心底。她的目光掠過書架上那些史書,仿佛在尋找更多的佐證,又仿佛在回憶類似的曆史場景。
“才華雖好,乃國之利器,然需用在正道,更需君臣相得,心意相通。否則,非但不能成為社稷之助力,反而易成招禍之根苗,乃至動搖國本。”
她舉例如數家珍,聲音依舊平和,“譬如南宋嶽飛嶽元帥,忠勇無雙,精誠貫日,北伐中原,誌在恢複,可謂擎天之柱。然其終究難逃風波亭之厄。細究其因,其時朝廷主和之意已定,嶽帥卻矢誌主戰,此非止於軍事策略之爭,更涉國策根本之大政方針,其勢已難兩全。嶽帥之悲劇,固然源於秦檜之流構陷逢迎,然其深層,亦源於其堅持與朝廷心意相悖,且已深得軍心民心,聲望日隆,此等無形之勢,最令上位者忌憚不已。”
她再次精準無比地點出了曆史悲劇背後的共同要害——招致災禍的,往往不僅僅是顯性的功勞,更是其人所代表的立場、所堅持的路線、以及其所擁有的、難以掌控的隱性力量:軍心、民心,觸及了最高權力不容挑戰的底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霄心中暗讚,蘇婉的見識、對曆史脈絡的把握以及對人性幽微、權力邏輯的洞察,遠超尋常閨閣女子,甚至勝過許多隻知道埋頭故紙堆或熱衷於黨爭的朝臣。她的分析總是能直指核心,卻又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客觀,仿佛站在雲端俯瞰人間紛爭。
與她交談,總能獲得一種深層次的思維碰撞與精神共鳴。在這暗流洶湧的時局中,能遇到這樣一個既能理解他的憂思,又能給予理性分析的知音,實在是難得的慰藉。
他歎息一聲,那歎息聲中充滿了無儘的感慨與一絲無奈,順勢將話題引向更接近當下現實的方向:“是啊,讀史可知興替,明得失。如今大明開國未久,烽煙雖暫歇,然北元遺孽,遠遁漠北,猶存實力,時刻窺伺中原,東南沿海亦未徹底靖平,四方未靖,正是國家需大力倚仗、善用良將賢臣之時。但願陛下能始終念及創業之艱,體恤臣工之功,善始善終,保全棟梁,使我大明武運昌隆,邊陲永固,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他話語中流露出的,是對當前局勢下某些功勳卓著卻可能因種種原因觸及逆鱗的將領命運的“惋惜”,措辭極其隱晦含蓄,幾乎不著痕跡。但他的眼神卻泄露了內心的焦慮,那是一種明知風暴將至卻無力阻止的無奈。
蘇婉沉默了片刻,垂眸注視著杯中載沉載浮的嫩綠茶葉。她何其聰慧,心思玲瓏剔透,已然從林霄這不同尋常的曆史感慨中,隱約察覺到他並非單純感慨曆史。茶湯中倒映出她微微蹙起的眉尖,顯是在深思。
聯係到近日京城暗流湧動,關於陛下對勳貴武將集團態度微妙轉變的些許風聲,幾位大將或被明升暗降,或遭禦史彈劾,以及林霄新晉東宮侍讀、更能近距離接觸和感知核心層信息的特殊身份……她心中漸漸勾勒出一個模糊卻令人心悸的輪廓。這些線索在她腦中迅速組合、分析,最終得出了一個讓她不禁心生寒意的結論。
她輕輕放下茶杯,瓷器與檀木案幾接觸,發出極輕微的一聲“磕”。這聲音在寂靜的室內顯得格外清晰,仿佛是一個小小的標點,劃開了先前的閒聊與接下來的深談。
她抬起眼,目光清亮而專注,聲音壓得更低了些,如同清風極其輕柔地拂過幽澗琴弦,唯有凝神方能聽清:
“林公子懷有仁心,惜才愛才,惋惜將星,此乃君子之德。然則,非常之時,往往需行非常之事。陛下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目及千秋。其所思所行,一切布局,皆為江山永固,社稷長安,為太子殿下將來能承襲一個製度完備、隱患消弭、安穩無虞的天下。其中艱難取舍,權衡利弊,非我等身處外圍的臣子所能儘知,亦不可妄加評議。”
她的話語既表達了對至尊意圖的理解,也劃定了議論的邊界,顯得極為謹慎。她話鋒微轉,繼續低語,聲音裡多了一絲若有若無的深意:
“有些事,或許勢在必行,乃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輕易扭轉。所能期盼者,或許唯有……在雷霆雨露俱是天恩之際,儘量審慎分辨,於萬丈波瀾之中,設法保全些許未曾徹底迷失本心、於國於民尚存大用之才,存續一點元氣火種,以為國家將來長久之計。”
她沒有問林霄具體所指何人何事,也沒有點破任何可能的名字或即將發生的風波,但她這番話語,無疑給了林霄一種極大的慰藉和深刻的認同。
她理解他此刻複雜沉重的心情——那種明知山雨欲來,對某些人或事抱有同情甚至欣賞,卻可能無力阻止,甚至自身亦需謹慎避禍的複雜心緒。
她更暗示了,在那些看似不可避免的風暴與清算中,有選擇、有策略地保全那些“值得保全”的“火種”,使其未來還能為國家所用,這種做法本身是具有深遠價值,且符合“將來計”的明智之舉。
林霄心中驀然一動,一股暖流混合著難以言喻的感慨湧上心頭。
他看向蘇婉,她也正望著他,清澈的眼眸中充滿了理解、冷靜的分析,以及一絲被巧妙隱藏起來的、為他而生的擔憂。
他知道,以她的慧黠,或許已猜到自己心中有所想,有所謀劃,甚至有所圖,但她選擇了一種無聲而堅定的支持方式——不追問細節,不點破危險,隻是提供一種冷靜超然的曆史視角分析,和一種基於共同理念的精神共鳴與策略回應。
這是一種極高的智慧,也是一種極深的信任與保護。
“婉兒所言,字字珠璣,思慮周詳,令霄茅塞頓開,心中塊壘消解不少。”林霄由衷說道,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釋然與感激。蘇婉的話,像一隻溫柔卻有力的手,拂去了他心中因暗中謀劃險事而產生的部分孤寂與重壓。
“讀史確能明智,鑒往可知未來。未來之事,雲譎波詭,誰又能說得準呢?或許……即便在看似鐵板一塊的定數之中,總還能尋得一線生機,留給那些真正值得留下的人與才。”
兩人相視一眼,無需再多言語,一切心緒、擔憂、默契與無聲的承諾,皆已在這深深的目光交流中傳遞、領會。
茶香依舊氤氳,炭火依舊溫暖,窗外寒風掠過梅枝,發出細微的嗚咽。但在這小小集雅齋、聽鬆閣之內,一種基於高度智慧、深刻理解與彼此信任的堅固默契,悄然生成,靜靜流淌,溫暖而堅實,仿佛能為置身其中的人抵擋外界的一切嚴寒與風浪。
蘇婉不知道林霄具體的計劃是什麼,林霄也絕不會將她卷入任何具體的、可能帶來危險的行列之中。
但這種精神上的交流、思維上的契合與無聲的支持,對他而言,在此暗流洶湧、前路莫測之時,已是彌足珍貴、無可替代的力量源泉。這片刻的寧靜與共鳴,仿佛暴風雨眼中那片短暫的安穩,滋養著繼續前行的勇氣與智慧。
時光在茶香中靜靜流淌,窗外的日影漸漸西斜,為室內鍍上一層溫暖的金色。老梅的影子被拉得更長,在青石板上勾勒出蒼勁的圖案。爐中的炭火依然旺盛,不時爆出細小的火花,如同暗夜中的星辰,雖然微小,卻持久不滅。
這一刻,集雅齋聽鬆閣仿佛成了亂世中的一方淨土,兩個靈魂在這方寸之地找到了難得的共鳴與慰藉。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個人的命運在其中浮沉,但此時此刻,在這茶香與墨香交織的空間裡,時間仿佛放緩了腳步,允許他們暫歇片刻,積蓄力量,以麵對前方未知的挑戰。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