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一層,這或許也是朱標自身政治抱負的體現。在經曆藍玉案的血腥和自身病危的動蕩後,這位以仁厚著稱的儲君,可能更傾向於通過推行文治、薈萃典籍來彰顯王朝的正當性與盛世氣象,從而穩定人心,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這項工程,無疑能彙聚大量文人,形成一股新的、以太子為核心的文化勢力。
這是一舉多得的高明手段!既符合皇帝的心意,又能安插和觀察人才,還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轉念間,林霄已權衡利弊。這項工作風險極低,而潛在收益卻可能很大——不僅能獲得合法接觸大量珍貴文獻的機會,拓展人脈,更能借此機會,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無害”形象,甚至……或許能從中窺見一些曆史記載之外的真實。
他立刻起身,再次跪倒,聲音充滿了激動與感激涕零:“殿下!殿下如此信重,委以重任,微臣……微臣何德何能!唯有竭儘駑鈍,嘔心瀝血,亦不敢負殿下知遇之恩於萬一!縱此書山學海,艱難萬重,微臣亦當砥礪前行,絕不敢有絲毫懈怠!”
他的反應,將一個寒門子弟得蒙儲君賞識、委以文化重任的感激與振奮表現得恰到好處,甚至因為過於“激動”而顯得有些語無倫次。
朱標見他如此,蒼白的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欣慰的笑意,虛抬了抬手:“林卿家請起。此事關乎國運文脈,確需嚴謹篤實之士。望卿能沉心靜氣,與其他同僚精誠合作,勿負孤望。”
“微臣謹記殿下教誨!”林霄再次叩首,這才起身,垂手恭立。
朱標又勉勵了幾句,詢問了一下林霄近日所讀之書,以及對古籍整理的一些淺見。林霄一一作答,言辭謹慎,引經據典皆限於學術範疇,絕不涉及任何時政,態度謙卑而專注。
約莫一刻鐘後,朱標臉上倦色漸濃,輕輕揮了揮手:“今日便到此吧。具體事宜,陳學士會與你分派。卿且退下,用心辦事。”
“微臣告退,殿下萬安!”林霄躬身行禮,一步步倒退著出了文華殿偏殿。
直到走出殿門,被冬日的冷風一吹,林霄才發覺自己的後背竟也微微沁出了冷汗。與麵對朱元璋時那種赤裸裸的、生死一線的壓迫感不同,麵對朱標,那種溫和卻帶著深沉審視的目光,同樣讓人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位儲君,絕非表麵看起來那般簡單。
回到翰林院,消息顯然已經傳開。陳性善親自召見了他,正式下達了指令,將他編入了一個由數名翰林官組成的“《洪武大典》籌備編修組”,負責前期的基礎文獻工作。同僚們的目光變得更加複雜,羨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更多的則是重新評估的審視。孫耀宗再見他時,眼神中那點殘留的輕視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凝重,甚至主動點頭示意了一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霄心中冷笑,麵上卻依舊是那副因得蒙重任而倍感壓力、愈發勤勉的模樣。他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比以往更加“埋頭苦乾”,仿佛真的將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那浩如煙海的古籍編目事業。
然而,隻有他自己知道,這項看似枯燥的文事工作,為他打開了怎樣一扇隱秘的大門。
編纂大典的籌備,意味著他有權調閱翰林院、乃至請示後調閱大本堂、秘閣等處的珍貴藏書!其中不乏各地呈送的地方誌、私人著述、前朝檔案甚至一些涉及海外風物、邊陲地理的“雜書”!這些資料,在平時都是難以接觸的禁臠,如今卻可以“工作需要”為名,堂而皇之地進行查閱、抄錄、整理!
這無疑是天賜良機!
中央檔案館vip席位,這下算是坐實了!老朱、朱標你們放心,我一定好好“編書”,順便……豐富一下我的知識庫和“黑料本”。
他首先利用權限,係統性地調閱了所有關於瓊州、廣東、廣西乃至安南的地方誌、風物誌、海防圖錄。表麵上,是為了理清嶺南地理沿革、物產分布,為大典的“地理門”做準備。實則,他仔細研究著瓊州的山川地形、水文氣候、物產資源、黎峒分布、曆代開發情況,以及通往南洋的航線、季風規律、海盜活動區域……所有可能對瓊州基地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的信息,都被他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分門彆類地摘錄、整理,加密後記入自己特製的“讀書筆記”之中。
同時,他也開始涉獵一些被視為“雜學”的書籍,如《武經總要》、《紀效新書》的殘本,以及關於農業水利、工匠技藝、醫藥方劑的前代著述。這些在編書的名義下,都成了他合理的研究對象。他甚至“偶然發現”並“熱心”整理了前代關於海船製造、火炮應用的零星記載,將其作為“器械門”的寶貴資料上報,贏得了編修組內幾位真正醉心學術的老翰林的一致好評,認為此子雖然出身寒微,但肯下苦功,心思縝密,於故紙堆中竟能發掘出如此多被忽視的細節,實屬難得。
借著編書需要核實資料、請教專家的名義,林霄的交往圈也在悄然擴大。他不再局限於翰林院內部,開始與國子監的博士、欽天監的官員、甚至工部繕造司的一些老匠作有了正當的往來。他態度謙遜,言辭懇切,隻談學問,不論其他,漸漸地在這些相對專業的圈子裡,也積累了些許“踏實好學”的名聲。這為他未來可能需要的各種資源和技術支持,埋下了伏筆。
當然,他並未忘記蘇婉。在一次極其隱秘的會麵中,他將自己參與編纂大典的消息,以及這項工作的潛在價值,以隱晦的方式告知了她。蘇婉聽罷,沉吟良久,眸中閃過讚賞的光芒,低聲道:“此乃一步妙棋。於公於私,皆大有可為。霄郎可借此良機,廣布耳目,深植根基。京城之內,妾亦會留意,或可借機接觸一些藏書之家,或有意外之獲。”
兩人心照不宣,都看到了這項“文事”工作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這不僅僅是避禍的港灣,更可能成為未來布局的重要支點。
然而,林霄始終保持著最高的警惕。他深知,自己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嚴格限製在“編書”的框架之內。他查閱的資料,雖有側重,但種類繁多,絕不單一;他交往的人員,雖範圍擴大,但話題純粹,絕不涉政。他依舊是那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編聖賢書”的林修撰。
這一日,他在整理一批從某位致仕老臣家中征集來的私人藏書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冊看似尋常、實則內藏乾坤的筆記。筆記主人似是元末明初一位遊曆甚廣的商人,書中用隱語記錄了一些海外見聞,其中提到了“極南之地有巨島,土人黝黑,地產奇木香藥,然多瘴癘,舟船難近……”等語,雖語焉不詳,卻讓林霄心中劇震!這描述的,與瓊州何其相似!他強壓激動,不動聲色地將這冊筆記歸於“地理雜記”一類,準備日後仔細研究。
就在他沉浸於這方由故紙堆構築的新天地時,外界的時間依舊在流逝。洪武二十七年的冬天,就在這種表麵平靜、內裡卻因編纂大典的啟動而悄然湧動著文化活力的氛圍中,緩緩走向尾聲。
林霄站在翰林院藏書樓的最高層,望著窗外被薄雪覆蓋的巍峨宮城,心中感慨萬千。幾年前,他還是個在死亡邊緣掙紮的“死諫”秀才;如今,卻成了帝國最高文化工程的一名籌備人員。命運之奇詭,莫過於此。
“這或許不是一條直接通往權力巔峰的捷徑,但卻是一條能讓我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康莊大道。朱標,多謝你了。這份‘重任’,我定會好好利用。”他低聲自語,嘴角泛起一絲難以察覺的弧度。
喜歡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請大家收藏:()大明老六寒門書生開局死諫朱元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