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基記得這個名字,似乎曆史上任過廣陵太守。
其兄張邈,任陳留太守,與袁紹、曹操等人關係密切。同時,張邈也是反董時期,酸棗會盟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袁基頓時來了興趣。
有意思,這可太有意思了……
張邈此人因俠義、助人為樂、甚至不惜“傾家蕩產”救濟貧困而出名。
從此名望大漲,得“八廚”之名,意為“能仗義疏財”之人。
若袁基沒記錯,就是這個時候,袁紹與曹操因為聽聞“俠義之士”張邈身在洛陽,遂主動前往,與之結交。
從此三人保持友好關係。
後來,袁紹在洛陽成立“奔走之友”,用以接濟黨人,張邈也是此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和投資人之一。
如今,袁紹與張邈雖說才剛認識不久,還沒有建立一定的感情基礎,可互相之間的關係肯定不會如同陌生人一般。
或者應該說,此時正是袁紹拉攏張邈的關鍵時期才對。
既如此,張邈之弟張超何至於此,竟被袁紹家仆攔於大門之外?
若是有要事相商時,就算沒能提前準備名刺,也可通知門房通融通融,這不打緊。門房再問過主人後,若是兩人相識,也就無需名刺了。
隻因名刺這個東西,是個因人而異的禮節,若是名士大儒來你家拜訪,彆說名刺了,得知這個消息,主人家都得出二裡地前去迎接。
當然,由於遞交名刺拜帖是士人間普遍遵守的禮節,所以名士大儒一般不會給人留下話柄。
張超雖然及不上大儒的名聲,但怎麼說也算有些名氣的士人。
一個有些名氣的士人,不顧名聲地在府門口徘徊,神色焦急。
雖說這名氣是源自他兄長的。
可正因為他是張邈之弟,尊重張邈的同時,袁紹怎麼說也得給他的弟弟三分薄麵吧。
不解,袁基實在是不解。
他現在十分想知道這裡麵的故事。
於是他瞪大了好奇的雙眼,體現在外,就是他的眼神更加真誠真摯了。
張超感受著袁基的目光,心裡直呼:這下穩了!
其實袁基算是趕上好時候了,他這無意間闖入的一筆,正巧把袁紹給截胡了。
月前,袁紹、曹操與張邈三人開始相互接觸。
三人剛剛相識,且都是身處洛陽的青年才俊,彼此間談天說地,互相吹捧吹捧,也算很聊得來。
緊接著,再組織幾場宴會,組織幾次郊遊,這感情也算處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