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大腦一片空白。
……從來沒有人同他說過這些話。
從來沒人說過……他應該更在意自己的感受。
族人對他說光榮,父親對他說忍耐。
他讀史書,一遍一遍地讀,可史書教他奉獻、忠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史書上記載了那麼多懂得奉獻之人的事跡,字裡行間,大加稱讚。
荀彧想讓他人認可自己,就也得忠心、奉獻、謙虛。
他亦從中看到許多不去奉獻之人,自私自利之人,反賊、佞臣,他們的下場都不好。
整個思想環境圍繞包裹著他,他越來越懂得奉獻,越來越懂得了“忠”,越來越謙遜,卻漸漸將自己的感受忽略。
他從未問過自己,所有的言行是否真的是發自本心。
他是真的想謙虛嗎?他是否真的甘心奉獻?
想到此,荀彧疑惑不解地詢問:“袁君,彧想不通,謙虛、奉獻、忠誠難道不是正確的嗎?它們不是美好的品質嗎?”
袁基聽聞此言,眼睛微微彎起,白色孝衣襯得他整個人無比溫暖。
他溫聲對荀彧說:“它們當然是正確的,這些是美好的品質,這當然不假。”
“但這些要由‘你的內心’去做。當一切要求擺在你麵前,無論你是出於什麼原因,卻依舊願意謙虛、奉獻、忠誠,這才是對的。”
“因為你知道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的,所以你願意表現得謙虛;你遇到了甘於奉獻之事,因為你內心的信念與自我的道德要求;你遇到了甘於忠心之人,因為你認可對方,你從他身上收獲了希望。“
“當這一切都出自‘你願意’。這才是對己、對他人最美好的品質。”
荀彧又怔愣住了。
這次是由於醒悟。
大徹大悟。
是啊,他本不該如此謙虛。
騎馬射箭,禮樂書數,經史子集,這些都是他自己學到的能力。
他的才學,是他從小到大一步一個腳印積累而成的。
既如此,他憑何當不起少年英才?當不起才思敏捷?
他在小時候,也曾問過自己,為什麼被排擠、受冷眼的人是我?也曾問過父親,為什麼要奉獻的是兒子?
父親對他說,這是他的榮幸,他該感到驕傲自豪。
他便強顏歡笑地獨自咽下疑惑。
可他隻是個小孩子,他真的甘心奉獻了嗎?沒人問過他是否甘心。
小時候的事無法改變,可若長大後有人來問過他哪怕一句——“你是否願意?”
他相信,他出於本心,是會放下疑惑,心甘情願為家族做出貢獻的,因為那裡是養育、培育他的家族。
可是,無人問他。
從來都沒有……
袁基看著對麵陷入沉思,情緒有些低落的少年。
他給了荀彧一個安慰的擁抱,再拍拍他的後背。
“往日之事不可追,來日之事光明燦爛。從此刻起,荀君再慢慢學會好好愛自己,亦不遲。”
他放開荀彧,眼帶笑意,對著荀彧眨眨眼睛。
“所以回到最初,某想問君,荀君覺得袁某人配不配給你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