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甚至對袁基產生了誌同道合之感。
“袁公此言甚是啊!某要向袁公學習,吾等還需共同努力!……”
緊接著,袁基仿佛打開了盧植的話匣子。
盧植對著袁基滔滔不絕,侃侃而談,開始交流起民生、農耕、邊郡軍事、各項政策。
袁基笑著一一回應。
緊接著,宴會開始了。
扶風馬氏舉辦的宴會很是奢華,歌舞,酒水,應有儘有。
眾多古文經士人皆是同袁基推杯換盞,興奮交談。
袁基坐得端正沉穩,一一禮貌回應。
不像今文經士族的攀關係、自薦等行為,古文經士人全部都是來對袁基表達感謝或崇拜之情的。
古文經眾人十分默契,致力於為袁基打造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袁基對古文經宴會的印象確實很好。
這裡學術氛圍濃厚,人人皆是學識淵博之人,說話既好聽又體麵。
對比今文經學派,袁基簡直想象不出這樣的古文經辯經怎麼輸?
早幾年前,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
前年,蔡邕逃難於揚州,並在當地安心居住。
於是如今就剩下馬日磾、盧植、楊彪等人校書。
雖然今古文之爭驟起,但校書的工作並沒有落下,楊彪帶著少量的今文經學者,馬日磾、盧植帶著大量古文經學者,眾人依舊在勤勤懇懇校書。
不過,由於辯經大會的消息傳出,最近校書的進度確實慢了不少。
想到此處,袁基向馬日磾、盧植二人問道:
“馬公、盧公。你二人可有蔡伯喈蔡公的消息?某想著,如今政治場上形勢大好,不如傳消息給蔡公,讓他回返洛陽如何?”
“這,這當然好了啊!”“不錯,如今的洛陽官場,伯喈回來確實可以。”
馬日磾和盧植雖沒有蔡邕近期的消息,但皆是十分讚同袁基此言。
如今,三公、九卿、校尉換了一大批人。
陽球也已經死了。
宦官們也都悶不吭聲,收斂起來。
如今的官場,蔡邕確實是可以回來了。
其實此事袁基同劉宏早早討論過,兩人都認為可以將蔡邕召回洛陽。
既然今古文之爭中,劉宏在背後站隊古文經,那古文經的學者大儒,就需越多越好。
如此,贏麵才更大。
蔡邕政治頭腦雖不行,但其經文才學卻是此世鼎鼎大名之人。
他若不加入此次全國辯經大會,豈不太過可惜?
而劉宏經過袁基的提醒,也想起來還有這麼個臣子在揚州躲著呢,且蔡邕還是古文經一派的。
頓時,劉宏對蔡邕的好感倍增。
如今的古文經,劉宏可太喜歡了。
他在麵對古文經官員時,態度都比對今文經的要溫和很多,當然,袁基是例外。
於是劉宏迫不及待地下詔,召回蔡邕。
此時詔令已經走在去往揚州的路上,袁基今日提及,隻是讓古文經眾人有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