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烏洛蘭也不能眼睜睜看著戰場上的五千鮮卑騎兵,義無反顧將自己送入死地吧?
不過,現在場上的騎兵早就沒有五千了,且眾人已經在死地裡了。
想到此處。
烏洛蘭又看了看周圍隻動嘴皮子,沒有絲毫舉動的屬下們。
隻好選擇目送五千鮮卑騎兵,儘數死於漢軍兵鋒下。
另一邊戰場上。
漢軍的騎兵與步兵配合默契,以弓箭和弩箭造成火力壓製,大麵積擊殺鮮卑騎兵。
某些生死關頭鼓起勇氣反擊的鮮卑騎兵,舉著武器,向騎兵或步兵的方向奔去。
漢軍騎兵頓時將弓背起,抽出環首刀,對衝來的鮮卑騎兵進行攻擊。
而漢軍步兵,隻需維持軍陣。一排長矛,基本上誰來誰死。
由於騎兵之間,間隔有些大,確實有鮮卑騎兵從這些空隙中逃脫出去。
但這種情況呂布也早預料到。
他分出了三隊機動靈活的騎兵,專門精準打擊這類逃掉的鮮卑騎兵。
漢軍以極低的消耗,快速殲滅著包圍圈內的鮮卑兵馬。
伴隨著最後一名鮮卑騎兵的死亡,此戰徹底宣告:袁基一方,勝利!
雖是一次試探性進攻,卻可以稱之為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後,呂布及一眾兵馬並未放鬆警惕,作為勝利的一方,他們先打掃戰場。
盾兵對著烏洛蘭軍的方向排成一排,營造一個安全地帶。
此次打掃戰場,步驟比較簡易,隻將兵器、盾甲、箭矢收一收,再將漢軍的屍體帶走。
之後,依舊維持著陣型,往之前搭建的臨時堡壘處撤離。
遠處,烏洛蘭領著一群人,隻是眼睜睜看著呂布等人撤退。
鮮卑雖然輸了,但卻不好上前圍剿撤退的呂布等人。
倒不是烏洛蘭講道義,畢竟他們鮮卑人根本不知道道德兩個字怎麼寫。
烏洛蘭隻是明白,此刻不能動。
先不說士氣低到極點的鮮卑軍隊,此刻要怎麼調動起來,全力打漢軍。
隻說對麵一直守在山上的弓弩手,他們鮮卑就不可能輕舉妄動,進入敵人包圍圈。
此戰,漢人步兵幾乎未損,騎兵目測也隻損兩百餘騎,以此損耗,消滅鮮卑五千騎兵。
這個戰績,體驗過一次百人比兩萬的烏洛蘭,依舊不能接受。
漢軍的軍陣究竟該怎麼打破啊!
他烏洛蘭第一次知曉,原來漢軍的步兵軍陣是如此強大的存在。
仿佛沒有任何死穴,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且極具殺傷力。
漢軍的裝備也都是頂級的,打不破,也打不過。
而漢軍的將領,更是強大得不可思議。
就連一普通弓馬手,都有睥睨鮮卑將領的勇力。
這讓他們怎麼打?
此刻,烏洛蘭的心中,真的產生了些絕望的情緒。
連一軍主帥,都不可自控地產生了巨大負麵情緒,更彆說其他邑落大人和鮮卑騎兵了。
遠處地上的一片血色,明晃晃昭示著鮮卑的大敗。
剛剛呂布和關羽極具威勢的身姿,還在他們腦內循環播放,揮散不去。
——怯戰。
這在原先,對於從小長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鮮卑來說,是幾乎從來不會出現的詞語。
但今日,眾人卻仿佛被籠罩在陰雲之下,看不見半點希望,心生膽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雀躍著飛速渡河的呂布和士兵們。
眾人分幾路,飛快踏上浮橋,撤到對岸。
伴隨著敢死隊快速拆除對麵的臨時性堡壘,並同樣安全地撤到對岸,此戰,正式宣告:
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