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話鋒一轉:“東路的台地與窪地,若遇到經驗不足的將領,或許還能利用地形阻擋其腳步一番。但遇到檀石槐,功效恐怕微乎其微。”
“且,還是那句話,檀石槐此次出兵,騎兵數量近十萬。屆時彆說延緩對方進軍,怕是每一處分兵都得先被鮮卑兵馬吞噬。”
畢竟這跟拔石領的一萬五千兵馬不同。
拔石領的兵馬少,所以麵對提前布局的漢軍,會落入陷阱的概率是十分大的。
但檀石槐的兵馬多。
十萬兵馬,即使還用巨石擊之,鮮卑大不了以命換命,剿滅一波波漢軍。
“屆時鮮卑快速突進到我軍營地附近。則一馬平川的台地上,我軍在人馬減少的情況下,處境會更加艱難。”
此言一出,確實揭露了東路缺點。
一時間,此二路倒顯得都不是什麼好去處了。
其實還是時間和軍隊人數的問題。
檀石槐本身想對漢軍造成的,也是此種壓迫。
漢軍最開始出兵五萬五千,經過三路對戰,陣亡三千左右,袁術處又派出去一千,加上後方基地鎮守。
直接可派兵馬最多隻有五萬。
而袁基直屬精兵隻有兩萬。
隻有這兩萬可形成如臂使指的軍陣,其餘兵馬,依舊是傳統對陣模式。
五萬雜之又雜的軍種,麵對十萬純粹騎兵。
五萬對十萬。
這優勢,可不在袁基啊。
隻要鮮卑出兵夠快,十萬騎兵壓境,給漢軍造成的壓力不是一星半點的大。
如今,袁基軍隊頗有些進退兩難的意思。
畢竟是打到了鮮卑的老家,鮮卑拿出家底同袁基對打,袁基想不吃力都很難。
這時,呂布提出了:“既然中路、東路都不行,那我們要不要動用袁校尉的第四條路?”
袁術的第四路,在核心將領圈中,不是秘密。
眾人雖不知袁術具體是做什麼任務,從何處出兵,帶了多少人,但皆知曉他是一路奇兵。
這時,聽聞呂布提起袁術,孫堅也點點頭,說:“我們出兵,袁校尉也出兵,兩頭夾擊,也能給檀石槐造成些威脅……”
他說著說著,就有些說不下去了。
呂布也一樣。
因為他們突然想起,雖不知袁術帶了多少兵馬,但肯定不多,那他的那點兵馬好像就造不成什麼威脅。
而聽到此言,袁基也搖了搖頭。
如果按呂布和孫堅這麼說,袁術那一路隻會白白送命。
且,他對於袁術這一路另有安排。
第四路此時無法發揮作用,所以眾人的目光,又重新轉移到了中路、東路兩路上。
時間很緊迫,眾人心中不可避免地急躁起來。
不一會兒,就“中路和東路往哪條路上撤更好一些”的問題,眾人開始爭吵起來。
袁基心中已經有數,見眾人吵了一會兒,但都隻論事不論人後,心中生出一絲滿意。
眼見眾人吵得話開始重複起來,袁基出言製止眾人繼續爭吵。
“諸位,先坐下。”
袁基的聲音在大帳中一響起,眾人立馬老實坐好,認真聽袁基發言。
“諸位,此次,我們走中路。”
中路。
聽到這個答案,眾人皆讚同地點頭,就連剛剛選東路的人也在點頭。
主帥主公已經做出決定,道路的選擇就毋庸置疑了。
而袁基拍板中路,是權衡利弊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