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村有個老規矩:白事堂不讓家貓進,喪期絕不能讓貓碰著屍體。村中老人說,貓通陰靈,若讓貓近了逝者身,恐會引發屍變,禍及家門。
村東頭的林老伯最是信這個,每逢村中有喪事,他總要再三檢查靈堂內外,確保半根貓毛都不見。林老伯自家養了隻大黃貓,喚作“元寶”,平日疼愛得緊,可一到守喪之時,必把元寶鎖得遠遠的。
這年秋深,林老伯的老伴林大娘一病不起,沒幾日就去了。林老伯悲痛欲絕,在院中搭起白事堂,將老伴安置在棺木中,親朋好友皆來吊唁。
林老伯強打精神安排喪事,第一樁便是把元寶關進後院柴房,又特意囑咐兒子小林:“看好那貓,萬不能讓它跑進靈堂。”
小林不解:“爹,這規矩到底怎麼來的?我看彆村也沒這般忌諱。”
林老伯歎氣道:“你年輕不知事。我小時候聽你太爺爺說,早年間村裡有戶人家辦喪事,夜裡守靈的打盹,讓一隻黑貓跳上了棺材。那貓從屍體上躍過,頓時電閃雷鳴,原本躺著的死人竟直挺挺坐了起來!”
“後來呢?”小林忙問。
“那戶人家後來連連遭災,不過半年就家破人亡了。”林老伯壓低聲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橫豎就這兩日,好生看著元寶便是。”
頭一夜相安無事。第二日黃昏,吊唁的賓客漸少,林家上下連日勞累,都有些支撐不住。小林媳婦燉了參湯讓大家提神,偏偏忘了給後院的元寶送食。
夜深人靜,元寶餓得慌,竟從柴房窗縫擠了出來,悄沒聲地溜到前院。靈堂裡燭火搖曳,林老伯支著頭在棺材旁打盹,兩個守夜的後生也在門外歪著打瞌睡。
那貓躡手躡腳溜進靈堂,一眼看見供桌上的魚牲,輕巧躍上,叼起一條小魚就要跑。恰在此時,一陣風吹得燭火亂晃,元寶受驚跳下供桌,不偏不倚正落在棺木邊緣!
林老伯猛然驚醒,正見元寶站在棺材邊上,嘴裡還叼著那條魚。他嚇得魂飛魄散,大喝一聲:“孽畜!”
元寶被這一嚇,慌不擇路,竟縱身一躍——從棺材上方飛掠而過!
說時遲那時快,原本平靜的靈堂突然陰風大作,燭火全滅。黑暗中隻聽“咚”的一聲悶響,似是有什麼重物落地的聲音。
門外守夜的後生趕緊掌燈進來,燈光一亮,眾人皆倒吸一口涼氣——棺材裡的林大娘,竟直挺挺地坐了起來!
“屍變了!”不知誰喊了一聲,靈堂頓時亂作一團。人們連滾帶爬往外逃,隻有林老伯愣在原地,麵如死灰。
小林強拉著父親要退,林老伯卻甩開他的手,顫聲道:“你們快走,我守著。她是我老伴,便真是屍變,也不會害我。”
眾人退到院中,遠遠望著靈堂不敢近前。隻見林老伯一步步走向棺材,聲音哽咽:“老婆子,是你回來了嗎?”
那坐起的“屍體”忽然動了一下,發出微弱的聲音:“老頭子...我這是在哪?”
林老伯頓時呆若木雞——這聲音分明是老伴平時的語調!
壯著膽子湊近一看,隻見林大娘麵色如常,眼神迷茫,全然不似傳說中的僵屍模樣。林老伯又驚又疑,伸手探了探鼻息——竟然有熱氣!
“快!快去請李郎中!”林老伯朝外喊道,“人活過來了!”
原來林大娘前日隻是昏死過去,氣息微弱難以察覺,家人誤以為她已去世。方才元寶跳上棺材時,正巧重重踩在她胸口上,這一壓竟陰差陽錯讓她咳出了堵在喉中的痰,一口氣緩了過來。
李郎中趕來診脈後連連稱奇:“真是造化!大娘這是回光返照...啊不,是起死回生了!脈象雖弱,卻已有生機!”
林家上下喜極而泣,忙把林大娘抬回房中休養。一場喪事轉眼成了喜事。
事後,林老伯抱著元寶久久不語。村裡老人都說貓近屍會引發災禍,誰知他家的貓卻反而救了人命。
村中最有學問的程先生聽聞此事後,捋須笑道:“老話傳了千遍,未必就是真理。貓能通靈不假,然通的是哪般靈性,卻難說得很。依我看,這貓不是近屍,而是知主。它知主人未逝,特來相救呢。”
自此,柳溪村依然遵循“家貓不進白事堂”的老規矩,但多了個新講究:若老人病逝,必請郎中再三確認;而家中所養貓犬,也不再一味驅趕,因為它們或許比人更知生死真相。
林老伯家的元寶從此成了村裡的“福貓”,有人說它眼中能看到人看不到的東西。而林大娘又多活了整整十二年,無病無痛,善終而逝。
她走的那天,元寶安安穩穩蹲在院牆上,望著白事堂方向,輕輕“喵”了一聲,仿佛在與主人作彆。
喜歡民間故事選集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