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張家莊,莊裡住著個叫張大的漢子。這人五大三粗,性子急躁,說話粗聲大氣,三句不離臟字,村裡人都躲著他走。
這年清明,張大隨族人上山祭祖。山路崎嶇,他走得不耐煩,嘴裡不乾不淨地罵著:“他娘的,年年折騰人,死都死了,還祭什麼祭!”
領隊的族老回頭瞪他一眼:“祭祖之時,嘴上積德!”
張大撇撇嘴,雖不再罵罵咧咧,心裡卻老大不痛快。
到了祖墳前,眾人擺好祭品,點燃香燭。香煙嫋嫋中,族老領著眾人行禮,念念有詞:“列祖列宗在上,子孫前來祭拜,祈求保佑家族平安,人丁興旺...”
張大跪在後麵,隻覺得膝蓋生疼。他左顧右盼,見沒人注意,便悄悄摸出隨身帶的酒壺,咕咚灌了幾口。酒勁上來,他越發煩躁,隻覺得這祭祖的規矩太多——不能大聲說話,不能說臟話,不能打架,更不能在一旁大小便。
“真是麻煩!”他心裡嘀咕著,趁人不備,溜到了墳地旁的樹林裡。
“憑什麼這麼多規矩?老子偏要方便方便!”他解了褲帶,正要小解,忽聽身後一聲咳嗽。
張大嚇了一跳,回頭見是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站在不遠處。
“年輕人,在祖墳旁解手,不怕衝撞了先人嗎?”老者緩緩道。
張大係好褲帶,沒好氣地說:“關你什麼事?老子憋不住了還得忍著?”
老者不惱不怒,隻是搖頭:“舉頭三尺有神明,更何況在祖先安息之地。你這樣不守禮數,會遭報應的。”
“報應?哈哈哈!”張大大笑,“老子活了三十多年,怎麼沒見什麼報應?”
老者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轉身走入林中不見了。
祭祖結束後,張大回到家中,倒頭就睡。半夜裡,他突然腹痛如絞,疼得在床上打滾。妻子急忙請來郎中,把脈問診後卻看不出所以然。
接連幾日,張大食不下咽,夜不能寐,整個人瘦了一圈。更奇怪的是,他一張口想說話,就發出嘶啞難聽的聲音,仿佛喉嚨裡塞了棉花。
村裡人私下議論,說這是衝撞了祖先的報應。
張大的老母親淚流滿麵,拉著他的手說:“兒啊,你去祠堂給祖宗磕個頭,認個錯吧!”
張大起初不肯,但病痛折磨得他實在受不了,隻得勉強跟著母親來到祠堂。
跪在祖宗牌位前,他有氣無力地磕了三個頭。說來也怪,磕完頭,他感覺身上輕鬆了些。
當晚,張大夢中又見到了那位白發老者。老者對他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你要真正明白,祭祖為何有那些規矩。”
老者繼續說道:“祭祖時不大聲說話,是怕驚擾祖先安寧;不說臟話,是表示對先人的尊重;不與人打架,是維護家族和睦;不在旁大小便,是保持祭祀之地的潔淨莊重。這些規矩,表麵是約束,實則是教養,是對祖先的感恩和懷念啊!”
張大醒來,汗流浹背,心中豁然開朗。
第二天,他掙紮著起床,讓妻子扶著再次來到祠堂。這次,他真心實意地跪在祖宗牌位前,磕頭認錯,發誓今後一定守禮守法,尊重傳統。
說也奇怪,自那以後,張大的病一天天好轉,不出半月便痊愈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病好後的張大仿佛換了個人。說話不再粗聲大氣,待人接物彬彬有禮,還主動承擔起維護祠堂的事務。每年祭祖,他總是最早到最晚走,細心準備一切。
村裡人都說,張家祖宗顯靈,點化了這個不肖子孫。
後來有個雲遊道士經過張家莊,聽說此事後笑道:“哪是什麼祖宗顯靈?那白發老者分明是本地土地公。他見張大不守禮法,故意施以小懲大誡。那張大自己心生悔意,病自然就好了。人的敬畏之心,才是最好的良藥啊!”
從此,張家莊祭祖的規矩一代代傳了下來,再無人敢違反。人們都說,對祖先的敬畏,就是對自身來處的尊重;對傳統的守護,就是對子孫後代的負責。
這道理,簡單卻深刻,伴隨著嫋嫋香煙,在歲月長河中綿延不絕。
喜歡民間故事選集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