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個叫王家村的地方,被一條大河環繞。這河有個怪名字——無歎河。村裡流傳著一句古話:“無歎河畔無歎人,歎聲招來三日困。”
村裡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無論在無歎河邊做什麼,都絕不能歎氣。據說隻要在河邊歎一口氣,就會立刻招來三天三夜的倒黴事。
村東頭住著個叫小滿的少年,剛滿十六。他聰明伶俐,唯獨性子倔強,對這條規矩不以為然。
“歎口氣就能招來黴運?哪有這等怪事!”小滿常對夥伴們說,“我看是老人們編出來唬小孩子的。”
這年夏天特彆熱,莊稼地乾得裂開了縫。小滿家的稻田在最靠近河邊的坡地上,乾得最厲害。
這天清晨,小滿提著水桶到河邊打水澆田。一連挑了十多趟,累得腰酸背痛,可稻田還是乾得冒煙。太陽越升越高,曬得他頭暈眼花。
望著龜裂的土地和蔫黃的稻苗,小滿一股怨氣直衝腦門,把扁擔往地上一摔,長長歎了一口氣:“唉——!”
這聲歎息剛出口,河麵突然刮起一陣陰風,吹得小滿打了個寒顫。
“壞了!”不遠處正在勞作的老人驚呼,“小滿,你歎氣了!”
小滿心裡一慌,但嘴上還硬:“怕什麼,不就是個傳說嘛!”
他提起水桶準備繼續乾活,誰知腳下一滑,整個人栽進河裡。等爬上岸,發現一隻鞋被水衝走了。
“真是晦氣!”小滿赤著一隻腳往家走,沒幾步就被尖銳的石子紮得齜牙咧嘴。
回到家,母親見他狼狽模樣,問清緣由後臉色大變:“兒啊,你怎能在無歎河邊歎氣!這下要倒三天黴了!”
果然,倒黴事接踵而至:中午吃飯摔了碗,下午修鋤頭砸了手,傍晚喂雞發現最肥的老母雞不見了。
第二天更糟:去集市賣柴,半路繩子斷了;好不容易捆好,又下起大雨;趕到集市時人都散了,一擔柴隻賣了幾文錢。
回家的路上,小滿越想越氣,對著天空大喊:“憑什麼歎口氣就這麼倒黴!我不服!”
話音剛落,天上飛過一隻鳥,不偏不倚把鳥糞拉在他額頭上。
第三天,小滿決定不出門,心想躲在家裡總安全了吧?誰知灶台突然塌了,屋頂漏雨淋濕了床鋪,最後連家裡唯一的老黃牛都病倒了。
傍晚,小滿垂頭喪氣地坐在門檻上。村裡最年長的蘇爺爺拄著拐杖經過,見他這般模樣,搖頭笑道:“嘗到苦頭了?”
小滿趕緊起身行禮:“蘇爺爺,這無歎河的規矩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歎口氣就會這麼倒黴?”
蘇爺爺捋捋白胡子:“走,我帶你去個地方。”
老人帶著小滿沿河往上遊走,來到一處僻靜的河灣。這裡立著一塊古碑,上麵刻著幾行字:
“無歎河,歎無益;心若堅,石開泉”
“這是啥意思?”小滿不解。
蘇爺爺示意他坐下,講起了往事:“百年前,這裡大旱三年,河水幾乎乾涸。村民們天天在河邊歎氣抱怨,莊稼反而越來越差。後來有位智者立下這規矩,說歎氣不能解旱,反會泄了心氣。”
“所以歎氣招黴運是假的?”
“黴運半是天意,半是人心。”蘇爺爺微笑道,“人一歎氣,心氣就先泄了,做事自然沒精神,容易出錯。出錯就更歎氣,惡性循環啊。”
蘇爺爺指著古碑繼續說:“你看最後一句——‘心若堅,石開泉’。那年立規後,智者帶領大家不再抱怨,而是齊心協力挖井尋源,最終在上遊找到了新水源,救了全村。”
小滿恍然大悟:“所以無歎河的規矩,不是禁止歎氣,而是教人不要喪失信心?”
“正是!”蘇爺爺點頭,“人生難免坎坷,但歎氣解決不了問題。那三天你不是真的倒黴,而是心態變了,才事事不順。”
正說著,小滿忽然跳起來:“我明白了!我知道怎麼救我家稻田了!”
他飛快跑回村,召集幾個小夥伴,說出一個計劃:在上遊河道較窄處築個小壩,抬高水位,再挖條水渠引水灌田。
起初大家猶豫:“這能行嗎?”
小滿信心滿滿:“不試試怎麼知道?總比坐著歎氣強!”
說乾就乾。一連三天,小滿帶著夥伴們起早貪黑地乾活。累了不說“唉”,隻說“歇會兒再乾”;遇到困難不歎氣,而是商量解決辦法。
第三天黃昏,水渠終於通水了!清亮的河水嘩嘩流進乾裂的稻田,滋潤著饑渴的禾苗。
村民們聞訊趕來,看到這景象,紛紛誇讚小滿有出息。
小滿不好意思地撓頭:“多虧蘇爺爺點醒我。原來無歎河的真正秘密是:歎氣不能改變什麼,但行動可以。”
從此,王家村的人依然不在無歎河邊歎氣,但不是因為怕倒黴,而是記住了:麵對困難,實際行動比任何歎息都有用。
而小滿,成了村裡最樂觀積極的年輕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是笑著說:“沒事,想想辦法!”
喜歡民間故事選集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