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支持一旦落到實處,立刻變成了實打實的推進器。決定參加nba選秀可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隨之而來的是更高強度、更有針對性的備戰。而這次,李特身後不再隻有大學的訓練團隊,整個家庭資源都開足馬力,給他鋪了條通往最高籃球殿堂的科學階梯。
李建國教授那份分析報告隻是個開頭。他動用了自己的學術人脈,一位在nasa搞材料動力學研究、同時是個鐵杆籃球迷的老同學,被請來用業餘時間分析了李特的投籃動作。靠著複雜的流體力學和剛體動力學模型,給出了極其精細的手指撥球角度和出手時機優化建議,目標是讓他的投籃在不同疲勞狀態下都能保持穩定。
另一位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著名運動康複中心當主管的朋友,則被請來給李特量身定製了一套防傷病訓練方案,重點強化腳踝、膝蓋和核心肌群。這些方案都是基於大量nba球員傷病史的生物力學分析得出的。
家裡的車庫被改成了個臨時訓練中心。除了常規的杠鈴、啞鈴,還添置了訓練反應速度的特製燈光設備、練平衡的不穩定平麵訓練器,甚至還有套連著電腦的高速攝像機係統,專門用來捕捉和分析李特的每個技術動作細節——從防守滑步的步幅與重心,到起跳封蓋時手臂的伸展角度。
特特,數據顯示你連續起跳後的第二次起跳高度平均下降百分之五點七,李建國會指著屏幕上慢放的錄像和數據曲線說,得加強磷酸原係統的恢複效率。這套間歇式彈跳訓練方案,應該能把它控製在百分之三以內。
母親蘇梅負責後勤保障,靠著在學校、學術圈和太太圈的人脈推薦:精心規劃李特每天的飲食,確保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精確攝入量和時機。家裡冰箱塞滿了各種健康食材和定製配送的營養餐。她甚至調整了李特的作息表,把睡眠科學也納入訓練計劃,保證深度睡眠時長,還用特定頻率的音樂幫他放鬆精神、恢複專注力。
巨大的投入開始見效。在科學到近乎嚴苛的訓練下,李特的身體肉眼可見地變化著。體重穩步增加,肌肉線條更分明,特彆是肩背和核心區域的力量明顯增強,體脂率反而降了。縱跳摸高數據在訓練師的記錄表上一次次刷新。曾經略顯單薄的身材,正快速向nba級彆的鋒線體型靠攏。
技術打磨也更精細了。除了保持和提升三分射程與穩定性,訓練師著重強化了他的持球進攻能力。針對他的身體特點,設計了一套利用步幅和節奏變化而非純粹爆發力的突破技巧,還有怎麼利用身體寬度和臂展在對抗後完成終結。
李特完全沉浸在這種高度結構化的提升過程裡。這感覺特彆熟悉,就像解一道複雜的物理題,每一步都有公式、數據和最優解。他特享受這種通過精確努力就能看到明確回報的感覺。
妹妹李雪成了他最熱情的啦啦隊長兼數據記錄員,經常捧著本子一本正經地記錄他的投籃命中數,雖然老是數到一半就忘了。
哥!你剛才連續進了十九個三分!不對...好像是二十個?她蹦跳著喊。
李特接過她遞來的水和毛巾,擦了擦汗,難得地笑了笑:是二十三個。最後那個打前沿了。
哇!你還自己數著啊!李雪驚呼。
心裡有數。李特簡單回答。他的大腦就像台精密儀器,時刻記錄、處理著各項反饋。
這段日子,他幾乎與世隔絕,推掉了所有非必要的采訪和活動,好像冠軍球隊從來沒他這號人似的。校園裡的喧囂被隔絕在訓練館和家的高牆之外。他的世界隻剩下訓練、恢複、分析、再訓練。
當大學同學們還在為期末考試熬夜苦讀時,李特正在另一種前做最後衝刺。家庭的財力支撐著他獲得頂級訓練資源,父親的科學方法論給他提供了最優成長路徑,而他自己近乎苛刻的自律和超凡的學習能力,則把這些外部條件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進步。
他站在家裡的健身房,看著鏡子裡那個比以前更強壯、更精悍的自己,感受著體內湧動的前所未有的力量。科學的階梯已經為他搭好,每一步都紮實又清晰。現在,他隻等一個機會,向全世界展示這份淬煉後的成果。nba選秀聯合試訓,就是他的下一個舞台。
喜歡籃壇的榮耀請大家收藏:()籃壇的榮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