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侍講學士的官袍還沒捂熱,蕭辰便出現在了墨閣老那間堆滿典籍、墨香與陳舊紙張氣息混合的書房裡。
窗外細雨潺潺,敲打著青石板,也給書房內蒙上一層潮濕的靜謐。
燭火跳躍,映照著墨閣老那張布滿皺紋、此刻卻無比嚴肅的臉,以及旁邊墨婉清那雙因專注而愈發明亮的眸子。
“《京華邸報》?”
墨閣老放下蕭辰那份寫滿蠅頭小楷的策論,指尖在案幾上輕輕敲擊,發出篤篤的輕響,如同他此刻內心的權衡。
“辰小子,你可知‘邸報’為何物?”
“略知一二。”
蕭辰姿態恭敬,語氣卻沉穩,“原為各地駐京邸吏抄錄朝堂諭旨、官員任免、邊關戰報等,傳回地方,以供長官知曉朝局動態之物。
流傳不廣,內容亦顯枯燥。”
“既知如此,你欲將其改製,廣發天下,意欲何為?”
墨閣老目光如炬,直視蕭辰,“此物若掌控不當,便是惑亂民心、妄議朝政的利器!
那些老夫的‘同僚’們,”他語氣帶著淡淡的譏諷,顯然指代的是朝中那些保守派,“定會給你扣上一頂‘煽動民意、居心叵測’的大帽子!
屆時,縱有陛下維護,你也將寸步難行!”
壓力如山,撲麵而來。
蕭辰能感受到旁邊墨婉清屏住的呼吸。
他知道,墨閣老並非反對,而是在考驗他,看他是否思慮周全,是否有應對風暴的韌性與智慧。
“閣老明鑒,”
蕭辰不慌不忙,將早已打磨好的說辭娓娓道來,“正因其可能生亂,才更需掌握在我等欲‘宣教化、通信息’者手中。
若任由市井流言、敵對勢力暗中散布謠言,混淆視聽,豈非更壞大事?”
他頓了頓,觀察著墨閣老的神色,繼續道:“晚輩所構想的《京華邸報》,並非一蹴而就,直言政事弊端。
初期,可隻刊發‘安全’內容。”
他屈指數來:“其一,陛下仁政。
如減免賦稅、賑濟災荒、赦免囚徒等德政,詳述其惠及百姓之處,使萬民感念天恩。”
“其二,邊關捷報。
如日前忠勇侯大破北狄之詳況可略去軍事機密),揚我國威,凝聚民心士氣。”
“其三,農時天象。
刊載欽天監觀測的節令變化,以及工部或各地總結出的、行之有效的新式耕作、蓄水、施肥之法,助百姓增產。”
“其四,各地風物。
介紹各州府特產、名勝,乃至一些奇聞軼事需經篩選),增廣見聞,亦可促進商貿流通。”
每說一條,墨閣老的眼神就亮一分。
這些都是光明正大、任誰都挑不出太多錯處的內容,甚至大部分還是給朝廷臉上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