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府鴻門宴的硝煙尚未在帝都的權貴圈中完全散去,一場真正屬於勝利者的、萬民歡騰的慶典便已到來——忠勇侯李擎天,攜大破北狄之威,押解著數以萬計的戰俘與繳獲的無數牛羊馬匹、軍械物資,凱旋還朝!
這一日,京城萬人空巷。
從巍峨的永定門到莊嚴肅穆的皇城根,朱雀大街兩側被洶湧的人潮擠得水泄不通。
鮮花、彩綢、震天的歡呼與鞭炮聲,彙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忠勇侯!忠勇侯!”
“大胤萬勝!”
“快看!那些就是北狄俘虜!”
當忠勇侯李擎天一身戎裝,騎著高頭大馬,出現在長街儘頭時,歡呼聲達到了頂點。
這位老將雖麵容疲憊,但腰杆挺得筆直,眼神銳利如昔,向兩側百姓揮手致意,更引得無數少女少婦激動尖叫。
而緊隨其後的,便是那長長的、垂頭喪氣的俘虜隊伍。
有衣衫襤褸的普通狄人士兵,也有被單獨看押、雖麵色灰敗卻仍帶著幾分桀驁的北狄貴族。
他們行走在昔日無比向往、如今卻如同夢魘的帝都長街上,承受著兩側百姓鄙夷、好奇乃至憤怒的目光和唾罵,更是將戰敗的屈辱刻入了骨髓。
凱旋儀式盛大而隆重。
女帝親登承天門樓,接受獻俘,犒賞三軍,對忠勇侯及有功將士不吝封賞,極儘榮耀。
然而,盛典之後,一個極其現實且棘手的問題,便擺在了朝堂諸公麵前——如何處置這數量龐大的戰俘與降部?
朝會之上,爭論再起。
一部分激進的武將和官員主張:“北狄狼子野心,屢犯邊關,此次大敗,正應趁此良機,將俘獲之貴族儘數斬首,以儆效尤!
普通戰俘,或坑殺,或貶為奴籍,發往各處苦役,永絕後患!”
此議雖解氣,卻過於血腥,易激化矛盾,且數萬戰俘管理亦是難題,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暴動。
另一部分較為“仁慈”的官員則主張:“陛下以仁德治天下,不若將這些戰俘遣返北狄,以示天朝懷柔,或可換取邊境長久安寧。”
此議看似寬厚,卻無異於放虎歸山,且如何確保北狄領情?
若其休養生息後卷土重來,豈非養癰成患?
還有一部分人則提議:“不若將這些戰俘分散安置於內地各州縣,編入戶籍,令其耕種……”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強烈反對,擔心異族聚居,易生事端,且與民爭利。
各方引經據典,吵得不可開交,卻始終拿不出一個既能有效管理、又能最大化利用此戰果的萬全之策。
連女帝也微微蹙眉,感到頗為棘手。
就在這僵持不下之際,蕭辰再次出列。
他沒有參與爭吵,而是呈上了一份由金靈兒精心策劃、他稍作修改的《戰俘安置與北疆善後疏》。
“陛下,諸位大人,”
蕭辰聲音清朗,壓過嘈雜,“殺俘不祥,亦失仁德;縱虎歸山,後患無窮;分散安置,恐生內亂。臣有一策,或可兼顧各方。”
他展開奏疏,條分縷析:
“其一,對於普通戰俘,不必殺戮,亦不必分散。
可仿‘以工代賑’之法,將其集中安置於北疆邊境,由兵部監管,參與修建新城、加固關隘、開辟官道、興修水利等基建工程。
給予基本口糧,表現優異者,數年後可酌情恢複自由,賜予邊地荒田耕種,使其漸染王化,成為我朝邊民。
此乃‘化劍為犁’,既可消耗其精力,避免生事,又能彌補北疆戰後重建人力之不足,穩固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