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大賢良師,封建之大逆者」
「他究竟是史冊裡逆賊,還是百萬流民心中耀眼的光?」
公元171年,東漢建寧四年。
“咚咚咚~”
節仗敲擊地麵的聲音有節奏的響起,天幕畫麵轉換。
“兄,前麵就是傷寒城了,當真要去嗎?”
張梁和張寶兩兄弟麵色難看的望著前方的“死城”。
那裡爆發了瘟疫,朝廷為了控製疫病傳播就將全城封鎖,等待裡麵的人死完了再一把火燒乾淨。
“去。”
張角溫潤的聲音中透著不可逾越的堅定,他邁開腳向著那座“死城”走去,持著竹杖的身影此刻仿佛散發了耀眼的光,直到兄弟倆人意識到兄已走遠。
“孩子,我的孩子!嗚嗚嗚......道長,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
天已入秋了,一個母親仍穿著單薄的一身衣裳,抱著一個總角辮的孩子哭嚎。
孩子約莫著已經五六歲了,可樣子卻像個三四歲的。
母子身後是破敗的屋舍,枯乾的.....樹?
在天幕下觀眾的視角裡,一雙大手伸向了鏡頭,最後撫在了那個孩子的頭上。
鏡頭從孩童頭頂上的手切換,一個身高不高,穿著麻布製成的百衲衣的年輕道人微笑著出現。
為什麼說是年輕道人呢?
可能是他的臉上還帶著嬰兒肥吧。約莫著也就十幾歲的模樣。
道人便是張角。
他取出黃符化入水中攪拌,嘴裡念念有詞。
將那碗湯水小心的遞到孩子的嘴邊,等婦人攙扶住了碗才收回手。
“孩子身子現在太虛弱了,熬過了就好了,這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吃食......”
張角話至此,忽然頓住。隨後展開衣服,從袖中取出一塊乾癟的胡餅掰碎了一點摻進湯水裡泡軟,讓婦人稍後喂給孩子。
做完之後,他又將那塊自己留著食的胡餅塞給了婦人。
“道長,謝謝您,請您一定要告訴我娘倆您的名字。倘若我母子二人能活下去,一定為您......”
婦人抱著孩子跪在地上磕頭不停,嘴裡感恩的話沒完。
少年張角有些靦腆的撓了撓脖子,隨後像個古板的士人一樣正經道:“我大漢國祚綿長,受蒼天眷顧,這年歲會過去的,相信國家,相信大漢。”
“嗯......”
“好好生活,會好起來的。”
張角道彆後和兄弟彙合,繼續朝著下個遭難的百姓走去。
一路上,張角施舍糧食,治病救人,天色也漸漸暗了。
走在殘破的官道上,張梁問道:“兄,接下來去哪?”
“沿著官道,一直走。”
“為何?”
“救民。”
......
先秦時期
“這何嘗不是致太平之道之道呢?”夫子失神,嘴唇顫道。
張角所行之事,讓他看到了仁的另一種形式。
仁,不是致君父的仁,也應該是致百姓的仁。
“若學就於我儒家,必然能成一賢者。”
天幕上畫麵悠悠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