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
天幕裡的李世民坐在朝堂上有些失神。
坐下的群臣個個垂首看不清麵容,視頻畫麵的四周邊角也顯得模糊不清。
在大殿正中的過道上,一道模糊消瘦、身形挺拔的人正邁步向殿外走去。
“魏征?”
李世民語氣有些不確定的呼喚。
儘管人影模糊,那個坐在廟堂裡的李世民最終還是分辨出來的人影是誰,眼見著對方不搭理他,語氣也有些急迫:
“魏征!”
“魏征!”
“朕叫你呢?聽見沒!”
“敢違抗朕的旨意?你魏征是不是想被砍頭了?”
直到魏征的身影走到了殿外,逐漸消失在了光裡看不見身形都未曾回頭。
李世民蹙著眉怔怔的張著嘴說不出話語來,而此時天幕上的畫麵逐漸變得扭曲,變得更加模糊,一陣光與夢織影的形狀後,畫麵轉換。
深宮裡,李世民喘著粗氣從床上驚坐而起,心裡惴惴的有些彷徨和失落感。
“陛下。”
內侍見到皇帝醒了,躡手躡腳的進來行禮輕聲道。
“何事?”
“陛下,巨鹿郡公魏侍中病逝了。”
“誰死了?”
“魏征。”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千古諫臣、大唐太子少師、左光祿大夫、侍中魏征因病逝世,年六十四歲。」
「李世民親臨慟哭,罷朝五日,還親自為魏征撰寫碑文,追贈鄭國公、太子太師、司空、相州都督,陪葬昭陵,諡號文貞。」
「自此後四百年時間裡,“文貞”這個諡號成為了文官的最高榮譽。」
在諸夏曆史上,諫臣並不少見。
比乾強諫紂王被處死,屈原勸諫楚懷王被流放,他們的結局多是悲劇,但魏征和李世民卻開創“諫臣善終,君主納諫”的範例。
據史料記載,魏征一生向唐太宗進諫次數多達兩百餘次,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等各個方麵。
小到皇帝的個人品行,大到國家的製度改革,他都直言不諱,多次將唐太宗逼到“龍顏大怒”的邊緣,卻又總能讓盛怒的帝王冷靜後低頭認錯。
有人曾問魏征,你屢屢觸怒陛下,就不怕死嗎?
魏征回答道:“我諫言,不是要與陛下爭勝負,而是怕陛下走錯路,讓百姓再遭隋世之苦。”
他不怕得罪君主,因為他深知“君明則國興”。
他敢於犯顏直諫,因為他堅信“臣直則君正”。
「在魏征重病期間,李世民攜太子李承乾、嫡女新城公主多次到魏征府上看望,並在現場將新城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期盼他康複後看到兒女成婚。」
「由於魏征一向清廉,家中無添他物,李世民將興建大明宮的料子拿去為魏征營造正堂,又將禦貢的被褥、絲綢、家具等一並添去。」
「在魏征病逝後,李世民親臨魏府,慟哭不已,並令內外百官與在長安的朝集使一同前來參加喪禮。
又令太子李承乾為太師在西華堂為他舉哀。」
「魏征死了,李世民的鏡子也碎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不顧躺在病榻上的房玄齡極力勸阻,強力親征高句麗,雖然贏下了戰爭,卻也損耗頗大,他不由得後悔因為自己的一時衝動,導致了天下多少百姓因此增加了負擔,歎道:
“倘若魏征在此,不使我有是行也。”」
......
眨眼間,李二的臣下又死了一個。
甘露殿裡眾人也沒有了嘻嘻哈哈的表情,同僚們覺得魏征享受了這般青史讚譽,是不是該恭喜一下他?
可是人家才“剛死”啊,這會心情可能正失落著,恭喜是不是不太好?
魏征眉頭一挑,心底直樂,他本人倒是挺想得開,六十四歲,足足是杜如晦的年齡翻了轉了!
老夫值了,懂不懂?
文臣最高讚譽的諡號,生前身後名拉滿,又活了六十多歲,兒子最後還娶上了嫡公主。
這還不夠知足啊?
見到魏征這老小子一臉自得的模樣,眾人才拱手上前祝賀。
“玄成公!千古諫臣的名譽啊,真是恭喜你了!”
“恭喜魏尚書!”
李世民坐在上首也是臉含笑意,臣子有佳名,更能說明他這個君王之賢明嘛!
“陛下!”接受完了同僚們的恭喜後,魏征正了正衣冠,昂首道:
“任何戰爭的成本最後都將轉嫁到百姓的身上,勞民傷財。非必要的戰爭還是儘量少打,必要的戰爭要儘求速戰。”
“高句麗雖國小卻有控弦之士、賢明之主,又仗地形天險優勢在身,而前隋之滅亡,未嘗沒有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之禍!”
“高句麗一戰,臣雖未能得知詳狀,還望陛下慎之又慎。”
這話倒是將眾人的注意力由拉了回來,之前天幕就曾言過陛下晚年拉著李靖將軍去親征的事兒。
當時眾人全當後世人在開玩笑,也沒放在心上,畢竟陛下那麼自信的人,怎麼可能會妒忌臣下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房玄齡倒是失聲笑了,他可是跟了李世民最久的文士了。
貞觀十九年,當時他都和老李認識快三十年了吧?
就這都沒勸住?
還不如魏征的話管用!
李世民饒是自信的點了點頭,道:“這個朕會省得,高句麗之事既然天幕有提及,必然是後來與我大唐發生了難以相談的衝突,以至於兵戈不容。”
“這個事兒,你們中書省也要多上上心。還有,衛國公你們也得多保重身體,到時候總不能真要朕親征吧?”
武將們哈哈大笑,尉遲恭抱拳道:“哈哈哈,陛下放心,到時候你叫俺去定然不會推辭!”
李靖、秦瓊等人亦是微笑著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