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家歡喜幾家愁。
發生在貞觀年間的故事其他時空的古人們不得知曉,也可能壓根不感興趣去了解。
但是天幕上網友們的評論和那極具張力的李承乾反抗畫麵,卻在各朝激起了千層浪。
明清的劇作家們興奮至極,奇思妙想的靈感從沒有這麼爆棚過。
手都寫抽筋了還沒停,更是忍不住感慨:
老夫要是早年能這麼妙筆生花,早就考上狀元了!
好的故事不但是劇情的跌宕起伏,還得看主人公啊!
皇帝是人世間最高的人物,有什麼野史,啊呸,是同人故事能比得上這個熱度?
更何況,天幕劇場裡的主角也不是一般的皇帝。
那可是李世民啊!
你要寫李世民,你就不能隻寫唐太宗、天可汗、貞觀上將、千古一帝。
你要寫玄武門繼承製,史上最孝順的皇帝、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貞觀年間,在大唐皇帝的安撫下,這件事總算是先過去了。
杜如晦卻在沉思著一件事:
孫神醫到了長安後,不,孫神醫到長安前老夫必須先把他接走了。
老夫的命也很重要!
那李靖的兒子參與了謀反都沒一點事,全因為李靖還活著。
要是老夫那時候還活著,杜荷能被直接斬首嗎?
一點沒參與的杜構能被牽連嗎?
不還是因為家裡沒了長輩,孩子沒了庇佑,連人臉色都要觀摩了。
西漢時期
漢武帝看到晚年的李世民喪心病狂各種神鬼操作,結果導致了喪子之痛。
驕傲的天可汗被拽下了神壇,偌大的帝國失去了繼承人。
真是給劉徹看得酣暢淋漓,爽啊!
你李二也有這種下場?
但是,看著看著劉徹就愈發的沉默,甚至有千鈞之力壓迫在身上。
“子不類父......”
劉徹自然看得出釀成這樣大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李世民壓根沒有真正關注過兒子。
他的精力不是放在前朝大業,就是其他兒子身上。
真正要繼承他事業的兒子,過得什麼日子都忘記關心了!
哪有什麼子不類父啊!
分明是父不愛子!
當劉徹明悟了這層後,衣衫早已經被後背驚出的冷汗浸透。
龍威馭天下日久的漢皇低下了頭,他望著殿中的長子,那個給他帶來了希望,打破了謠言的太子劉據。
劉徹失神了。
朕是有多久沒這樣好好的看過據兒了?
現在的朕,真的了解據兒這個孩子嗎?
皇帝沒有開口的意思,底下的群臣自然靜默不語。
劉據的注意力還放在天幕上,隻是眸子看著有些散焦,像是思考著什麼。
未央宮上,久久之後從上首響起了皇帝話:
“據兒,今天下朝,咱爺倆去椒房宮吃飯。”
“咱們一家人,好久沒這樣坐下來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