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侯府千金外傳
暮春時節的永寧侯府,總是被一層暖融融的光暈裹著。簷下的紫藤蘿瀑布般垂落,紫瑩瑩的花穗墜著晨露,風一吹便簌簌作響,濺得青石磚上滿是碎鑽似的光點。
沈清辭坐在抄手遊廊下,指尖拈著一枚剛剝好的蓮子,正對著麵前的紫檀木算盤發愁。這算盤是她上個月特意讓人按現代算盤的規製改良的,框子嵌了細碎的螺鈿,算珠圓潤光滑,撥起來劈啪作響,本是她處理陪嫁鋪子賬目時的心頭好,此刻卻被她撥得震天響,活像在跟誰賭氣。
“小姐,您這算盤都快被撥出火星子了,”貼身丫鬟雲舒端著一碟冰鎮酸梅湯過來,小心翼翼地放在石桌上,“方才前院來報,說翰林院的幾位大人陪著新科狀元郎,已經到府門口了。”
沈清辭手一頓,算珠卡在半空。她抬眼望向院門外,柳葉眉輕輕一挑:“哦?那位‘才高八鬥,貌賽潘安’的狀元郎顧晏之,倒真應了約?”
這話得從三日前的瓊林宴說起。那日皇帝在禦花園設宴款待新科進士,沈清辭作為永寧侯府嫡女,又因先前改良織布機、提出“梯田輪作”之法得了禦賜的“慧敏縣主”封號,也在受邀之列。宴上,顧晏之作為狀元,自然是眾人追捧的焦點,他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引經據典妙語連珠,惹得滿座稱歎。
偏生有個不識趣的翰林院編修,見沈清辭年輕貌美,又得了皇帝賞識,便想故意刁難,笑著打趣:“縣主聰慧之名傳遍京城,如今顧狀元才學冠絕天下,不如二位切磋一番?”
眾人本以為是要比詩詞字畫,誰知那編修話鋒一轉:“聽聞縣主擅長商賈之道,打理鋪子井井有條,不如就比一算學如何?都說文人重義輕利,算學乃末流之技,可若是顧狀元連這點‘末流之技’都比不過縣主,豈不是辜負了陛下的厚愛?”
這話既捧了顧晏之,又貶了沈清辭,還堵死了兩人拒絕的餘地。沈清辭心中冷笑,她一個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考過數學四六級的現代靈魂,還怕古代的算學?當下便應了下來。
顧晏之彼時正端著酒杯,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溫文爾雅地起身拱手:“縣主既有雅興,顧某自當奉陪。三日後,便在侯府叨擾,還請縣主賜教。”
他語氣謙和,眼底卻藏著幾分文人的傲氣。在他看來,算學不過是市井商人謀生的伎倆,沈清辭即便擅長,也未必能及得上他寒窗苦讀時打下的算學底子。
沈清辭當時隻是笑了笑,沒再多說,心裡卻已經盤算起了“整活”的法子。她可沒興趣跟古人比什麼《九章算術》裡的雞兔同籠、方田術,要比,就得比點不一樣的,讓這位眼高於頂的狀元郎知道,什麼叫“科技改變生活”。
“既來了,便請進來吧,”沈清辭放下算盤,接過雲舒遞來的帕子擦了擦手,“吩咐下去,把花廳收拾乾淨,再搬一張大桌子過去,順便把我那套‘新式算具’也抬過去。”
雲舒忍著笑應了:“小姐是說那套刻著‘一到九’古怪數字的木頭片子?”
“正是,”沈清辭眼底閃過一絲狡黠,“讓狀元郎見識見識,什麼叫事半功倍。”
不多時,腳步聲從院外傳來,為首的正是顧晏之。他身著一身天青色的翰林院官服,腰束玉帶,麵容俊朗,眉宇間帶著幾分書卷氣的清傲。身後跟著幾位翰林院的同僚,皆是衣著光鮮,麵帶好奇。
永寧侯沈毅親自迎了出來,笑著拱手:“顧狀元大駕光臨,寒舍蓬蓽生輝啊!”
“侯爺客氣了,”顧晏之拱手回禮,目光在院中掃過,最終落在沈清辭身上,微微頷首,“縣主安好。”
沈清辭起身回禮,唇角噙著一抹得體的笑:“狀元郎不必多禮,請入座吧。今日不比詩詞,隻論算學,倒是讓各位大人見笑了。”
眾人落座後,丫鬟們奉上茶水點心。顧晏之開門見山:“縣主,不知今日如何比法?是按古法出題,還是另有規矩?”
“規矩嘛,自然是我來定,”沈清辭抬手示意,“雲舒,把東西抬上來。”
話音剛落,兩個小廝抬著一張寬大的八仙桌走了進來,桌上放著兩套東西:一套是沈清辭改良的算盤,另一套則是十幾塊刻著阿拉伯數字和加減乘除符號的木質卡片,旁邊還有幾張白紙和毛筆。
顧晏之和幾位翰林官見狀,皆是一臉茫然。
“縣主,這是……”顧晏之指著那些木質卡片,眼中滿是疑惑,“莫非這便是縣主所說的‘新式算具’?”
“正是,”沈清辭拿起一張刻著“8”的卡片,在手中轉了轉,“這叫阿拉伯數字,比咱們常用的漢字數字更簡潔,計算起來也更方便。旁邊這是運算符號,‘+’是加,‘’是減,‘x’是乘,‘÷’是除。”
她一邊說,一邊在白紙上寫下“123+456=?”,然後拿起算盤,手指翻飛,劈啪作響,不過片刻便報出答案:“等於579。”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接著,她又用卡片在桌上擺出同樣的算式,再拿起另一套小巧的算盤——這是她特意做的十進製算盤,比傳統算盤更輕便——又是一陣劈啪聲,再次得出同樣的答案。
顧晏之等人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平日裡計算,要麼是用算籌,要麼是在紙上用漢字演算,步驟繁瑣,稍不留意便會出錯。像沈清辭這樣,手指在算盤上撥幾下,轉瞬便能得出結果,簡直聞所未聞。
“這……這未免也太快了些吧?”一位翰林官忍不住說道,“縣主,莫不是早就知道題目,提前算好了?”
沈清辭挑眉,笑意更濃:“既然這位大人不信,不如由你來出題?隨便出一道加減乘除的題目,位數越多越好,咱們各自演算,看誰先得出答案,如何?”
那翰林官也是個較真的,當即說道:“好!那便來一道乘法題:三百七十二乘以二百五十六,等於多少?”
這話一出,眾人都倒吸一口涼氣。這兩個數都是三位數,相乘起來步驟繁多,即便是用算籌演算,沒有一炷香的時間也未必能算對。
顧晏之皺了皺眉,拿起筆在紙上寫下題目,開始一步步演算。他的字跡工整,步驟清晰,看得出來算學功底確實紮實。
而沈清辭則拿起她的十進製算盤,手指在算珠上輕輕一撥,先將372撥在算盤上,然後按照乘法口訣,先算372x6,再算372x50,最後算372x200,再將結果相加。她的手指靈活得像在跳舞,算珠碰撞的聲音清脆悅耳,節奏明快,看得眾人眼花繚亂。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沈清辭便停了手,抬眼說道:“答案是九萬五千二百三十二。”
此時,顧晏之還在低頭演算,額頭上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又過了半炷香的時間,他才放下筆,長舒一口氣,報出答案:“是九萬五千二百三十二?”
話音剛落,他便愣住了。他沒想到,沈清辭竟然比他快了這麼多,而且答案一模一樣。
“顧狀元,承讓了,”沈清辭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語氣帶著幾分俏皮,“看來這‘末流之技’,也有它的妙處嘛。”
顧晏之臉上露出一絲赧然,隨即起身拱手:“縣主技藝高超,顧某自愧不如。這新式算具和阿拉伯數字,著實精妙,不知縣主可否詳細講解一番?”
見他放下了文人的傲氣,虛心求教,沈清辭也不再打趣,笑著點頭:“自然可以。其實這阿拉伯數字和算盤的搭配,不僅能算加減乘除,還能算更複雜的乘方、開方,甚至可以用來記賬、統計數據,比傳統方法高效得多。”
她拿起卡片,詳細講解了阿拉伯數字的寫法和用法,又演示了算盤的使用技巧,從簡單的加減法到複雜的乘除法,一步步耐心教導。顧晏之和幾位翰林官皆是求知若渴,聽得十分認真,時不時提出疑問,沈清辭都一一解答。
“原來如此!”顧晏之恍然大悟,拿起算盤試著撥了幾下,“如此一來,日後處理戶部的賬目、統計田賦稅收,豈不是能省不少功夫?”
“正是這個道理,”沈清辭說道,“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算學記賬,隻要能造福百姓、便利民生,便是有用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