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這樣的大國都在德國的鐵蹄下同盟合作。
巴爾乾半島上的小國也也察覺到了空中積攢的雲層,看到了醞釀中的狂風。
而如何站隊就成了大學問。
南斯拉夫保持了1935年來一向親近意大利的外交策略,在波蘭全境被占領後,南斯拉夫國王彼得二世前往羅馬雖然沒有簽訂任何條約。
但高調的出行幾乎已經說明了,南斯拉夫會站在意大利一邊。
匈牙利也一樣,
因為因為德國反複在國際鼓吹奧匈再重組,不想被哈布斯堡王室再統領的匈牙和南斯拉夫組成了巴爾乾反德堡壘。
已經淪陷的阿爾巴尼亞流亡政府則和希臘將寶完全壓在了德國身上,
在波蘭被吞並的第二天,
兩國紛紛發文聲稱支持德國合法訴求。
比起旗幟鮮明的四國,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依舊搖擺不定,沒有發表任何言論秉持觀望態度。
但這種態度並沒有持續幾天,
隨著華沙通往德國鐵路的修複。
德意誌外交部,
查看著完英國方麵傳來的新聞,羅曼放下茶杯,手指在希臘發來的求救信上輕扣,發出噠噠的脆響。
很快利婭走了過來輕聲彙報道:
“魁首,羅馬尼亞都同意了我們軍事通行權,保加利亞表示還在考慮中,意大利方麵第六集團軍已經在匈牙利嚴陣以待。”
這是個好消息,
但羅曼的臉色並不算好看,依舊帶著他那特有的冷冽:
“不夠,巴爾乾沒有中立派生存的空間,就像後花園永遠不需要一棵隨風搖擺的小草,讓保加利亞國王鮑裡斯三世,和羅馬尼亞軍事大臣安東內斯庫聖誕前來柏林一趟。”
“巴爾乾是個大花園,你可以擁抱意大利的雛菊,也可以擁抱德國的矢車菊,但如果兩朵都想要等待他們的隻有毀滅,任何人必須站隊!”
.....
三天後,
鮑裡斯三世和安東內斯庫並沒有前往柏林,而是受邀來到了但澤。
這座曾在經濟危機初期毀於一旦的城市,煥然一新,城區擴大了幾倍不止,到處都是服務於海軍的工廠,來往的貨船更是絡繹不絕。
德國目前有三大海軍城市,
一是漢堡港,因為不靠海,漢堡部署的海軍部隊不算多,但因為是德意誌軍改後海軍搖籃,這裡擁有全歐洲最大的船艦研究中心,無以計數的零部件生產船塢。
二是威廉港,地形和經濟危機後大規模調動的建設使得這擁有最多的軍事基地,麵對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重任。
三則是但澤,在雷德爾的構想中但澤的戰略目標是控製整個波羅地海。
乘坐上汽車,
防彈帝國之鷹在沿海公路上奔騰。
安東內斯庫不禁感歎德國人的效率之高,城中的建設井然有序,道路更是無比寬闊,要知道他看過當初但澤被大炮轟擊的照片。
那個遍布瓦礫和廢墟的但澤和眼前這個波羅的海數一數二的衛星城,完全不靠邊。
道路上到處都是跑動的軍車。
看樣子是在為波蘭的重建輸送物資。
同排的鮑裡斯三世來過但澤一趟,所有沒有顯得有多驚訝,內心浮現著即將到來的對話。
在他的構想裡,
保加利亞最好做一個和瑞士一個的中立國,他們得罪不起強盛到兩個多星期滅亡波蘭的德意誌,也得罪不起坐在世界強國王座上的英法。
但同時鮑裡斯三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想從羅馬尼亞拿回南多布羅加地區,這點英法給不了他,所以他才同意了和羅曼會麵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