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
安特衛普。
中午還在用餐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收到來自英法兩國領事館的會麵申請。
放下銀製刀叉,
香噴噴的牛排在會麵申請的調味下,變得平淡無奇,再難激起半點胃口。
“國王先生,英國大使已經在宮殿會客廳等著了,您....要不要同他見一麵?”
雖然利奧波德早年就學於英國伊頓公學,和英國有著不淺的淵源,但他並不是一個親英人士。
從1936年起,察覺到歐洲風雲變幻的他,更改了外交策略,將之前親近英法的立場,更改為偏德的半中立化外交。
在波蘭戰役結束後,
更是積極提拔了一批親德人士就職政府官員。
“不見,外交態度是戰場的側麵映射,如果英法取得了優勢,那他們不可能主動找上我們。現在這種情況側麵反映英法處於下風。”
“這個時期接見英法外交人員,會給德國帶來不好的印象,我不想將比利時拖入戰爭,而且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法國人引起的,比利時沒有任何理由要給予法國人幫助。”
利奧波德想也沒想的開口道。
雖然德國沒有在邊界地區增派重兵,但荷蘭邊界,德國人派出了多少軍隊威懾他還是看在眼裡的。
不過憑借之前在英國的情誼,他也沒想把事做絕,接著開口道:
“這件事也彆彙報給德國,我就當不知道,英法就當做一切沒有發生,近段時期嚴格把守法國邊界地區”
“沒有我的命令不允許任何英法軍隊越境!”
......
外交場上的失敗在丘吉爾的預料之中,
晚上,
頂著英國帝國總參謀部的反對,戰時內閣強硬通過了名為‘輸血計劃’的撤退行動。
而在裡爾,
許多基層士兵完全不知道,連德國人麵都沒看見的他們就要迎來撤退的命運,他們隻知道馬奇諾防線岌岌可危,接到了也隻有幾天前指揮部下發做好攻堅色當,預防比利時裝甲部隊的命令。
而當軍官要求放棄重型武器裝備,坦克、全體前往敦刻爾克的命令傳出後。
許多士兵完全不理解為什麼,
甚至小部分一戰時期的老兵,要求軍官對為什麼仗都沒打,就要朝英國撤離做出合理的解釋。
氣氛很快變成士兵唾棄軍官層軟弱,拒不執行命令。
本是為士兵們士氣著想的軍官們沒辦法,隻能將處境告知。
而在知道加海區麵臨德軍合圍後,
士氣一落千丈,
加上軍隊對德國投降政策的惡意宣傳,很多人開始恐懼,德軍會將自己的衣服扒光丟進煤窯夜以繼日的工作直到死去。
兩輪心理變化下,
二十餘萬士兵開始連夜朝敦刻爾克前進。
而在離敦刻爾克不遠處的加來,
第三裝甲師在炮火的掩護下,曼施坦因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占領了加來。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