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跡遒勁有力,線條清晰,邏輯分明。
在這個人均用visio畫圖的年代,竟然還有人手繪流程圖來闡述法律觀點?
這複古的風格,反而讓林默提起了一絲興趣。
他將這份答卷抽了出來。
標題很直接——《關於ai生成內容版權登記與追責體係的構想》。
很務實,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理論。
林默的目光落在了第一頁的文字上。
“核心觀點:我們不應該試圖將ai這種全新的事物,硬塞進誕生於工業時代的《著作權法》框架裡。這就像試圖用馬車的交規去管理汽車一樣荒謬。”
“法律需要做的,不是削足適履,而是另起爐灶。”
“我建議,建立一個獨立於現有知識產權體係之外的,全新的‘aigcai生成內容)存證與登記平台’。”
看到這裡,林默的眼睛亮了。
另起爐灶!
終於有人敢說出這句話了!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後麵兩頁的流程圖。
第一張圖,畫的是“登記流程”。
pt指令)、生成參數、以及明確的“權利與責任聲明”。
平台通過區塊鏈技術,為這份提交記錄生成一個獨一無二、不可篡改的“哈希時間戳”。
這份記錄,就是作品的“電子出生證明”。
“漂亮!”林默忍不住低聲讚歎。
他想到了,但沒這個答卷想得這麼細致。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存證問題,釜底抽薪,直接斷絕了後續的權屬糾紛。
他接著看第二張圖,標題是“權利與責任模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張圖更有意思。
作者提出了一個“分層權利”模型。
默認情況下,所有ai生成內容,版權進入公共領域,任何人都可以使用。
但一旦通過平台登記,創作者就獲得了一個有時限的“獨占使用權”,比如三到五年。在這個期限內,他可以像傳統版權一樣進行商業授權和維權。
而作為對價,這位登記的創作者,也必須成為該作品的“唯一法律責任人”。
作品侵權了,他賠錢。
作品違法了,他擔責。
這個模型,完美地平衡了“鼓勵創新”和“風險控製”。
你想要權利?可以,那就承擔起責任。
你不想擔責?也行,那就放棄獨占的權利,讓它回歸公共。
把選擇權,交還給了創作者自己。
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律構想,這簡直就是一個可以落地的產品方案!
這個方案,比秦依那個“責任決定權利”的觀點,更加深入,更加具體,也更具有顛覆性!
如果說秦依是那個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那這份答卷的作者,就是那個已經把縫紉機和設計圖都準備好,要給皇帝做一件新衣服的裁縫!
戰略家和工程師!
林默的心臟“砰砰”地跳了起來。
他迅速翻回到第一頁,找到了答卷末尾的署名。
——趙廷峰。
林默愣了一下。
這個名字,他有印象。
喜歡英雄遺孤?請叫我律界狂徒!請大家收藏:()英雄遺孤?請叫我律界狂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