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艦橋觀察窗的破洞,在地麵投下一道歪斜的光斑。我坐在船長座椅上,指尖還殘留著應急燈金屬燈座的餘溫,apu穩定的“嗡嗡”聲像背景音一樣,在艙室裡輕輕回蕩。就在這時,視網膜上的係統光幕突然亮起,淡藍色的數據流快速滾動,機械音帶著前所未有的“興奮”:
“檢測到基礎電力供應穩定持續供電已達1小時),滿足‘老兵’號基礎傳感器激活條件。是否啟動‘感官喚醒’程序?激活後可接入外部攝像頭、內部環境傳感器,實現對飛船內外環境的實時監測。”
“感官喚醒?”我猛地坐直身體,心臟瞬間加速——這意味著“老兵”號將第一次“睜開眼睛”,第一次“感知”周圍的世界,不再是一艘隻能被動接受修複的廢艦。我幾乎沒有猶豫,在心裡默念:“立即啟動!”
“‘感官喚醒’程序啟動,正在掃描可接入傳感器……掃描完成,共檢測到3個可用傳感器:1號外部攝像頭位於船首探測艙頂部)、內部環境傳感器組分布於駕駛艙、引擎艙、船員休息區)、船體應力簡易傳感器僅保留基礎檢測功能)。優先激活外部攝像頭與環境傳感器組,預計激活時間30秒。”
係統的話音剛落,光幕突然切換成一個分割界麵:左側是黑色的空白區域,標注著“1號外部攝像頭——連接中”;右側則分成了三個小窗口,分彆標注“駕駛艙環境”“引擎艙環境”“船員休息區環境”,每個窗口下方都有一行“數據加載中”的灰色小字。
我的目光死死盯著左側的攝像頭界麵,手心不自覺地攥緊。30秒的等待像30分鐘一樣漫長,直到界麵突然閃過一陣雪花點,一道模糊的影像終於艱難地浮現出來——
畫麵是歪斜的,像是攝像頭被外力撞擊過,角度偏向船塢左側。邊緣布滿了暗紋和扭曲的光斑,像是隔著一層起霧的毛玻璃,隻能勉強看清大致輪廓:近處是“老兵”號船首的鏽蝕裝甲,幾塊金屬板向外翹起,露出裡麵的灰色骨架;遠處是一艘半埋在垃圾裡的小型訓練艦,船身側麵“t03”的編號模糊不清,艦尾的推進器早已不見蹤影,隻剩下一個黑洞洞的接口;更遠處,船塢頂部的金屬支架歪歪扭扭地交織在一起,有的地方鏽跡已經穿透了管壁,掛著幾縷隨風飄動的塑料布,像破敗的旗幟。
“1號外部攝像頭激活成功,當前狀態:鏡頭玻璃磨損透光率60)、角度偏移15°無法電動調整,需手動校準)、圖像分辨率800x600僅支持基礎畫質)、色彩失真偏黃綠色調)。”係統的解讀同步出現在光幕下方,“雖存在硬件損傷,但可滿足基礎環境監測需求,能識彆50米內的大型障礙物如廢棄艦船、金屬支架),規避碰撞風險。”
我湊近光幕,試圖從模糊的畫麵裡找到更多細節。在訓練艦的旁邊,我看到一堆堆疊的金屬零件,其中一個圓柱形物體看起來像是廢棄的引擎外殼;地麵上的積水反射著晨光,在畫麵裡形成一片片不規則的亮斑;偶爾有風吹過,卷起幾片金屬碎屑,在鏡頭前一閃而過,留下一道模糊的殘影。
這是“老兵”號第一次“看到”它沉睡了二十年的“家園”——一片布滿廢鐵與鏽跡的船塢,可在我眼裡,這模糊的影像卻比任何高清星圖都更動人。它不再是我單方麵的修複對象,而是開始與我共享視野,開始用它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
“係統,能調整攝像頭角度嗎?我想看看船身側麵的情況。”我在心裡問道,目光停留在畫麵邊緣那片模糊的陰影裡,那裡似乎藏著另一艘廢棄的探索艦。
“攝像頭電動雲台已損壞,無法遠程調整。若需改變視野,需前往船首探測艙,手動轉動攝像頭底座需使用扳手等工具,且存在損壞風險)。當前建議優先激活內部環境傳感器組,完成對飛船內部的監測。”
我點點頭,將注意力轉向光幕右側的環境傳感器窗口。就在這時,三個窗口同時亮起,一行行數據快速刷新,可原本期待的“正常”數據,卻被刺眼的紅色和黃色填滿——
【駕駛艙環境】
?溫度:當前23c,5分鐘內波動範圍19c25c正常範圍18c22c,判定:輕微異常)
?氣壓:98.5kpa正常標準101.3kpa,判定:輕度偏低,存在緩慢漏氣)
?氧氣濃度:19.8正常範圍20.921.5,判定:輕微不足)
?有害氣體:未檢測到判定:安全)
【引擎艙環境】
?溫度:當前18c,波動範圍16c20c判定:正常)
?氣壓:95.2kpa判定:中度偏低,漏氣速率0.3kpa小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氧氣濃度:18.5判定:中度不足)
g3,低於安全閾值,判定:基本安全)
【船員休息區環境】
?溫度:當前21c,波動範圍18c24c判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