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塢深處的震動還在持續,艙壁上的灰塵簌簌落下,在昏暗的應急通道裡揚起細小的塵霧。我重新坐回船長座椅,雙手緊緊攥著數據板,目光死死盯著光幕上“48”的apu能源讀數——每一秒的等待,都在消耗著我們僅存的生機。無人機的嗡鳴聲從通道後方傳來,雖然因為遠處的混亂暫時放緩了攻擊,卻像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提醒著我危機從未遠去。
就在這時,係統的光幕突然閃爍,原本顯示磁力鎖結構的界麵被強製切換,一道綠色的掃描光束在磁力鎖三維模型上快速移動,最終停留在大門右側的一個菱形模塊上,模塊邊緣標注著“能量節點脆弱區)”的字樣。
“緊急掃描完成!在磁力鎖係統中發現一處相對脆弱的能量節點——該節點為磁力鎖的‘功率調節單元’,負責分配各磁力模塊的能源,外殼厚度僅20其他部位均為100),且內部未設置多重防護屏障,若能對該節點造成物理破壞或能量過載,有60概率導致整個磁力鎖係統癱瘓,大門自動解鎖。”係統的機械音帶著一絲罕見的急促,光幕上同步彈出能量節點的詳細參數:“節點坐標:大門右側12米,高度8米;推薦攻擊方式:高動能衝擊或能量武器打擊;當前船上可利用武器:近防炮pdg型號:200,口徑20,單發射速500發分鐘,最大有效射程1000米)。”
近防炮?我猛地從座椅上站起來,心臟在胸腔裡瘋狂跳動。“老兵”號作為聯邦早期探索艦,確實配備了兩門近防炮,一門位於艦首,一門位於艦尾,用於攔截小行星碎片或敵方小型飛行器。可在我登艦的這些天裡,從未想過要啟用它們——畢竟近防炮需要獨立的能源供應,且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極大,以“老兵”號當前鏽跡斑斑、結構鬆散的狀態,很可能會因為後坐力導致船體撕裂,甚至推進器脫落。
“係統,你瘋了嗎?近防炮的後坐力至少有50kn,‘老兵’號的艦體結構早就老化了,尤其是艦首的支撐梁,之前檢測出應力值已經接近閾值,一旦開火,很可能會直接崩斷!而且近防炮的能源線路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報廢,怎麼臨時接駁?”我聲音帶著一絲顫抖,手指在光幕上滑動,調出近防炮的狀態報告——上麵清晰地寫著“能源線路斷裂率95,炮管鏽蝕程度70,擊發機構卡滯風險80”,每一個數據都在宣告“不可用”。
“方案確實存在極高風險,但當前已無其他選擇。”係統的光幕上彈出“後坐力模擬分析圖”,綠色的線條標注著船體受力分布,“通過計算,若將近防炮的發射模式調整為‘單發點射’而非連射),可將單次後坐力降至25kn,同時在艦首支撐梁外側臨時加裝‘緩衝支架’利用船上的廢棄金屬管和螺栓製作),可將結構應力值控製在148pa安全閾值150pa),雖然仍處於臨界狀態,但有90概率承受單次射擊的後坐力。”
“至於能源線路接駁,近防炮原設計能源接口為‘高壓能源接口600vdc)’,可通過apu的應急能源輸出端當前輸出電壓12vdc)配合‘升壓模塊’從廢棄貨運飛船的能源係統中拆解,可將12v升壓至600v)進行臨時接駁,接駁過程預計需要15分鐘,期間需保持apu能源穩定,且不能中斷推進器的最低功率運轉避免船體在應急通道中漂移碰撞)。”
光幕上同步彈出能源接駁的詳細步驟:1.拆除近防炮能源接口處的鏽蝕零件,清理接觸端子;2.將升壓模塊固定在apu艙室與近防炮之間的通道內;3.用耐高溫高壓線纜連接apu應急輸出端與升壓模塊輸入端;4.用另一根線纜連接升壓模塊輸出端與近防炮能源接口;5.纏繞絕緣膠帶,覆蓋所有裸露的金屬端子,防止短路。
每一個步驟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升壓模塊是否能穩定工作?高壓線纜是否能承受600v的電壓?近防炮的擊發機構是否會在射擊時卡滯?這些問題像一團亂麻,在我腦海裡交織,可我知道,這是當前唯一能打開大門的方法,哪怕隻有60的成功率,哪怕要賭上“老兵”號的命運,也必須一試。
“係統,近防炮的炮管鏽蝕會不會影響射擊精度?我們需要精準命中直徑隻有50厘米的能量節點,一旦打偏,不僅無法破壞磁力鎖,還會浪費寶貴的能源,甚至引來更多支援部隊。”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思考每一個可能的漏洞。
“已通過艦首攝像頭對近防炮炮管進行掃描,鏽蝕主要集中在炮管外側,內側膛線磨損程度僅30,在100米以內的射程當前距離磁力鎖大門80米),單發點射的精度誤差可控製在10厘米以內,足以命中能量節點。且可通過‘手動校準’——在近防炮的瞄準鏡旁加裝‘激光瞄準器’從維修艙的廢棄工具中找到),進一步提升射擊精度。”係統的回答打消了我最後的顧慮,光幕上的“方案可行性評估”從“高風險”調整為“極高風險但可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靠在座椅上,閉上眼睛,腦海裡反複回放著係統的方案——臨時接駁高壓能源線路、製作緩衝支架、單發點射、精準命中能量節點,每一個環節都像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複。可當我想到那扇緊閉的大門外,是浩瀚的太空,是自由的星海,想到“老兵”號這二十年來的沉寂與等待,心裡的恐懼漸漸被一股“破釜沉舟”的興奮取代。
“乾了!”我猛地睜開眼睛,聲音帶著一絲決絕,“立即開始準備,我負責製作緩衝支架和校準激光瞄準器,你負責指導能源線路接駁,我們必須在15分鐘內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否則apu的能源撐不到第二次射擊!”
“收到指令!緩衝支架製作步驟已發送至數據板,能源線路接駁的關鍵節點已用紅色標記,預計15分鐘後完成準備,建議優先完成緩衝支架,再進行能源接駁,避免後坐力準備不足導致船體損傷。”係統的響應速度極快,光幕上彈出詳細的製作圖紙,標注著金屬管的切割長度1.2米)、螺栓的安裝位置每30厘米1個),甚至連扳手的型號都有明確要求。
我抓起工具箱,快步衝向艦首近防炮所在的位置。近防炮的炮管鏽跡斑斑,表麵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灰塵,炮身與艦體的連接部位已經出現了細小的裂紋,看起來隨時會脫落。我先用砂紙仔細打磨支撐梁外側的鏽跡,露出裡麵的金屬表麵,然後按照圖紙,將廢棄的金屬管切割成1.2米的長度,用螺栓固定在支撐梁外側,形成一個“三角形緩衝支架”——三角形的穩定性可以最大限度分散後坐力,減少支撐梁的受力。
固定最後一顆螺栓時,我的手指被金屬管的毛刺劃破,鮮血滴落在支撐梁上,與鏽跡混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暗紅色的痕跡。我顧不上疼痛,用絕緣膠帶簡單包紮了一下,立刻開始校準激光瞄準器——將瞄準器固定在近防炮的瞄準鏡旁,打開激光開關,一道紅色的光束直射向磁力鎖的能量節點,剛好落在節點中心。我微調瞄準器的角度,確保光束在80米的距離內沒有絲毫偏移,才滿意地拍了拍手。
此時,係統的聲音傳來:“能源線路接駁準備完成,升壓模塊已固定,高壓線纜已連接至apu應急輸出端,當前升壓模塊輸出電壓穩定在600vdc,近防炮能源指示燈已亮起綠色),擊發機構已完成初步清理,卡滯風險降至30。”
我快步跑回apu艙室,檢查能源線路的接駁情況——升壓模塊被固定在艙壁上,線纜的連接處纏繞著五層絕緣膠帶,端子上的鏽跡已被清理乾淨,apu的應急輸出端顯示“當前負載600升壓模塊400+推進器200)”,能源讀數穩定在45,雖然比之前下降了3,卻足以支撐一次射擊。
“所有準備工作完成,近防炮已處於待發狀態,發射模式調整為‘單發點射’,後坐力緩衝支架已安裝,激光瞄準器校準完成,能量節點已鎖定。”係統的光幕上彈出“發射準備就緒”的綠色提示,“是否立即擊發?擊發後需立即觀察磁力鎖狀態,若未成功破壞,需在30秒內撤離至應急通道深處,避免磁力鎖反製措施可能釋放高壓電弧)造成損傷。”
我深吸一口氣,走到艦首的觀測窗前,透過玻璃看向80米外的磁力鎖大門——紅色的激光束像一根細線,牢牢鎖定在右側的能量節點上,節點的藍光在激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刺眼。無人機的嗡鳴聲似乎更近了,通道後方隱約傳來地麵支援部隊的呼喊聲,時間已經不允許我再猶豫。
“係統,確認所有參數無誤,apu能源穩定,船體結構應力值在安全範圍,近防炮瞄準精度達標?”我最後一次確認,手指懸在數據板的“擊發”按鈕上方,手心已經滲出了冷汗。
“所有參數均符合要求,apu能源穩定在45,船體結構應力值145pa,近防炮瞄準精度誤差±5厘米,可隨時擊發。”
我閉上眼睛,在心裡默念:“老兵,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我們一定能衝出去!”
指尖落下,按下“擊發”按鈕的瞬間,係統的機械音響起:“近防炮擊發!”
“砰!”
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在艦首炸開,比推進器的轟鳴、無人機的攻擊聲都要猛烈百倍。近防炮的炮管向後劇烈後座,緩衝支架瞬間彎曲,金屬管與支撐梁碰撞產生的火花四濺,艦體傳來一陣劇烈的震顫,我感覺自己像被一隻無形的大手狠狠推了一把,身體重重撞在觀測窗的框架上,額頭傳來一陣劇痛,眼前瞬間發黑。
艙內的灰塵被震得漫天飛舞,控製台的螺絲、備用零件紛紛掉落,發出“嘩啦啦”的聲響。我強忍著眩暈,睜開眼睛,透過布滿灰塵的觀測窗,看向磁力鎖大門——能量節點所在的位置,出現了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黑洞,節點的藍光瞬間熄滅,緊接著,整個磁力鎖的藍光都開始瘋狂閃爍,像短路的燈泡,發出“滋滋”的電流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檢測到磁力鎖能量節點被摧毀!係統出現嚴重過載,各磁力模塊陸續斷電,大門開始解鎖!預計10秒後完全打開!”係統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光幕上的磁力鎖模型顯示“解鎖進度10→50→90”。
我顧不上額頭的疼痛,從地上爬起來,死死盯著大門——厚重的鈦合金門板開始緩緩向兩側移動,每移動一厘米,都伴隨著金屬摩擦的“咯吱”聲,像是沉睡的巨獸終於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大門。通道外的太空景色逐漸映入眼簾,漆黑的背景中,漂浮著無數的太空垃圾碎片,像一群沉默的守護者,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大門完全打開!當前寬度20米,足夠‘老兵’號通過!apu能源讀數42,船體結構應力值149pa接近閾值),近防炮炮管因後坐力出現輕微變形,無其他重大損傷!”係統的播報聲讓我鬆了口氣,後背的衣服已經被冷汗浸透,卻絲毫感覺不到寒冷——我們成功了!我們用最瘋狂的方案,打開了這扇通往自由的大門!
可就在“老兵”號準備向大門移動時,通道後方突然傳來一陣密集的“噠噠”聲——是地麵支援部隊的槍聲!他們終於趕來了,正沿著應急通道快速推進,距離我們隻剩50米!
“推進器功率提升至80!立即向大門衝刺!離開船塢後,立即進入太空垃圾帶隱藏,躲避支援部隊的追擊!”我嘶吼著下達指令,指尖在數據板上快速操作,推進器的嗡鳴聲再次拔高,船體拖著疲憊的“身軀”,向著大門衝刺。
艦體通過大門的瞬間,我回頭望了一眼應急通道——支援部隊的身影已經出現在通道口,他們的探照燈照亮了“老兵”號的艦尾,子彈打在船體裝甲上,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響,卻無法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
當“老兵”號的最後一部分船體離開船塢大門時,我終於忍不住癱坐在地上,大口喘著粗氣,眼淚毫無征兆地落下。我們做到了!我們從重重包圍中逃了出來,帶著“老兵”號,闖入了這浩瀚而危險的太空垃圾帶。
光幕上,apu的能源讀數穩定在40,船體結構應力值緩慢回落至140pa,近防炮雖然變形,卻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遠處,船塢大門開始緩緩關閉,將支援部隊的追擊阻擋在身後,應急通道的燈光漸漸消失在視野中,隻剩下我們,和這無邊無際的太空。
我靠在座椅上,望著窗外漂浮的太空垃圾,心裡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踏實。這場曆時數天的逃亡,終於暫時畫上了句號。雖然太空垃圾帶危機四伏,雖然“老兵”號依舊傷痕累累,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但至少此刻,我們是自由的。
“係統,檢測太空垃圾帶的環境,尋找相對安全的隱蔽點,我們需要修複船體,補充能源,為下一段旅程做準備。”我輕聲說道,聲音帶著一絲疲憊,卻充滿了希望。
“正在掃描太空垃圾帶,已發現一處廢棄的貨運飛船殘骸距離當前位置500米),可作為臨時隱蔽點,殘骸內部無能量信號,無生命跡象,相對安全。推進器已調整方向,預計5分鐘後抵達。”
“老兵”號在太空垃圾帶中緩緩移動,像一頭終於掙脫牢籠的巨獸,在屬於它的星海裡,開始了新的征程。而我,雷諾,將繼續陪伴著它,麵對未知的挑戰,追尋更遠的星辰。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