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號穩穩停在鐵渣碎片場的安全抓取區域,艦體在微重力下微微懸浮,像一片錨定在星空裡的葉子。雷諾坐在操控台前,雙手微微出汗,目光死死盯住中央顯示屏——屏幕上,係統已自動掃描並標記出首個打撈目標:一塊直徑約2.3米的不規則殘骸,表麵覆蓋著斑駁的鏽跡,內部檢測到金屬鈦合金占比60)與矽基材料疑似廢棄電路板殘留),距離“老兵”號約45米,正以0.15s的速度緩慢漂移,是當前範圍內最易捕獲的“低風險目標”。
“係統,將牽引光束發生器功率調至30,鎖定目標殘骸的重心位置,生成捕獲軌跡模擬。”雷諾的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指尖懸在控製按鈕上方遲遲未落下——這是他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牽引光束,之前隻在聯邦星艦維修手冊上看過理論操作,從未有過實戰經驗,萬一操作失誤導致殘骸撞擊“老兵”號,本就脆弱的艦體很可能雪上加霜。
顯示屏上很快彈出淡藍色的模擬軌跡:牽引光束將從發生器噴嘴射出,先形成一個“包裹式”光場鎖定殘骸重心,再以0.05s的速度緩慢拖拽,全程避開周圍3塊小型碎片,最終將殘骸引導至貨物氣閘艙正前方1米處,整個過程預計12分鐘。係統同步彈出風險提示:“目標殘骸質量約180kg,小於牽引光束最大牽引力300kg),捕獲成功率92,碰撞風險低於5。”
“92……應該沒問題。”雷諾深吸一口氣,按下“啟動牽引”按鈕。操控台旁的牽引光束發生器瞬間發出“嗡”的低鳴,噴嘴處亮起一道柔和的藍色光柱,像一條靈活的光帶,穿過觀測窗,在漆黑的太空中劃出一道清晰的軌跡,精準地籠罩住45米外的殘骸。
光柱接觸殘骸的瞬間,顯示屏上的“鎖定狀態”從“未捕獲”跳轉為“初步鎖定”,殘骸的漂移速度明顯減緩,開始朝著“老兵”號的方向緩慢移動。雷諾緊緊握住控製杆,小心翼翼地調整光束功率——他發現殘骸的重心比係統模擬的更偏向左側,導致牽引過程中出現輕微傾斜,右側邊緣幾乎要擦過一塊漂浮的金屬碎片。
“功率微調至32,向左修正0.5°!”雷諾下意識地喊道,手指快速推動控製杆。藍色光柱隨之輕微偏轉,像一隻無形的手輕輕托住殘骸左側,將傾斜角度修正回來。可就在這時,意外突然發生:一塊直徑約30厘米的岩石碎片從斜後方飄來,正好撞在殘骸右側——“砰”的一聲悶響透過艦體傳來,雖然在真空中無法傳播聲音,卻能看到殘骸被撞得劇烈晃動,牽引光束的“鎖定狀態”瞬間從“初步鎖定”降至“不穩定”,光柱邊緣開始閃爍紅色警告。
“不好!”雷諾的心臟瞬間提到嗓子眼,他立刻將牽引光束功率提升至40,同時按下“緊急穩定”按鈕。發生器的嗡鳴聲陡然增強,藍色光柱亮度翻倍,像一張收緊的網,牢牢裹住晃動的殘骸。幾秒鐘後,殘骸的晃動逐漸平息,重新穩定在牽引軌跡上,顯示屏上的“鎖定狀態”恢複為“初步鎖定”,隻是漂移速度比之前慢了0.02s。
“呼……還好反應及時。”雷諾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後背的作戰服已經被冷汗浸濕。他盯著顯示屏上的殘骸軌跡,不敢有絲毫鬆懈——剛才的小意外讓他徹底明白,太空打撈遠比理論複雜,任何一塊不起眼的碎片,都可能成為影響成敗的關鍵。
接下來的牽引過程,雷諾變得格外謹慎。他將數據板調整為“實時監測模式”,屏幕上實時顯示殘骸的位置、速度、傾斜角度,以及周圍10米內所有碎片的動態。每當有小型碎片靠近,他就提前微調牽引光束方向,為殘骸留出足夠的規避空間。45米的距離,在他的小心操控下,足足用了15分鐘才走完,比係統預計時間多了3分鐘。
當殘骸被牽引至“老兵”號前方10米處時,雷諾將功率降至20,開始緩慢調整殘骸姿態——目標是讓殘骸的平整麵朝向貨物氣閘艙,方便後續接入。可這塊殘骸的形狀極其不規則,左側凸起一塊尖銳的金屬角,右側則凹陷進去,調整起來格外困難。他嘗試著用牽引光束從不同角度施加輕微推力,殘骸卻像個不聽話的陀螺,每次調整都會引發新的輕微旋轉。
“係統,計算最優姿態調整方案,優先避開艦體裝甲破損區域。”雷諾的額頭滲出新的冷汗,他發現若不能儘快穩定殘骸姿態,很可能在接入氣閘艙時碰撞右舷的破損裝甲——那裡的支撐梁本就斷裂,一旦遭受撞擊,很可能導致艙體變形。
係統的計算速度極快,3秒後彈出方案:“以殘骸凹陷處為受力點,施加0.03n的側向推力,同時降低頂部牽引功率至15,利用重力差修正旋轉,預計5秒後可調整至理想姿態。”雷諾立刻按照方案操作,手指在控製杆上精準微調——藍色光柱的受力點果然從殘骸中部轉移至凹陷處,殘骸的旋轉速度逐漸減緩,5秒後,平整麵穩穩朝向貨物氣閘艙,傾斜角度控製在1°以內,完美符合接入要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就是現在!”雷諾精神一振,緩慢推動控製杆,將殘骸向貨物氣閘艙方向拖拽。氣閘艙的外艙門早已提前手動開啟,淡藍色的內部照明燈透過艙口向外擴散,像在為殘骸指引方向。當殘骸距離艙口還有1米時,雷諾將牽引功率降至10,幾乎是毫米級地調整位置——殘骸的邊緣與艙口的金屬框架僅差5厘米,稍有偏差就會碰撞。
顯示屏上的距離數字不斷跳動:0.8米→0.5米→0.3米→0.1米!當殘骸的平整麵終於貼合氣閘艙入口時,雷諾立刻按下“停止牽引”按鈕,同時喊道:“係統,啟動氣閘艙臨時固定裝置!”
氣閘艙內的兩根金屬卡扣瞬間彈出,像一雙靈活的手,牢牢卡住殘骸的兩側凸起部位。“哢嗒”一聲輕響,顯示屏上彈出“目標殘骸固定完成,氣閘艙開始閉合”的提示。雷諾緊繃的身體瞬間放鬆下來,靠在椅背上大口喘著氣,心臟還在胸腔裡狂跳——從鎖定目標到成功固定,短短20分鐘,卻像過了一個世紀那麼漫長,每一次操作都充滿了未知與緊張。
就在氣閘艙門即將完全閉合時,艙內突然傳來一陣輕微的“咯吱”聲,顯示屏上的“艙門閉合狀態”跳轉為“異常”,紅色警告框瞬間彈出:“檢測到殘骸邊緣金屬角卡住艙門密封膠條,閉合中斷,存在漏氣風險!”
雷諾剛放鬆的神經瞬間再次繃緊。他立刻起身衝向貨物氣閘艙,手裡緊緊攥著一把尖嘴鉗——氣閘艙外門的縫隙中,能看到殘骸的金屬角正卡在膠條與艙壁之間,淡藍色的密封膠條已經被擠壓變形,若強行閉合,很可能導致膠條徹底損壞,後續無法密封。
微重力下,雷諾飄到氣閘艙旁,小心翼翼地將尖嘴鉗伸進縫隙,夾住金屬角的末端——這是一塊約10厘米長的鈦合金碎片,邊緣鋒利,卻因長期太空環境變得脆弱。他輕輕用力向外掰動,“啪”的一聲,金屬角應聲斷裂,掉落在氣閘艙內。
解決完卡殼問題,雷諾重新回到操控台,按下“繼續閉合”按鈕。這一次,氣閘艙門順利合攏,顯示屏上的“閉合狀態”恢複為“正常”,“漏氣檢測”顯示:“艙內氣壓穩定,無泄漏風險”。
當氣閘艙完成泄壓,內部指示燈從紅色變為綠色時,雷諾終於忍不住從座椅上跳了起來,揮舞著拳頭在艦橋內輕輕漂浮——這是他第一次在太空中獨立完成打撈,雖然過程中出現了小意外,卻成功將含有金屬與矽基材料的殘骸帶回“老兵”號,這些材料後續可用於修複艦體管線或製作簡易電子元件,是實實在在的“收獲”。
他走到貨物氣閘艙旁,打開內艙門——那塊不規則的殘骸靜靜躺在艙內,表麵的鏽跡在燈光下格外明顯,卻掩不住內部金屬的光澤。雷諾伸出手,輕輕觸摸殘骸表麵,冰冷的金屬觸感傳來,卻讓他心裡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興奮——這不僅是一塊普通的殘骸,更是他在這片未知星域裡,靠自己的雙手爭取到的“生存資本”。
“係統,記錄本次打撈數據:目標類型金屬矽基殘骸)、質量180kg)、材料構成鈦合金60、矽基材料15、其他雜質25)、打撈耗時22分鐘)、能源消耗微型備用電池0.03),並更新資源清單。”雷諾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喜悅,數據板上的資源清單瞬間更新,“可回收金屬”一欄從“0kg”變為“108kg”,雖然數量不多,卻為後續修複工作奠定了基礎。
此時,中央顯示屏上再次亮起新的標記——係統已自動鎖定下一個目標:一塊直徑1.8米的鈦合金裝甲板碎片,距離“老兵”號約52米,材料純度更高,修複後可直接用於加固右舷破損處。雷諾看著屏幕上的新目標,之前的緊張感逐漸被期待取代——第一次打撈的成功,讓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讓他對後續的打撈充滿了信心。
“老兵”號在碎片場中繼續懸浮,牽引光束發生器的噴嘴重新調整方向,藍色的光柱再次劃破漆黑的太空,朝著新的目標延伸。雷諾坐在操控台前,雙手不再顫抖,目光堅定而專注——他知道,這隻是太空打撈的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多資源等待他去捕獲,而每一次成功的打撈,都在為“老兵”號的重生,為他在這片未知星域的生存,增添一份底氣。
微重力下,那塊剛被打撈的殘骸在氣閘艙內靜靜躺著,像一枚勳章,見證著雷諾的第一次太空冒險。而遠處的綠色恒星,依舊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為這場圍繞“資源”的戰鬥,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