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號的傳感器仍在持續監測碎片場深處的異常信號,淡紫色波形在數據板右下角小窗口裡規律跳動,卻已不再是艦橋的焦點。雷諾將kt400電池接入維修機器人的瞬間,機械爪的“嗡鳴”聲讓艙內多了幾分“生活氣息”——他決定暫時將未知信號的誘惑封存,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鞏固生存基礎”上。在這片陌生星域,“老兵”號不再隻是一艘需要修複的星艦,更要成為能遮風擋雨的“臨時家園”。
一、艦橋氣密性加固:給“家”堵上縫隙
右舷裝甲的裂縫雖已修補,但艦橋與走廊連接處的艙門密封膠條早已老化,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微弱的氣流從縫隙中漏出——這不僅加劇氧氣消耗,更讓艙內溫度難以穩定。雷諾從儲物艙取出新打撈的“矽基密封膠”從01殘骸應急櫃中發現,未過期)和一把窄口刮刀,蹲在艙門旁開始操作。
首先,他用酒精棉片仔細擦拭艙門與門框的接觸麵,去除殘留的老化膠條碎屑——黑色的膠渣在微重力下漂浮,被他小心地用鑷子夾進垃圾袋,避免汙染其他設備。隨後,他將矽基密封膠的管口對準縫隙,緩慢擠出——透明的膠液像粘稠的水晶,沿著縫隙均勻流淌,他用刮刀輕輕按壓,讓膠液填滿每一道細小的凹槽,形成一道連續的密封帶。
“係統,啟動氣密性檢測,重點監測艙門縫隙處的泄漏速度。”雷諾直起身,看著數據板上的實時掃描畫麵——藍色的檢測光束掃過艙門,原本閃爍的“泄漏點”逐漸變為穩定的綠色,屏幕彈出提示:【艦橋艙門密封性提升至98,泄漏速度從0.05小時降至0.008小時,艙內氣壓穩定性提升40】。
他下意識地將手貼在艙門縫隙處——之前能感受到的微弱氣流徹底消失,指尖隻留下密封膠的微涼觸感。艦橋內的空氣循環似乎也變得更平穩,不再有之前偶爾出現的“氣流死角”,這種“把縫隙堵上”的踏實感,像給“家”裝上了嚴實的門簾,擋住了外界的寒冷與虛無。
二、休息角落搭建:給“家”添個溫暖的角落
維修艙的角落原本堆滿廢棄零件,雷諾決定將這裡改造成臨時休息區——連續多日的高強度修複與打撈,他需要一個能真正放鬆的角落,而不是蜷縮在駕駛艙座椅上短暫小憩。他從碎片場打撈的“多層隔熱棉”原本是星艦貨艙的保溫材料,厚度5,保溫效果極佳)中裁剪出兩塊1.2x0.8的長方形,又找來三塊金屬支架固定在艙壁上,搭建出一個簡易的“臥床框架”。
鋪設隔熱棉的過程需要耐心。雷諾先將一塊隔熱棉固定在框架底部,用金屬卡扣牢牢鎖住邊緣,避免微重力下滑動;再將另一塊裁剪成“形”,貼在框架後方和側麵的艙壁上,形成一個半包圍的“保暖空間”。最後,他從應急櫃取出僅存的一條太空毯銀色反光材質,可反射人體熱量),鋪在隔熱棉表麵——當他躺進去時,瞬間感受到一股明顯的暖意,太空毯反射的體溫讓小空間內的溫度比艙內平均溫度高了5c,達到2c,終於不用再裹著厚重的作戰服睡覺。
雷諾還在休息區旁固定了一個小型儲物架,將壓縮餅乾、飲用水、應急藥品整齊擺放,伸手就能拿到;又用多餘的隔熱棉裁剪出一個簡易枕頭,填充上撕碎的太空毯纖維——當他第一次靠在枕頭上,感受著周圍的暖意,疲憊感像潮水般湧來,卻不再是之前的“絕望疲憊”,而是“有家可歸”的放鬆。
他閉上眼睛,聽著維修機器人緩慢修複的“哢嗒”聲,感受著隔熱棉傳來的柔軟觸感,腦海裡突然閃過聯邦空間站的宿舍——那裡有恒溫空調、舒適的床鋪,卻從未讓他有過此刻的“歸屬感”。原來“家”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裝飾,隻要有一個能擋住寒冷、讓人安心放鬆的角落,就足夠在絕境中支撐人心。
三、水循環單元修複:給“家”接上“生命線”
儲物艙內,一個半損壞的“微型水循環單元”型號:c200,聯邦早期星艦標配,用於少量飲用水再生)一直被暫時擱置——之前資源有限,雷諾優先修複更緊急的生命維持係統,而現在,剩餘飲用水僅能維持3天,修複水循環單元成了“延續生存”的關鍵。
單元的主要故障是“過濾膜破損”導致無法過濾汙水中的雜質)和“水泵電機卡滯”無法驅動水流循環)。雷諾從碎片場打撈的“備用過濾膜”與c200型號匹配,完好率100)中取出一張,小心翼翼地拆開單元外殼,替換掉破損的舊膜——過濾膜薄如蟬翼,他用鑷子夾取時格外小心,避免指尖的汗液汙染膜表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修複水泵電機的過程更複雜。電機內部的軸承因長期缺乏潤滑而卡滯,雷諾用微型注射器將“太空潤滑脂”從碎片場找到的未開封潤滑脂罐)緩慢注入軸承縫隙,再用螺絲刀輕輕轉動電機軸——起初軸體紋絲不動,隨著潤滑脂逐漸滲透,軸體開始緩慢轉動,從“卡頓轉動”到“流暢旋轉”,每一次進步都讓雷諾的心跳加快。
當他將水循環單元接入臨時能源包,按下啟動按鈕時,“嗡”的一聲輕響,單元的指示燈亮起綠色,屏幕顯示“進水口已連接,開始抽水”。雷諾將一杯含有微量雜質的廢水倒入進水口,看著水流通過過濾膜後變得清澈透明,再經過消毒模塊利用紫外線殺菌),最終流入出水口的乾淨水杯中——數據板的檢測顯示:【再生水純度99.2,符合人體飲用標準,每小時可再生0.5飲用水】。
“成功了!我們有水了!”雷諾激動地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再生水——沒有異味,隻有淡淡的清甜,與應急飲用水幾乎沒有區彆。這意味著他們不再依賴有限的儲備水,隻要有汙水如洗臉水、冷凝水),就能通過水循環單元再生,實現“飲用水微量循環”,像給“家”接上了永不乾涸的“生命線”。
他立刻將駕駛艙的冷凝水收集管接入水循環單元的進水口,又在休息區旁設置了一個“汙水收集盒”,確保有持續的水源供應。看著單元屏幕上“再生水量0.1→0.2”的緩慢增長,雷諾的心裡充滿了“創造生活”的喜悅——從“靠應急物資苟活”到“能再生飲用水”,從“蜷縮在座椅上睡覺”到“有溫暖的休息角落”,從“艙門漏風”到“氣密性嚴實”,“老兵”號正在一點點從“廢艦”變成“家”。
四、生活痕跡:在絕望中種下“希望”
當夕陽綠色恒星的光芒透過觀測窗,在艙內投下柔和的綠光)灑在休息區的隔熱棉上時,雷諾坐在角落,看著艙內的變化:維修機器人在自動修複焊接槍,水循環單元在緩慢再生飲用水,休息區的太空毯反射著溫暖的光,儲物架上的物資整齊擺放,甚至他還在休息區旁貼了一張簡易的“任務清單”,用馬克筆從應急櫃找到的)標注著“明日任務:修複左舷傳感器、打撈中型能源罐”。
這些細微的“生活痕跡”,在之前的絕境中是無法想象的。他不再是“被動求生”,而是“主動創造生活”——給“家”堵上縫隙、添個溫暖角落、接上生命線,每一步都在對抗“太空的虛無”與“生存的絕望”,在這片被遺忘的星域裡,種下了“活下去”的希望。
數據板右下角的異常信號仍在跳動,卻已不再能輕易牽動他的情緒。雷諾知道,當“老兵”號的生存基礎足夠穩固,當他擁有足夠的實力,自然會去揭開信號的秘密。而現在,他更願意守護眼前的“家”——這個用雙手一點點搭建起來的角落,這個在絕境中給了他歸屬感與溫暖的地方。
他拿起一塊壓縮餅乾,就著再生水慢慢吃著,目光落在休息區的隔熱棉上——明天,他計劃再給這個角落添一個“小桌子”,用剩餘的金屬碎片製作,這樣就能在休息時方便地查看數據板;後天,或許可以修複一個小型照明燈,讓夜晚的休息區不再隻有應急燈的冷光。
“老兵”號在太空中靜靜漂浮,綠色恒星的光芒為這艘傷痕累累的老艦鍍上了一層溫柔的光暈。艙內,水循環單元的“嗡鳴”、維修機器人的“哢嗒”、空氣循環風扇的“輕柔轉動”交織在一起,像一首“生活的樂章”,訴說著“在絕望中創造生活”的故事。而雷諾,這個曾經的“聯邦廢柴工程師”,終於在這片未知星域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家”的雛形,也找到了“活下去”的真正意義——不是對抗虛無,而是在虛無中,親手創造出“生活的痕跡”。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