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號”駕駛艙內,新聚變核心的淡藍色能量指示燈穩定閃爍,凱的終端屏幕上,“護盾係統升級方案”正與“希望方舟”號偏導護盾技術文檔並列顯示。隨著新核心提供的澎湃動力,原本因能量不足而受限的護盾升級計劃,終於具備了落地條件——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打造一套能同時抵禦能量攻擊與實體衝擊的“多層疊加護盾”,徹底解決之前麵對追獵者時“護盾易破碎”的致命短板。
“‘老兵號’現有護盾是傳統的‘單層能量屏障’,靠單一頻段的能量流形成防禦麵,麵對追獵者的‘深淵粒子炮’時,能量屏障很容易被高頻粒子擊穿,而且無法抵禦實體彈丸的撞擊。”凱指著屏幕上的護盾失效模擬圖,畫麵中,深淵粒子炮的淡紫色光束擊中護盾後,屏障瞬間出現裂紋,不到3秒就徹底破碎,“而‘希望方舟’號的偏導護盾技術,核心在於‘多頻段能量耦合’——通過不同頻段的能量流疊加,形成具有‘彈性緩衝’能力的防禦層,既能偏導能量攻擊,又能通過能量流的震蕩抵消實體衝擊。”
雷諾站在屏幕旁,目光停留在偏導護盾的結構示意圖上:“但這種技術的能耗肯定很高吧?之前我們的舊核心連維持單層護盾的滿功率運行都困難,新核心雖然動力強勁,能支撐這種多層護盾嗎?”
“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凱調出能量消耗模擬數據,“純照搬‘希望方舟’的偏導護盾,能耗會達到舊核心輸出功率的180,就算新核心提升了50的功率,也隻能維持15分鐘的滿功率運行。所以我們需要做‘適應性改造’——保留偏導護盾的多頻段耦合原理,簡化能量流層級,打造‘三層疊加’的輕量化版本。”
星璃走到終端前,靈能輕輕覆蓋在屏幕上的技術文檔,能“感知”到偏導護盾能量流的運行軌跡——創世文明的設計中,護盾能量流分為“高頻偏導層”“中頻緩衝層”“低頻加固層”,三層通過量子耦合形成聯動,攻擊來襲時,高頻層先偏導能量粒子,中頻層緩衝衝擊力,低頻層則作為最後防線加固屏障。“我們可以將高頻層的頻段範圍縮小,隻針對追獵者常用的深淵能量頻率,這樣能減少30的能耗;同時將低頻層與新核心的能量輸出直接綁定,通過實時調整能量供給,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費。”
團隊立刻分工展開工作:凱負責護盾控製係統的代碼重構,將偏導護盾技術的核心算法與“老兵號”現有係統適配;莉娜則在武器測試艙搭建模擬攻擊平台,準備用不同類型的武器驗證新護盾的防禦效果;星璃協助校準能量流頻段,確保三層護盾能精準響應攻擊類型;雷諾則全程監控新核心的能量輸出,確保升級過程中核心不會因負載過高出現故障。
三天後,“多層疊加護盾”的硬件改造率先完成。“老兵號”船體外部,12個新安裝的“護盾能量發生器”均勻分布在艦首、艦身和艦尾,發生器外殼采用與新核心相同的超分子自修複合金,能在護盾受損時同步修複發生器本身。凱在駕駛艙內啟動護盾激活程序,終端屏幕上的能量輸出曲線開始快速攀升,新核心的功率指針從常規運行的40升至75,12個發生器同時發出淡藍色的能量光暈,逐漸在船體周圍形成一層半透明的屏障。
“第一層‘高頻偏導層’激活!能量頻段已鎖定深淵能量常用的12.715.3ghz範圍,能耗占新核心輸出的25!”凱的聲音帶著興奮,屏幕上的護盾監測圖顯示,高頻層的能量流正以每秒50次的頻率快速震蕩,形成一道無形的“能量濾網”。
星璃的靈能延伸至護盾外側,能清晰“看到”高頻層的能量流軌跡——它們像細密的網,當她用靈能模擬深淵粒子的攻擊時,粒子剛接觸護盾就被高頻能量流“彈開”,無法穿透屏障。“偏導效果比預期好!高頻層對深淵粒子的偏導率達到92,剩下的8能量會被第二層緩衝層吸收。”
隨著凱按下“激活第二層”的按鈕,新核心的功率指針進一步升至85,護盾的顏色從淡藍色轉為淺藍色,屏障表麵泛起細微的波紋。“中頻緩衝層激活!采用‘彈性能量流’設計,能通過能量波紋的震蕩抵消衝擊力,能耗增加20,當前總能耗占新核心輸出的45!”
莉娜在武器測試艙啟動了“實體彈丸發射器”,一枚直徑10厘米的合金彈丸以亞光速射向護盾。彈丸擊中中頻層時,屏障表麵的波紋瞬間放大,像水麵遇到石子般泛起漣漪,彈丸的速度在波紋的緩衝下逐漸降低,最終停留在屏障外側,被能量流緩緩“推離”船體。“實體衝擊測試成功!彈丸的動能被完全抵消,護盾沒有出現任何裂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後激活的是“低頻加固層”,新核心的功率指針穩定在90,護盾的顏色轉為深藍色,屏障厚度明顯增加。“低頻層采用‘能量密度集中’設計,將剩餘能量集中在船體關鍵部位——艦首、引擎艙和駕駛艙,形成‘重點防禦區’,能耗再增加25,總能耗達到新核心輸出的70!”
當三層護盾完全激活時,“老兵號”像被一層深藍色的光暈包裹,在“先鋒號”前哨站的停泊區格外醒目。凱調出護盾綜合性能報告:“對能量攻擊的防禦能力提升230,能抵禦追獵者深淵粒子炮的12次連續攻擊;對實體衝擊的防禦能力提升350,可承受直徑30厘米以下實體彈丸的直接撞擊;但滿功率運行時,新核心的能源消耗速率是常規狀態的3倍,剩餘能源僅能支撐28分鐘,且無法同時啟動主炮等高能武器。”
“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雷諾看著屏幕上的性能數據,臉上露出難得的輕鬆笑容,“之前我們麵對追獵者的偵察艦,護盾隻能撐3次攻擊就會破碎,現在能承受12次連續攻擊,足夠我們在戰鬥中尋找反擊機會,或者安全撤離。至於高能耗,我們可以通過‘智能調控’來解決——平時隻啟動高頻偏導層和中頻緩衝層,維持基礎防禦,遇到高強度攻擊時再臨時激活低頻加固層,這樣能大幅降低能耗。”
為了驗證“智能調控”的可行性,團隊進行了實戰模擬測試。莉娜操控“破浪號”模擬追獵者偵察艦,從300公裡外發起攻擊:先是兩輪深淵粒子炮射擊,“老兵號”僅啟動高頻層和中頻層,就成功偏導了粒子攻擊,新核心能耗穩定在45;當“破浪號”發射實體魚雷時,凱立刻啟動低頻加固層,護盾瞬間進入滿功率狀態,魚雷擊中護盾後被完全抵消,而新核心的能耗僅在魚雷攻擊的10秒內升至90,攻擊結束後迅速回落至45。
“智能調控模式可行!”凱的聲音帶著激動,“通過預設攻擊識彆程序,護盾能根據來襲武器類型自動調整防禦層級,平均能耗可控製在新核心輸出的50以內,既能保證防禦效果,又能延長續航時間。如果遇到大規模戰鬥,我們還可以關閉非必要的係統,比如生活區的部分照明和水循環,將更多能量分配給護盾。”
星璃則在測試中發現了新的優化空間——她通過靈能感知到,三層護盾的能量流在耦合時存在輕微的“相位差”,導致約5的能量浪費。“如果用靈能引導能量流的相位同步,能減少這部分浪費,讓護盾的能耗再降低8,同時提升10的防禦穩定性。”
凱立刻在護盾控製係統中加入“靈能校準模塊”,當星璃的靈能注入係統後,屏幕上的能量浪費率從5降至0.3,新核心的能耗進一步降低至42,滿功率續航時間延長至35分鐘。“這簡直是完美的配合!”凱興奮地拍了拍終端,“靈能校準+智能調控,我們徹底解決了高能耗的問題,現在的多層疊加護盾,既能打硬仗,又能持久戰!”
隨著測試的深入,團隊還為新護盾增加了“局部強化”功能——當探測到攻擊將集中在某一區域時,護盾能將能量臨時集中到該區域,形成“防禦凸起”,進一步提升局部防禦能力。在針對艦首的集中攻擊測試中,“局部強化”後的護盾承受了20次深淵粒子炮的連續射擊,仍未出現破碎跡象,而新核心的能耗僅短暫升至80。
當所有測試完成,“老兵號”緩緩駛回“先鋒號”前哨站的停泊位時,船體周圍的深藍色護盾仍在穩定運行。前哨站的工作人員紛紛駐足觀看,驚歎於這層能抵禦雙重攻擊的“藍色屏障”——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麵對追獵者時“安全感”的具象化體現。
駕駛艙內,雷諾看著屏幕上的護盾狀態報告,手指輕輕敲擊著指揮椅的扶手:“有了這套護盾係統,我們終於不用再像之前那樣,麵對追獵者時隻能狼狽逃竄。接下來,我們可以主動出擊,去探索遺忘星域的更多區域,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的文明遺跡,甚至與追獵者的巡邏隊正麵周旋。”
莉娜走到觀察窗前,看著“老兵號”周圍的深藍色護盾,眼中滿是堅定:“下次再遇到追獵者的偵察艦,我一定要用‘深淵破甲炮’試試,看看他們的攻擊在我們的新護盾麵前,還能有多少威脅!”
星璃靠在駕駛艙的角落,額間的晶體泛著柔和的光芒。她能感知到新護盾中穩定流動的能量,也能“看到”創世文明的偏導護盾技術在這個時代煥發生機——這是跨越萬年的技術傳承,也是人類文明在危機中不斷突破的證明。
凱關閉了終端屏幕上的測試數據,調出“先鋒號”整體護盾升級計劃:“‘老兵號’的成功隻是開始,我們接下來要將這套多層疊加護盾技術推廣到‘先鋒號’主艦和其他護航艦上。雖然需要消耗大量資源,但隻要能提升整個艦隊的防禦能力,一切都值得。”
夕陽透過駕駛艙的舷窗,灑在“老兵號”周圍的深藍色護盾上,折射出溫暖的光暈。團隊成員們知道,護盾係統的革新,不僅是“老兵號”的一次升級,更是整個遺忘星域對抗追獵者的“防禦基石”。有了這層堅實的“藍色屏障”,他們麵對未來的挑戰時,心中多了一份底氣,一份從容,一份對勝利的堅定信心。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