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號”生活艙b區的會議桌被臨時改造成了“重建計劃沙盤”,桌麵上攤開著“老兵號”的三維結構圖紙,圖紙旁散落著標注著“優先級”的彩色便簽,凱用紅色馬克筆在圖紙上圈出的核心損傷區域,像一道道未愈合的傷口,時刻提醒著眾人重建任務的艱巨。清晨的陽光透過觀察窗灑在圖紙上,卻未帶來多少暖意——每個人都清楚,這不是一場短期戰鬥,而是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的“持久戰”。
雷諾將一杯溫水推到凱麵前,示意他先平複情緒。昨夜凱幾乎沒合眼,連夜從“希望方舟”數據庫中提取出艦船修複相關的技術文檔,此刻眼底的紅血絲格外明顯。“先說說整體框架吧,我們不用急著細化,先明確每個階段的核心目標。”雷諾的聲音沉穩,目光掃過圍坐的眾人,“老周負責物資調配,莉娜負責防禦警戒,星璃提供靈能技術支持,小林保障後勤,小鄭協助凱處理數據——我們每個人都是重建的一環,缺一不可。”
凱深吸一口氣,拿起激光筆,光束落在圖紙上“老兵號”的核心框架區域:“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是‘船體結構加固’。目前核心框架完好率85,但有3處縱向裂痕深度超過50厘米,12個承重支架斷裂。我們需要用‘希望方舟’數據庫中的‘納米合金修複技術’,先清理裂痕中的能量殘留,再注入特製合金溶液,讓合金在裂痕中形成‘分子級咬合’。這個過程需要維修機器人配合靈能淨化,星璃的靈能感應能精準定位殘留能量的位置,避免合金溶液被汙染。”
星璃點頭補充,指尖輕輕點在圖紙上的裂痕標注處:“我昨天嘗試用靈能淨化過一小塊區域,發現混沌能量殘留像細小的金屬屑,嵌在合金分子間隙中。普通的物理清理無法完全去除,必須用‘靈能共振’將其震出。但這個過程對靈能控製要求很高,我需要先從數據庫中學習‘定向共振技術’,預計需要10天才能掌握基礎操作,後續每清理1米裂痕,大概需要2小時。”
“物資方麵,我們目前儲備的納米合金隻有50公斤,而修複所有裂痕至少需要300公斤。”老周翻開手中的物資清單,語氣帶著一絲沉重,“‘先鋒號’的物資倉庫中還有一些常規合金,但需要通過數據庫中的‘合金轉化公式’進行改造,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每轉化1公斤納米合金,要消耗相當於‘老兵號’主引擎1小時的輸出功率。”
“能源問題我們可以分階段解決。”凱立刻接話,激光筆轉向圖紙上的能源核心區域,“第二步,是‘臨時能源係統搭建’。在主能源核心修複完成前,我們先用‘先鋒號’的備用能源,通過導管為維修機器人和合金轉化設備供電。同時,啟動‘微型靈能發電機’的研發——數據庫中有簡化版設計圖,用星璃的靈能作為啟動能源,雖然輸出功率隻有主能源核心的15,但足夠支撐基礎修複工作。”
莉娜此時提出疑問,手指指向圖紙上“老兵號”的艦首炮台區域:“在修複期間,‘先鋒號’的防禦怎麼辦?追獵者雖然暫時撤退,但很可能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回來。如果我們把大部分能源投入修複,遇到突襲時連基本的護盾都撐不起來。”
“這就是我要提到的‘防禦同步升級’計劃。”雷諾接過話頭,激光筆轉向“先鋒號”的隱藏防禦模塊標注,“我們不會把所有資源都投入‘老兵號’修複。在船體加固的同時,莉娜負責帶領小鄭激活‘先鋒號’的等離子護盾發生器和電磁脈衝炮陣列——數據庫顯示,這兩個模塊的激活不需要太多能源,主要依賴機械結構複位。激活後,‘先鋒號’的防禦強度能提升3倍,足夠應對小規模突襲。”
小鄭興奮地舉手,眼中閃爍著期待:“我可以協助莉娜!我昨天研究過電磁脈衝炮的結構圖紙,發現它的核心部件隻是生鏽了,用除鏽劑清理後再塗抹保護油,應該就能正常運轉。而且脈衝炮的能源消耗很低,每發射一次隻需要5度電,我們的備用能源完全能支撐。”
當討論進入“能源核心重建”階段時,會議桌的氛圍明顯變得凝重。凱的激光筆停在圖紙上被紅色馬克筆圈出的能源核心區域,這裡是“老兵號”的心臟,也是受損最嚴重的部位:“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主能源核心改造’。我們不打算簡單修複原來的核心,而是基於‘希望方舟’的‘雙諧振腔技術’進行升級。新的核心會有兩個獨立的諧振腔,一個注入靈能,一個注入常規能源,通過中間的‘能量轉換器’實現穩定融合,徹底避免混沌能量產生。”
“這個改造風險很高。”星璃的語氣帶著謹慎,指尖劃過圖紙上的轉換器標注,“兩個諧振腔的能量頻率必須完全同步,誤差不能超過0.1赫茲,否則會引發能量對衝,甚至比‘奇美拉’的後果更嚴重。我需要和凱一起構建‘能量頻率模擬係統’,在虛擬環境中反複測試,確保萬無一失後再進行實體改造。這個過程至少需要3個月,而且需要大量的精密零件,我們目前隻有10的零件儲備,剩下的需要從‘先鋒號’的廢棄設備中拆解,或者用3d打印機製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器係統的重建可以和能源核心改造同步進行。”莉娜的目光落在圖紙上的主炮區域,語氣中帶著期待,“數據庫中的‘新型靈能狙擊炮’設計圖很有意思,它能將靈能壓縮成‘穿甲彈’,對追獵者的能量護盾有特效。我可以在修複期間,先搭建一個小型測試平台,用備用能源驅動,測試炮的射程和威力。這樣等能源核心完成後,我們就能直接將主炮安裝到位,不用再浪費時間調試。”
“後勤方麵,我會製定‘分階段營養計劃’。”小林拿出準備好的表格,分發給眾人,“修複期間大家的體力消耗會很大,尤其是星璃和凱,需要高強度的能量補充。我會每周調配3次高能營養劑,同時從‘先鋒號’的溫室中培育快速生長的蔬菜,確保大家的維生素攝入。另外,我會在生活艙旁隔出一個‘休息區’,每個人每天必須保證6小時睡眠,不能再像之前那樣硬撐。”
小鄭突然想起什麼,舉起手中的平板電腦:“凱哥,數據庫中提到的‘自動化修複係統’,我們能不能提前啟動?它能讓維修機器人自主學習修複步驟,不用我們每天手動編程,這樣能節省很多時間。”
凱點頭,眼中露出讚許:“這個係統確實在計劃內,但需要先搭建‘機器人學習數據庫’,把我們修複過程中的數據輸入進去,讓機器人通過‘深度學習’掌握技巧。預計需要1個月才能完成數據庫搭建,之後維修機器人的工作效率能提升50,我們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上。”
會議進行到中午,重建計劃的大致框架終於清晰:第一階段12個月):船體結構加固+臨時能源搭建+防禦模塊激活;第二階段36個月):主能源核心改造+武器係統研發;第三階段712個月):自動化修複係統上線+全艦功能測試;第四階段12個月後):試航與戰術演練。每個階段都標注著“高風險”“高優先級”的標簽,彩色便簽在圖紙上貼成了密密麻麻的“任務網”。
“這個計劃很龐大,可能會遇到很多意外。”雷諾收起圖紙,目光堅定地看著眾人,“比如合金不夠、靈能控製失誤、甚至追獵者突然回來。但我們沒有退路,‘老兵號’不僅是一艘船,更是我們的家,是我們對抗追獵者的底氣。”
莉娜站起身,走到觀察窗前,看著“老兵號”的殘骸在陽光下泛著冷光:“我會把警戒範圍擴大到100公裡,每天安排4次巡邏,確保不會有意外情況打斷重建。之前我們失去了太多,這次,我們一定要把‘老兵號’完整地找回來。”
星璃的手指輕輕撫摸著額間的晶體,靈能感應中,她仿佛看到了數月後的“老兵號”——修複一新的船體在星空中航行,主能源核心散發著穩定的淡紫色光芒,主炮蓄勢待發,不再有混沌能量的威脅,不再有被動防禦的狼狽。“我會儘快掌握靈能共振技術,不會拖大家的後腿。這些數據是先輩們留下的希望,我們不能讓它白費。”
老周拍了拍小鄭的肩膀,笑著說:“物資方麵你們放心,我會想辦法從‘先鋒號’的廢棄區域挖掘資源,實在不夠,我們就去附近的小行星帶采集礦石,總能湊齊修複所需的材料。”
小林將最後一份後勤計劃整理好,遞給每個人:“大家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需要健康的體魄才能堅持到最後。每天的營養劑我會按時送到,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及時說。”
小鄭看著手中的計劃表格,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會儘快熟悉自動化修複係統的編程,協助凱哥處理數據。以前我總是需要大家保護,這次,我也要成為能保護大家的人。”
午後的陽光透過觀察窗,灑在每個人的臉上,溫暖而堅定。生活艙內的討論聲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腳步聲——凱和星璃回到數據庫機房,開始研究靈能共振技術;莉娜和小鄭拿起工具,向“先鋒號”的防禦模塊區域走去;老周打開物資倉庫的門,開始清點可用的合金;小林則走進溫室,查看蔬菜的生長情況。
“老兵號”的殘骸仍靜靜地停在維修泊位上,維修機器人在船體上緩慢移動,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守護者。遠處的星空中,偶爾有小行星劃過,留下短暫的光痕。沒有人知道未來會遇到多少困難,沒有人能保證重建過程一帆風順,但每個人的心中都燃燒著一團火——那是對家園的熱愛,對同伴的信任,對未來的希望。
漫長的重建之路,就此啟程。它或許布滿荊棘,或許充滿未知,但隻要團隊團結一心,隻要信念永不熄滅,就一定能在這片星空中,讓“老兵號”重新啟航,讓希望的光芒,照亮更遠的宇宙。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