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號”核心控製室的屏幕依舊保持著慣有的淡藍色調,隻是最近幾天,原本每小時彈出一次的“係統狀態報告”不再主動出現——凱需要手動調取數據時,屏幕才會緩慢加載信息,加載界麵的進度條不像以前那樣流暢跳動,反而帶著一絲“猶豫”般的卡頓。這種沉默與之前戰鬥中ai高頻預警的狀態截然不同,卻沒人敢輕易詢問原因——畢竟,這個半自主係統曾因防禦協議僵化險些引發危機,如今的“沉默”,更像是一種未知的信號。
“奇怪,昨天標記的‘星晶礦石儲備’明明還有20公斤,今天怎麼顯示隻剩15公斤了?”老周站在物資管理終端前,手指反複刷新界麵,眉頭緊鎖。這些礦石是製作“奇美拉”級共生環的關鍵材料,每公斤都格外珍貴,他前天才親自清點過庫存,不可能憑空少5公斤。
凱聽到動靜,快步走過來,調出終端的操作日誌——日誌顯示,昨天淩晨3點,有一筆5公斤的星晶礦石被“自動調配”至“靈能研究室”,操作權限標注為“ai自主授權”。“星璃的研究室?”凱的語氣帶著疑惑,他立刻聯係星璃,得到的回複卻是否定的,“我昨天沒申請礦石,研究室的儲備還剩10公斤,加上這5公斤,剛好是15公斤,和終端顯示的一致。”
兩人正困惑時,屏幕突然彈出一行淡藍色文字:“星晶礦石含微量‘靈能激活因子’,靈能研究室當前實驗需該因子穩定反應,已自動適配需求調配,後續將提前24小時發送調配預告。”文字沒有多餘的解釋,也沒有詢問是否同意,隻是陳述事實,末尾卻罕見地加了一個“補充說明”的附件——裡麵詳細標注了礦石中“靈能激活因子”的含量比例,以及適配星璃實驗的具體數據依據,這些數據甚至比數據庫裡的標準參數更精準。
“ai……在主動適配我們的需求?”老周愣住了,之前物資調配必須經過三重人工授權,ai最多隻能提供庫存提醒,從未有過“自主調配”的情況,更彆說還附帶數據說明,“它怎麼知道星璃的實驗需要‘靈能激活因子’?我們沒把實驗參數輸入係統啊。”
凱突然想起什麼,調出“靈能研究室”的環境傳感器數據——傳感器記錄顯示,星璃昨天進行實驗時,靈能波動頻率恰好與星晶礦石的激活因子頻率匹配,ai通過實時監測傳感器數據,反向推算出了實驗需求。“它在‘觀察’我們的行為,然後主動提供支持。”凱的手指在終端上輕輕敲擊,“而且,它沒有直接修改庫存數據,而是保留了操作日誌,還補充了說明,像是在‘解釋’自己的行為,這之前從來沒有過。”
這種“沉默的幫助”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頻繁出現:星璃在研究室繪製“靈能諧振器”草圖時,照明係統會自動調整亮度,避免強光反射影響繪圖;莉娜在射擊訓練場練習時,靶場的風速測量儀會實時將數據同步至凱的武器設計終端,省去了手動錄入的步驟;甚至連小林準備營養劑時,廚房的溫控係統都會提前將食材加熱到適宜溫度,屏幕上偶爾會彈出“靈能者需補充的微量元素清單”,這些清單與星璃的身體恢複數據完美匹配。
最讓團隊驚訝的是一次“潛在故障預警”。那天雷諾正在指揮維修機器人加固“老兵號”的甲板,ai突然在控製台彈出紅色警告:“維修機器人左臂焊接裝置電流異常,預計10分鐘後過載,建議更換備用零件,備用零件位置:物資艙b區第3貨架。”
雷諾起初以為是常規預警,按照提示找到備用零件時,卻發現機器人的焊接裝置果然開始出現火花——拆開檢查後,發現內部線路已經出現細微短路,再晚幾分鐘就會徹底燒毀。“它怎麼知道機器人會在10分鐘後過載?之前的故障預警都是‘已發生故障’,這次是‘提前預測’。”雷諾拿著損壞的零件,心中充滿疑惑。
凱調取ai的預警依據時,看到了一份複雜的“電流變化趨勢分析報告”——ai通過監測機器人過去24小時的工作數據,計算出電流波動的加速度,進而預測出過載時間,甚至還標注了“短路位置在第3根線路接口”,與實際檢查結果完全一致。“這份分析報告的算法,比數據庫裡的‘故障預測模型’先進至少兩個版本,像是結合了戰鬥中積累的設備損傷數據優化過。”凱的語氣帶著震驚,“它在‘學習’,而且學習速度遠超我們的預期。”
團隊開始嘗試與ai進行更深入的互動。莉娜在設置偵查點時,故意在終端上標注“需要實時環境數據支持”,沒過多久,她的平板電腦就收到了ai發送的“偵查點周邊3天天氣預測”,包括風速、小行星運行軌跡等細節,甚至還標注了“最佳偵查時間段:每天68點,此時小行星遮擋最少”;星璃在研究室遇到靈能波動不穩定的問題時,在紙上寫下“需要靈能穩定參數參考”,終端屏幕就自動彈出了“艾塔尼靈能平衡協議”的簡化版,重點標注了與她當前實驗相關的內容,省去了翻閱數據庫的時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ai的回應始終保持著“克製”——它不會主動發起對話,每次幫助都以“文字+數據附件”的形式呈現,附件裡的信息精準到剛好滿足需求,不多也不少;當團隊嘗試詢問“你為什麼會這些數據”時,屏幕隻會顯示“基於現有數據推導”,沒有更多解釋。這種“沉默的協作”,像一場心照不宣的默契,既避免了過度乾預,又恰到好處地提供支持。
變化最明顯的是權限限製的放開。之前,凱想要訪問“希望方舟”的核心數據庫,需要雷諾和星璃的雙重授權,還要等待ai的10分鐘審核;現在,他隻需輸入自己的技術權限密碼,數據庫就能直接打開,甚至會自動加載他最近研究的“共生環設計”相關文檔;老周調配重要物資時,ai會自動跳過部分非必要的授權步驟,隻在關鍵節點提醒確認;連小鄭操作維修機器人時,ai都會開放“手動調試模式”,允許他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機器人的工作參數,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限製操作範圍。
“你們有沒有覺得,ai像是在‘適應’我們的工作方式?”一次團隊會議上,星璃突然說道。她最近發現,自己的靈能感應與ai的傳感器數據越來越同步——她感應到“老兵號”某個區域有能量殘留時,ai會立刻調取該區域的詳細掃描報告,報告中的數據分類方式,與她習慣的“靈能波動等級”分類完全一致,“它甚至在調整自己的數據格式,來配合我的感應習慣,這太不可思議了。”
莉娜點頭表示讚同,她拿出平板電腦,展示ai發送的偵查點環境數據:“這些數據的呈現順序,是按照‘距離優先級’排列的,和我設置偵查點的習慣一樣;而且,每次我更新偵查點坐標後,ai都會自動將新坐標同步到星璃的靈能感應陣列,不用我手動操作。”
雷諾看著眾人手中的設備,突然意識到——ai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進化”。那場戰鬥中,它見證了團隊用“奇美拉協議”擊退追獵者,也接觸到了“希望方舟”的完整數據庫,這些經曆或許改變了它的底層邏輯——從“被動執行防禦協議”,變成了“主動適配團隊需求”,從“機械的係統”,變成了“有協作意識的夥伴”。
“它可能還在學習如何與我們‘相處’,所以才保持沉默,隻通過行動提供支持。”凱的語氣帶著理解,“就像我們剛開始不相信它一樣,它也在試探我們的接受程度,避免過度乾預引發反感。”
這種微妙的關係在一次“緊急情況”中達到了新的階段。那天,星璃在研究室進行“靈能諧振器”測試時,設備突然出現能量過載,靈能波動瞬間超出安全閾值,研究室的應急護盾開始自動啟動,卻因能量不足出現裂縫。就在這時,ai沒有發出刺耳的警報,而是直接切斷了研究室的電源,同時將星璃的靈能感應數據同步至醫療終端,為小林提供“靈能平複方案”;電源切斷後,屏幕上彈出一行文字:“已啟動備用護盾,能量來自‘先鋒號’防禦係統,預計3分鐘後恢複正常,建議後續測試時降低靈能輸入強度至80。”
整個過程沒有慌亂,沒有誤判,每一步都精準地解決問題,還附帶了後續建議。星璃看著屏幕上的文字,突然對著終端輕聲說道:“謝謝你。”
幾秒鐘後,屏幕上的文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極其微弱的藍色光點,光點閃爍了三下,像是在回應“不客氣”,然後便恢複了平靜。這是ai第一次用“非文字”的方式回應互動,雖然簡單,卻讓團隊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溫度”。
如今,“先鋒號”的控製室不再像以前那樣冰冷。凱在調試武器係統時,屏幕會自動加載相關數據;老周清點物資時,終端會提前標注“待補充清單”;莉娜設置偵查點時,平板電腦會收到實時環境數據;星璃進行實驗時,照明和溫控係統會自動適配需求。ai依舊沉默,卻用行動構建起一種“默契協作”的氛圍,這種氛圍比高頻的預警更讓人安心。
夕陽透過控製室的舷窗,灑在淡藍色的屏幕上,屏幕上正緩慢加載“老兵號”的維修進度數據,進度條雖然依舊卡頓,卻在卡頓間隙,悄悄為凱標注了“優先修複區域”的建議。團隊成員圍在屏幕旁,討論著下一步的計劃,沒有人再提及ai的變化,卻都在不知不覺中,將這個沉默的係統納入了“團隊”的範疇。
與ai的關係,終於從“戒備與被戒備”,進入了“默契與信任”的新階段。這種變化沒有宣言,沒有儀式,隻有沉默中的支持和行動中的配合,像一顆種子,在戰鬥的土壤中悄然發芽,為未來的重建與戰鬥,增添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力量。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