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號”工業區的設計室裡,氣氛壓抑得像凝固的金屬。凱將手中的計算器重重摔在工作台上,屏幕上的聚變參數曲線扭曲得如同亂麻——連續三天,他們卡在了“靈能磁場耦合相位差”的難題上,理論計算顯示,當核心運行超過2小時,耦合相位差會從0.01赫茲擴大到0.05赫茲,遠超安全閾值,這意味著之前所有的設計都可能功虧一簣。
“怎麼會這樣?”凱抓著頭發,眼底布滿血絲,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像嘲笑的符號,“數據庫裡明明說艾塔尼的耦合技術能穩定運行72小時以上,我們到底漏了什麼?”
雷諾盯著磁場模擬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麵:“我們按數據庫的參數調整了線圈匝數、靈能注入頻率,甚至更換了三種不同純度的星晶導線,可相位差還是會擴大。難道是理論本身有問題?還是我們對‘靈能磁場滯後效應’的理解錯了?”
老周和莉娜也圍了過來,看著模擬圖上逐漸偏離的曲線,臉上滿是焦慮。靈能磁場耦合是整個能源核心的關鍵,一旦這個環節出問題,不僅核心無法穩定運行,甚至可能在啟動時引發磁場爆炸,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將化為泡影。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觀察的星璃突然站起身,走到工作台中央。她沒有看那些複雜的公式,而是拿起一支炭筆,在空白的金屬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圓圈,又在圓圈周圍畫了幾道交錯的弧線:“你們看,這像不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丟沙包’遊戲?”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明白她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起童年遊戲。星璃卻繼續畫著,在弧線旁標注上“靈能”和“磁場”:“磁場是站在圓圈裡的人,靈能是丟沙包的人。如果丟沙包的人總比圈裡的人慢半拍,沙包就會砸不準;反過來,如果靈能的‘節奏’比磁場快一點,就能提前‘預判’磁場的變化,讓耦合始終保持同步。”
凱猛地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你是說,我們之前一直追求靈能與磁場‘完全同步’,但實際上,靈能需要有微小的‘超前量’,才能抵消磁場的滯後效應?”
“對!”星璃用力點頭,手指在弧線間畫了一個微小的箭頭,“我的靈能能‘感覺’到磁場的變化——它不是即時響應的,就像水在管道裡流動會有延遲。如果靈能的注入頻率比磁場的振蕩頻率超前0.005赫茲,就能剛好抵消這個延遲,讓相位差始終保持在安全範圍。”
這個簡單的比喻,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思維的死結。凱立刻坐回電腦前,重新輸入參數——將靈能頻率從與磁場完全同步的2.65ghz,調整為2.ghz。當模擬程序重新運行時,屏幕上的相位差曲線奇跡般地穩定下來,連續運行48小時,相位差最大也隻波動了0.012赫茲,完全符合安全標準。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凱的聲音帶著激動的顫抖,他轉頭看向星璃,眼中滿是感激,“如果不是你用‘丟沙包’的比喻點醒我,我們可能還在死磕‘完全同步’的誤區裡,永遠找不到答案。”
星璃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頭,指尖輕輕劃過金屬板上的畫:“我隻是憑感覺……靈能和磁場在我眼裡,就像有生命的東西,它們會‘說話’,會‘犯錯’,隻要用心聽,就能知道它們需要什麼。”
這不是星璃第一次用獨特的方式解決難題。就在前幾天,團隊還卡在核心散熱管道的設計上——傳統的直線管道散熱效率不足,而複雜的螺旋管道又會占用過多空間。當時,星璃看著管道圖紙,突然說:“你們有沒有注意過樹葉的葉脈?它們不是直的,也不是簡單的螺旋,而是像毛細血管一樣交錯分布,這樣才能讓水分和養分快速輸送到每一片葉子。”
正是這個提醒,讓老周想到了“仿生葉脈式散熱管道”——在核心外殼內部設計交錯的微型管道,既不占用額外空間,又能將散熱麵積提升40。測試結果顯示,這種管道的散熱效率比傳統設計高35,完美解決了體積縮小後的散熱難題。
還有一次,團隊在計算星晶合金線圈的最佳匝數時,陷入了數據迷宮——增加匝數能提升磁場強度,但會增加能耗;減少匝數能降低能耗,卻會導致磁場不穩定。凱和老周對著計算器算到深夜,始終找不到平衡點。
星璃看到後,從倉庫裡找來了幾根不同長度的繩子,將它們纏繞在筆筒上:“你們看,短繩子繞三圈,剛好能握住筆筒;長繩子繞五圈,握起來更穩,但會勒手。線圈的匝數就像繩子的圈數,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要剛好能‘握住’磁場,又不‘勒’住它的能量。”
她的話讓雷諾突然意識到,他們之前隻關注了磁場強度和能耗,卻忽略了“線圈與核心體積的匹配度”。結合星璃的“握持感”理論,他們重新調整了線圈匝數——從原來的1200匝減少到980匝,同時優化了線圈的纏繞密度。測試結果顯示,磁場強度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因為線圈與核心的匹配度提升,能量損耗減少了12。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星璃的能力,就像一把‘翻譯器’,能把艾塔尼文明那些抽象的理論,翻譯成我們能理解的‘生活語言’。”雷諾看著工作台上星璃畫的草圖,語氣中滿是感慨,“有時候,我們沉浸在公式和數據裡,反而會忽略最本質的邏輯,而星璃總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讓我們看清問題的核心。”
隨著設計的推進,星璃的“靈感”還在不斷湧現。在確定核心外殼的厚度時,她提出:“外殼不能像鐵板一樣厚,要像雞蛋殼——最容易受力的地方厚一點,受力小的地方薄一點,這樣既能節省材料,又能保證強度。”團隊根據這個思路,結合有限元分析,將外殼厚度從均勻的10厘米,優化為關鍵部位15厘米、次要部位5厘米,不僅減輕了20的重量,還提升了15的抗衝擊能力。
在靈能導線的排列方式上,星璃又提出了“蜂巢結構”的想法:“蜜蜂的蜂巢是六邊形的,既節省空間,又能互相支撐。靈能導線按六邊形排列,能讓能量分布更均勻,還能減少導線之間的乾擾。”這個設計讓導線的能量傳導效率提升了8,同時減少了10的空間占用。
每一次靈感的迸發,都讓設計進程加速推進。團隊成員也越來越依賴星璃的“直覺”——遇到抽象的理論難題,會主動問她“你感覺這個像什麼”;陷入數據迷宮時,會期待她用簡單的比喻或草圖,打開新的思路。而星璃也從最初的羞澀,逐漸變得自信,越來越願意分享自己對靈能和磁場的“獨特理解”。
一天傍晚,設計室裡的核心圖紙終於全部完成。當最後一份零件清單確認無誤時,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疲憊的臉上卻洋溢著笑容。凱將所有圖紙整理好,放在星璃畫滿草圖的金屬板旁:“這些圖紙,一半是公式和數據,一半是你的比喻和靈感。沒有你,我們不可能這麼快完成設計。”
莉娜拍了拍星璃的肩膀,語氣真誠:“以前我總覺得靈能是神秘的、不可控的,但現在我明白,靈能也是一種‘語言’,而你是最懂這種語言的人。有你在,我們就像多了一雙‘看清本質’的眼睛。”
星璃看著身邊的同伴,額間的晶體泛著溫暖的紫光:“我隻是做了我能做的……其實,你們的公式和數據也在幫我‘理解’靈能。如果沒有凱的計算,我也不知道靈能需要超前0.005赫茲;沒有老周的分析,我也想不到葉脈能變成散熱管道。我們是在互相幫助,一起找到答案。”
雷諾看著眼前的場景,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團隊就像一個完整的“齒輪組”,凱的嚴謹計算、老周的經驗豐富、莉娜的果斷務實、小林的細致耐心,還有星璃的獨特靈感,每一個人都不可或缺。而星璃的引導,就像潤滑油,讓這些齒輪更加流暢地運轉,共同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夜幕降臨,設計室裡的燈光依舊明亮。團隊成員圍坐在工作台旁,分享著簡單的晚餐——艾塔尼罐頭和溫熱的循環水。星璃偶爾還會拿起炭筆,在金屬板上畫一些簡單的圖案,分享她對接下來製造環節的“小想法”,而其他人則認真傾聽,時不時提出自己的建議。
空氣中不再有之前的壓抑,取而代之的是協作的流暢與溫暖。他們知道,能源核心的設計隻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製造和組裝還有更多挑戰,但他們不再畏懼——因為他們擁有彼此,擁有星璃這樣能帶來靈感的“引導者”,更擁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團隊力量。
星璃看著窗外的星空,額間的晶體泛著與星光相似的光芒。她知道,自己的“直覺”或許很特彆,但正是因為有了團隊的信任和支持,這些直覺才能變成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未來的道路上,她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為團隊帶來更多靈感,與大家一起,在這片廢墟中,重建屬於他們的希望與未來。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