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號”工業區的中央指揮室內,一張巨大的“奇美拉”級模塊化建造進度表懸掛在最顯眼的位置。表格上,艦體被清晰劃分為6個大型模塊,每個模塊旁都標注著負責人、建造周期、所需資源及關鍵節點——引擎模塊由老周牽頭,武器模塊歸莉娜負責,居住模塊交給小林統籌,能源核心模塊由凱和星璃共同研發,還有艦首作戰模塊與艦尾輔助模塊,分彆由兩名技術骨乾帶領小組推進。表格下方,紅色的進度條已經開始緩慢填充,像一道希望的曙光,照亮了整個指揮室。
“傳統戰艦建造采用‘串聯式’流程,必須等艦體框架完工,才能安裝內部設備,整個周期至少需要18個月。”雷諾站在進度表前,手中的激光筆在6個模塊間來回移動,語氣中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但‘奇美拉’級采用‘模塊化並行建造’,6個大型模塊可以在‘先鋒號’的不同船塢同時開工,最後再進行整體組裝,預計總周期能壓縮到6個月,效率提升3倍!這不僅能讓我們更快擁有對抗追獵者的戰力,還能降低單一環節故障對整體進度的影響。”
這一策略的確定,源於團隊對“奇美拉”級建造難度的深度考量。此前艦體結構設計雖已完成,但要將重達數千噸的星晶合金、精密的靈能設備與複雜的機械係統整合為一體,傳統建造方式不僅效率低下,還麵臨“一步錯、步步錯”的風險。而模塊化建造,就像“搭積木”一樣,將宏大工程拆解為可掌控的單元,每個模塊都能在獨立環境中精細打磨,再通過標準化接口拚接,既保證質量,又提升效率。
一、大型模塊的劃分邏輯:功能獨立,接口統一
團隊依據“功能聚集、風險隔離”的原則,將“奇美拉”級拆分為6個核心模塊,每個模塊都具備完整的獨立功能與標準化接口:
1.引擎模塊重量約800噸,建造周期45天)
?核心設備:2台矢量推進器、1套靈能助推係統、3組應急動力單元;
?功能定位:為戰艦提供主要動力與機動能力,可獨立完成推進器測試、燃料加注與故障排查;
?接口標準:配備4個通用能源接口兼容新聚變核心輸出)、2個數據傳輸接口連接主控計算機)、8個機械固定接口與艦體框架精準對接)。
“引擎模塊的關鍵是推進器與靈能助推的協同。”老周拿著模塊設計圖,手指在推進器葉片的參數上停留,“我們在模塊內預裝了獨立的測試係統,可模擬星際環境下的推力輸出、轉向精度與應急啟停,確保模塊交付時性能100達標,無需在總裝後再進行大規模調試。”
2.武器模塊重量約600噸,建造周期30天)
?核心設備:1門靈能主炮、6門電磁速射炮、4具靈能魚雷發射管、1套火控雷達係統;
?功能定位:承擔戰艦的主要攻擊任務,模塊內集成獨立的能源供應與冷卻係統,可脫離艦體單獨進行武器試射;
?接口標準:3個能源接口直接連接能源核心模塊)、5個數據接口實時傳輸火控數據)、6個結構固定接口與艦體裝甲無縫銜接)。
莉娜對武器模塊的建造充滿信心,她帶領小組在“先鋒號”的武器測試場搭建了臨時平台,已成功完成電磁速射炮的單發試射:“模塊內的火控係統已與‘老兵’號的主控計算機完成適配測試,未來總裝後,隻需接入‘奇美拉’的主網絡,就能立即形成戰鬥力,省去繁瑣的調試環節。”
3.能源核心模塊重量約500噸,建造周期60天)
?核心設備:1台新型聚變核心、2套靈能緩衝艙、4組應急儲能單元、1套能源分配係統;
?功能定位:為全艦提供穩定能源,模塊內具備完善的安全防護與故障隔離機製,可獨立監控核心運行狀態;
?接口標準:8個能源輸出接口為其他模塊供電)、3個數據監控接口實時傳輸核心參數)、4個安全泄壓接口應對突發能量泄漏)。
這是最關鍵也最複雜的模塊,凱和星璃幾乎吃住都在能源實驗室:“我們在模塊周圍設計了3層靈能屏蔽層,就算核心出現能量波動,也能被限製在模塊內部,不會影響其他係統。目前聚變核心的單機測試已通過,接下來將與緩衝艙進行協同測試,確保能源輸出穩定。”
此外,居住模塊提供20人長期駐留的生活空間)、艦首作戰模塊集成偵察、指揮與近防功能)、艦尾輔助模塊包含維修、物資儲存與醫療艙)也都完成了詳細劃分,每個模塊的接口參數、重量平衡與功能邊界都經過反複測算,確保總裝時能“嚴絲合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並行建造的技術保障:船塢改造與標準化管理
要實現6個模塊並行建造,首先要解決“場地不足”與“質量統一”的問題。團隊對“先鋒號”的原有設施進行了針對性改造:
1.船塢改造:4個臨時船塢+1個總裝平台
?將c3、d5、e2、f7四個廢棄泊位改造為“模塊化建造船塢”,每個船塢配備獨立的起重設備最大起重量500噸)、焊接機器人與檢測儀器;
?在b7泊位旁擴建“總裝平台”,麵積約5000平方米,配備10台高精度定位設備誤差≤1毫米),確保模塊拚接時的精準度。
“改造難點在於起重設備的承重能力。”老周帶領團隊拆解了3艘廢棄貨運艦的引擎,將其改造為臨時起重機的動力單元,“現在每個船塢的起重機都能吊起800噸的重物,完全滿足引擎模塊的吊裝需求。”
2.標準化管理:“模塊身份證”與全程追溯
?為每個模塊賦予唯一的“電子身份證”,記錄建造過程中的所有參數材料批次、焊接記錄、測試數據),可通過掃碼實時查詢;
?建立“模塊質量追溯係統”,每個工序都需雙人簽字確認,關鍵環節如星晶焊接、接口密封)必須經過3次檢測,確保零缺陷。
小林負責管理質量追溯係統,她在每個模塊的關鍵位置粘貼了“智能標簽”:“這些標簽能記錄模塊的溫度、濕度與振動數據,一旦環境超出安全範圍,會立即發出警報,避免因環境因素影響建造質量。”
三、模塊化建造的優勢:效率、靈活與風險可控
隨著各模塊陸續開工,模塊化策略的優勢逐漸顯現:
1.效率提升:並行推進,縮短周期
引擎模塊與武器模塊的建造已率先啟動,老周的團隊在c3船塢安裝推進器的同時,莉娜的小組正在d5船塢調試電磁速射炮,兩者互不乾擾。按計劃,當能源核心模塊完成時,前兩個模塊已進入測試階段,總周期能比傳統方式縮短23。
2.靈活調整:局部優化,不影響全局
在武器模塊的初期測試中,團隊發現靈能魚雷的製導精度未達預期。若采用傳統建造方式,需拆除已安裝的部分結構才能修改,而模塊化設計隻需在武器模塊內部調整製導芯片,其他模塊的建造不受任何影響,僅用3天就解決了問題。
3.風險隔離:單一模塊故障,整體進度不受阻
居住模塊在鋪設電路時,曾因導線老化出現短路。由於模塊獨立供電,故障僅局限在居住模塊內部,團隊在更換導線的同時,其他模塊仍正常推進,未對整體進度造成延誤。
“這就是模塊化建造的魅力。”雷諾站在總裝平台上,看著遠處船塢內忙碌的身影,語氣中滿是感慨,“它讓宏大的工程變得可控,讓每個人都能清晰看到自己的工作如何推動整體目標,這種‘看得見的進步’,比任何激勵都更能凝聚人心。”
當夕陽的餘暉灑在“先鋒號”的船塢上,6個模塊的建造已初見雛形——引擎模塊的推進器葉片在燈光下泛著金屬光澤,武器模塊的靈能主炮炮管已安裝完畢,能源核心模塊的外殼正在進行最後的密封處理。團隊成員們穿梭在各個船塢之間,臉上雖帶著疲憊,卻洋溢著前所未有的激動——他們知道,“奇美拉”級不再是圖紙上的幻想,而是正在手中逐漸成型的“鋼鐵守護者”。
“之前總擔心這麼宏大的工程會中途夭折,現在看到每個模塊都在按計劃推進,終於能鬆一口氣了。”小林坐在居住模塊的臨時休息區,手中捧著剛打印出的進度報告,眼中滿是期待,“等‘奇美拉’建成,我們就能離開這片小行星帶,去尋找其他幸存者,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膽地躲避追獵者了。”
星璃的靈能能隱約感知到各個模塊中蘊含的能量,它們像一顆顆跳動的心臟,在獨立的船塢中積蓄力量,等待著總裝時彙聚成一股強大的洪流:“每個模塊都是‘奇美拉’的一部分,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是團隊的一部分。隻有每個部分都足夠強大,才能組成真正堅不可摧的整體。”
夜幕降臨,船塢內的燈光依舊明亮。起重機的轟鳴聲、焊接機器人的滋滋聲、團隊成員的討論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首充滿希望的樂章。“奇美拉”級的模塊化建造已步入正軌,6個大型模塊就像6條並行的河流,正朝著“總裝”的海洋奔湧而去。當它們最終彙聚時,一艘融合了人類智慧與艾塔尼科技的強大戰艦,將在這片星域中蘇醒,開啟屬於人類的反擊之路。
團隊成員們站在總裝平台上,望著遠處忙碌的船塢,心中充滿了激動與自豪。這不僅是一次建造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次對“不可能”的挑戰。他們用模塊化的策略,將宏大的夢想拆解為可實現的步驟,用雙手與智慧,一點點搭建起對抗追獵者的希望。未來的路或許依舊艱難,但隻要保持這份勢頭,“奇美拉”級的誕生,將不再遙遠。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