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餘燼重燃 因果溯源_鑒寶:我的眼睛通萬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鑒寶:我的眼睛通萬界 > 第99章 餘燼重燃 因果溯源

第99章 餘燼重燃 因果溯源(1 / 2)

“道隕時代的……‘餘燼’?”

裁決之主那帶著驚疑與凝重的聲音,仿佛一道冰冷的閃電,劈開了陳默那因存在被動搖而近乎混沌的意識。也如同一顆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彩虹光橋另一端的龍淵閣密室內,激起了滔天巨浪!

“道隕時代?餘燼?”何正明瞳孔驟縮,蒼老的麵容上充滿了極致的震撼,他猛地看向身旁幾位最為博學的長老,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顫抖,“古籍中隻言片語提到的……那個埋葬了上古輝煌、導致洪荒本源海逆轉的……大寂滅時代?那等存在的痕跡……怎麼會出現在陳默身上?!”

蘇晚晴與秦月瑤的虛影更是麵麵相覷,她們雖不完全明了“道隕餘燼”意味著什麼,但從裁決之主那驟然改變的態度以及何老等人的反應來看,這必然是牽扯到宇宙最古老、最深層秘密的驚天之謎!

源初真界內,陳默的核心在那蒼茫氣息蘇醒的瞬間,便從即將湮滅的邊緣被強行穩定了下來。那股氣息雖然微弱,卻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根源”性力量,如同最堅固的基石,硬生生頂住了裁決之主那“存在抹除”的權柄侵蝕!

他同樣聽到了裁決之主的低語。

道隕時代?餘燼?

這兩個詞如同鑰匙,瞬間打開了他靈魂深處某些被封印的、源自“起源之種”與“葬天”殘念的記憶碎片!破碎的畫麵與信息洪流般湧現——那席卷諸天的恐怖大戰、那隕落的不可名狀存在、那被汙染逆轉的洪荒本源海……

原來……自己身上,竟然沾染了那個時代的痕跡?是了,“起源之種”本就是那個時代的遺物,自己與之深度融合,更煉化了“葬天”這等參與過“道隕之戰”的太古巨擘殘念,身上留下所謂的“餘燼”,似乎……也說得通?

但這“餘燼”究竟是何物?竟能讓這位執掌最終裁決權柄的昆侖之主,都為之遲疑?

就在陳默心念急轉之際,裁決之主那凍結星河的眼眸中,驚疑與凝重緩緩壓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複雜的情緒——一種混合著忌憚、審視,甚至還有一絲……探究的意味。

祂並未放下那暗灰色的裁決之器,但施加在源初真界上的“存在抹除”之力,卻悄然停滯了。

“凡靈,報上汝之真名,及此‘餘燼’之來源。”裁決之主的聲音依舊冰冷,卻不再是最初那種程序化的絕對冷漠,而是帶上了一種審視與質詢的口吻,“此物牽扯之因果,遠超汝之想象。若有一字虛妄,形神俱滅,真靈永墮歸墟底層,受無儘噬魂之苦。”

恐怖的威脅如同實質的枷鎖,纏繞在陳默的意誌核心。但他能感覺到,對方的態度已然不同。這“餘燼”,似乎成為了他絕境中的一線生機,或者說……一個更加危險的漩渦中心。

陳默深吸一口口氣規則層麵的能量流轉),壓下心中的波瀾,規則之靈的核心光芒穩定,迎著裁決之主那審視的目光,坦然回應:

“吾名,陳默。此身此魂,皆源於我所守護之現世。至於汝所言‘餘燼’……”

他略微停頓,將腦海中那些破碎的記憶與自身經曆結合,沉聲道:

“……若是指那場古老戰爭的遺留,那麼,它源自被囚禁於歸墟核心的‘起源之種’,源自隕落於此的太古巨擘‘葬天’之殘念,更源自吾為打破這扭曲終結、開辟新生所行之道!吾不知何為‘餘燼’,隻知此乃吾抗爭之意誌,吾新世之基石!”

他沒有刻意隱瞞,也沒有完全坦白,而是將一切歸結於自己的道路與抗爭。他隱隱感覺到,這“餘燼”背後牽扯的因果太大,貿然深入,福禍難料。

“起源之種……葬天……”裁決之主低聲重複著這兩個名字,那模糊的麵容上,仿佛有無數律令條文在飛速推演、計算。“……原來如此。‘源’之碎片與‘獄’之戰將的殘留,竟在歸墟深處孕育出了你這等‘變數’,還意外點燃了沉寂的‘餘燼’……”

祂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陳默核心深處那縷蒼茫氣息上,這一次,帶著一種更加清晰的確認與……一絲極其隱晦的了然。

“汝可知,這‘餘燼’代表著什麼?”裁決之主忽然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意味。

陳默沉默,他確實不知。

“它代表著……一個被塵封的時代,一段被抹去的曆史,一種……連‘昆侖’與‘盟約’都諱莫如深的……禁忌力量。”裁決之主緩緩說道,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沉重的因果,“它本應徹底消散於那場大寂滅之中,不該再現於此世。”

“汝身負此物,無論緣由為何,都已不再是簡單的‘規則異變體’。汝之存在本身,已觸及昆侖最高禁忌條例之一。”

最高禁忌條例!

陳默核心一凜,果然,這“餘燼”帶來的並非全是好運,更可能是催命符!

“然……”裁決之主的話鋒卻陡然一轉,那冰冷的語氣中,竟透出一絲極其微妙的……權衡?“太古盟約,亦有未儘之處,未載之秘。對於‘餘燼’及相關‘變數’的處理……昆侖內部,亦有爭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