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呼嘯,卷過燕山支脈的荒涼丘陵。殺虜隊十八人,如同吸附在巨大猛獸身上的虱子,渺小卻頑固,不斷尋找著下口的機會。
王小偉將現代特種作戰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發揮得淋漓儘致。他深知己方力量薄弱,絕不以卵擊石,而是充分利用地形和情報的不對稱性,進行非對稱作戰。
第一戰:斷指之痛。
一支十人的後金押糧隊,護送著五輛大車,行進在一條狹窄的山穀中。李鐵柱偵查回報,押運的隻是普通糧食,但護衛相對鬆懈。
王小偉沒有選擇伏擊殺人,而是將目標鎖定在糧食上。
他親自帶領三名箭法最好的隊員,占據高地。其餘人則在穀口製造動靜,吸引押運隊注意力。
當後金兵被穀口的聲響吸引,隊形出現混亂時。
“射馬!射頭馬!”王小偉低喝。
三支利箭精準射出!領頭的兩匹馱馬悲鳴著倒地,還有一箭射中了押運隊小頭目的坐騎!
隊伍瞬間大亂!車輛堵塞山穀!
“放火!”王小偉下令。
早已準備好的、蘸了獸油的火箭射向糧車!乾燥的糧食迅速被點燃!
“撤!”
不等後金兵組織起有效反擊,殺虜隊早已按預定路線,迅速消失在錯綜複雜的山嶺之中。身後隻留下衝天火光和後金兵氣急敗壞的吼叫。
此戰,未殺一人,卻焚毀糧車五輛,極大延緩了這支後金偏師的補給,並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
第二戰:夜幕驚魂。
一個小型後金營地,駐紮在背風的山窪裡,約三十人,似乎是一個通訊中轉站。
王小偉決定進行心理戰。
深夜,萬籟俱寂。王小偉帶領兩名最靈巧的隊員,如同鬼魅般摸到營地邊緣。
他們並不殺人,而是用匕首悄無聲息地解決了外圍的兩個暗哨,將屍體拖走隱藏。
然後,他們將幾隻捕獲的野兔血淋淋地掛在營地的柵欄上。
接著,在營地不同方向,模仿狼嚎和夜梟叫聲,此起彼伏。
最後,王小偉用繳獲的後金弓,將一封用滿文和漢文寫的簡短警告信“殺人者,大明殺虜隊!”)射入營地中央!
營地內頓時被驚動,火把亮起,人聲鼎沸,後金兵們驚慌失措,胡亂向黑暗中放箭,整整一夜不得安寧,士氣大挫。
殺虜隊則早已遠遁。
第三戰:雷霆一擊。
機會終於來了。李鐵柱發現了一支真正的肥羊——一個後金的“巴克什”文書官)在二十名精銳白甲兵的護衛下,正在視察一條剛剛打通的小型補給線。
王小偉判斷,此人身份不低,護送力量雖強,但並非無敵。且其行進路線會經過一段極其險要的“一線天”隘口。
他決定冒一次險,目標——斬殺這名巴克什!
他提前一天帶人潛入一線天兩側崖頂,布置了簡陋卻致命的陷阱——用藤蔓綁縛的巨大滾木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