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季,寒冷徹骨。取暖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和沉重的負擔。富人家燒木炭,窮人家則隻能燒廉價的、煙大嗆人且熱量低的劣質煤塊甚至柴火。
王小偉看準了這個巨大的市場和社會需求。他的第二個商業項目,瞄準了蜂窩煤。
原料現成——京西就有豐富的煤礦,此時開采技術落後,煤價低廉。關鍵在於成型和配套爐具。
他再次發揮“借鑒”能力,畫出蜂窩煤模具鐵製,帶多個孔洞)和專用煤爐內部有爐箅、通風口、可開關的蓋板)的草圖。爐具的關鍵在於煙道設計,要儘可能讓煤燃燒充分,減少煤氣一氧化碳)中毒風險。
製造相對簡單。他另設一處工坊,招募流民,收購京西原煤,粉碎後混合黃土作為粘結劑),用水攪拌,然後用模具壓製成型,晾乾即可。煤爐則由招募的鐵匠鋪批量打造。
成本極低,技術含量不高,極易大規模生產。
推廣策略與肥皂不同,走的是“惠民”路線。王小偉奏請崇禎,以“體恤京營將士及百姓寒冬之苦”的名義,請求由皇家實為他控製)設立“官煤廠”,平價銷售蜂窩煤和煤爐。
崇禎正沉浸於肥皂帶來的“內帑”收入增長的喜悅中,又覺得這是惠及軍民的好事,自然準奏,甚至還特意下旨褒獎王小偉“心係黎庶”。
王小偉將蜂窩煤和煤爐的價格定得極低,僅略高於成本,利潤微薄,但架不住銷量巨大。他首先在京營中推廣,改善士兵住宿條件,贏得軍心。隨後在京城各處設立銷售點,平民百姓隻需花費很少的錢,就能讓整個冬天變得溫暖許多,且減少了中煙毒的風險。
“王青天”、“活菩薩”的稱呼開始在京城的普通百姓中流傳。王小偉的聲望達到了新的高度。這項生意雖然利潤率不高,但巨大的銷量依然帶來了穩定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寶貴的民心。
與此同時,他的第三個項目也取得了突破——玻璃。
相比前兩者,玻璃的技術門檻要高得多。主要難點在於高溫窯爐的建造和玻璃配方的調試。
王小偉再次從軍工研究所抽調了幾名善於琢磨的工匠,給予重賞,讓他們反複試驗。建造能夠達到足夠溫度的坩堝爐就失敗了好幾次。玻璃配方石英砂、純堿、石灰石等)的比例更是需要無數次嘗試。
經曆無數次的炸爐、凝結、氣泡、渾濁不清之後,終於有一天,一爐透明的、略帶淡綠色的玻璃液被成功煉製出來!工匠們小心翼翼地將其吹製成型,第一個粗糙的玻璃碗誕生了!
雖然還有雜質和氣泡,但這無疑是零的突破!
消息傳到王小偉這裡,他立刻指示:透明玻璃優先製作窗玻璃和鏡子在平板玻璃後鍍錫汞齊),彩色玻璃則嘗試製作工藝品。
當第一麵清晰度遠超銅鏡的玻璃鏡被製作出來,送到周皇後麵前時,再次引起了宮廷的轟動。貴婦們對能清晰映照容顏的玻璃鏡毫無抵抗力。
隨後,玻璃器皿杯子、花瓶)、玻璃窗開始小規模出現在“玉潔齋”的高端定製區,價格被炒到了天價,成為繼肥皂之後,新的身份象征和財富標誌,利潤高得驚人。
肥皂、蜂窩煤、玻璃包括鏡子和器皿),三管齊下,為王小偉帶來了海量的財富。他嚴格遵守承諾,將大部分利潤投入軍工和京營,小部分充實皇帝內帑,使得崇禎對他越發依賴和信任。
然而,巨大的利益也引來了更多的覬覦。溫體仁集團再也坐不住了。他們無法直接攻擊王小偉,便開始從側麵下手。
一日,數名禦史突然上本,彈劾京西煤窯主“與民爭利”、“侵占民田”、“破壞龍脈”,奏請朝廷收回官營。而這幾家煤窯,恰好是王小偉蜂窩煤原料的主要供應商。顯然,溫體仁是想從源頭掐斷王小偉的財路和惠民政策。
朝堂之上,風雲再起。王小偉麵臨著他步入朝堂後,第一次來自文官集團正麵的、有組織的攻擊。
第五卷第五章完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