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俘風波過後,王小偉並未在北京多做停留。他深知京師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在謝恩並“無奈”地接受封賞後,他即刻以“山東防務仍需鞏固,清軍動向仍需監控”為由,請旨返回濟南。
崇禎皇帝此刻對他正是心懷愧疚且極度依賴之時,自然準奏,並賜予其“便宜行事”之權,允許其繼續總督山東、河北等地軍務。
王小偉率軍榮歸濟南,受到的歡迎更是空前。山東百姓幾乎將其奉若神明。但他卻變得更加沉默和深沉。
經此一係列風波,他徹底認清了一個現實:依靠腐朽的明廷和猜忌的皇帝,根本無法實現真正的中興。他所有的功績,都可能成為催命符;他所有的努力,都可能被內部的蛀蟲所抵消。
必須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不受製於人的力量體係!
返回濟南後,他立刻投入到更深層次的布局中:
第一,軍事根基化:他以南洋、海外貿易需要護衛為名,奏請設立“市舶司護衛水師”和“商路護勇”,開始光明正大地籌建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以新式艦船和火炮武裝的海上力量以及精銳的岸防陸戰隊。基地則設在較為偏僻的登萊地區,由最信任的徐銳負責。
第二,技術獨立化:軍工研究所進一步擴大和隱蔽化,核心部門逐步向登萊基地和海外島嶼通過商隊秘密購置)轉移。研發重點除了陸戰火器,更開始轉向艦炮、水雷甚至初級蒸汽機他畫出基本原理圖,讓工匠們去摸索)的研究。
第三,經濟自立化:利用“玉潔齋”、玻璃工坊、海運貿易的巨額利潤,在山東、南直隸等地大規模購置田莊、礦山,建立更多的水力作坊,形成龐大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體係,不再依賴朝廷那點可憐的餉銀。
第四,人才梯隊化:講武堂規模擴大,招收範圍從軍中擴展到民間有聲望的寒門子弟和有特殊技能的工匠。教育內容除了軍事,更增加了數學、格物物理)、地理乃至簡單的政治理念灌輸,培養完全忠於自己理念的新一代骨乾。
第五,情報係統化:“夜不收”改組為更專業的軍情司,職能從單純的軍事偵察,擴展到對朝廷動向、官員輿情、乃至海外情報的搜集和分析。
這些舉措,無一不是在為未來做準備,是在打造一個國中之國,一個擁有獨立軍事、經濟、技術、人才體係的強大集團。
他知道,自己在走一條極其危險的路,形同藩鎮,甚至更進一步。但他彆無選擇。這個帝國已經從根子上爛掉了,要麼隨著它一起沉沒,要麼就掙脫出來,打造一個新的未來。
他站在濟南城頭,望著東方大海的方向。那裡,有他通往未來的希望。牆子嶺的炮聲,隻是一個開始。他點燃的星星之火,終將形成燎原之勢。
第6卷《剿匪平寇》,在王小偉擊退外虜、威震天下、卻又深陷朝堂博弈、並開始深遠布局的複雜局麵中,緩緩落下帷幕。而更大的風暴,更廣闊的舞台,正在前方等待著他。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