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的雷厲風行,很快讓整個山東官場和軍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總督行轅發出的第一道正式軍令,便是針對山東都指揮使司下轄的各衛所及零星營兵。命令要求各衛所將在冊兵員、馬匹、器械數目據實上報,並由行轅派出稽查小組由新軍軍官和軍情司人員組成)進行點驗核查。
點驗結果觸目驚心:冊上兵員十多萬,實有能戰之兵不足四萬,且多為老弱;軍械鏽蝕殘缺,火器更是老舊不堪,甚至還有永樂年間的碗口銃;戰馬奇缺,草料銀卻被層層克扣。吃空餉、占役讓士兵為將領做私活)之風盛行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
王小偉毫不手軟。他親自坐鎮,以雷霆手段處置了一批罪行最嚴重的衛所軍官,或革職查辦,或軍法處斬,家產抄沒充為軍餉。同時,下令將所有衛所兵員重新登記造冊,汰撤所有老弱及空額,擇其精壯者,與各地鄉勇合並,整編為五個營頭,每營額定三千人,號為“山東鎮守兵”,由周遇吉統一操練指揮,糧餉由總督行轅直接撥發,繞開了原來的腐敗係統。
此舉自然引起了舊軍官體係的劇烈反彈和暗中抵製,甚至發生了小規模的鼓噪鬨餉事件。但王小偉早有準備,徐銳率領的兩千裝備燧發槍和刺刀的新軍迅速彈壓,將為首者當場格殺,瞬間震懾住了所有心懷不軌者。鐵血手段之下,軍務整頓得以強行推進。
與此同時,新軍的招募和編練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招募告示貼遍各州縣:年齡十八至三十五歲,身家清白,體格健壯者皆可應募。一經錄用,餉銀豐厚,絕不克扣,家屬還可優先承租官府發放的荒地或進入新辦的工坊作工。
這道命令對掙紮在死亡線上的流民和貧苦農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儘管去年慘遭兵禍,山東人口基數依然龐大。招募點前排起了長隊,徐銳親自把關,嚴格篩選。很快,一萬新兵名額迅速招滿。
新兵的訓練完全摒棄了明軍舊有的花架子操典。王小偉結合現代軍事理念和明末實際,編寫了新的《步兵操典》,強調絕對服從、小隊協同、火力投射和刺刀見紅。訓練場從早到晚殺聲震天,隊列、體能、射擊、拚刺、土工作業……高強度、實戰化的訓練讓新兵們叫苦不迭,但在充足的夥食和嚴厲的軍紀以及優厚的餉銀)下,一支脫胎換骨的部隊正在快速成型。
位於濟南城西的“齊魯武備學堂”也正式掛牌成立。王小偉親任總辦校長)。首批學員兩百人,一半從新軍表現優異的下級軍官和士兵中選拔,另一半則來自投效的年輕文人或小吏子弟,需通過簡單的算術、策論實務策)考核。
學堂分為數科:
陸軍科:學習新式戰術、指揮、測繪、後勤。
炮兵科:學習數學、彈道學、火炮操作與維護。
參謀科:學習兵棋推演、情報分析、作戰計劃製定。
後勤科:學習糧秣管理、物資調配、工兵技藝。
教材由王小偉主導編寫,內容淺顯務實,去除了大量虛浮的儒家說教,加入了簡單的測繪、地理、甚至初步的物理知識。他本人每周必抽出時間親自授課,講授戰術案例,分析遼東戰局,灌輸“軍人榮譽在於保家衛國”、“軍隊乃國之乾城而非私器”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培養學員的職業榮譽感和對自己的忠誠。
周遇吉、徐銳等將領也被要求輪流到學堂講課。整個山東的軍事體係,正在被迅速地、徹底地打上王小偉的烙印,朝著近代化、專業化的方向蛻變。
軍隊的革新是權力的基石。王小偉深知,沒有一支絕對忠誠且能戰敢戰的軍隊,一切宏圖大業都是空中樓閣。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資源於此,效果也是顯著的。短短數月,山東的軍容氣象為之一新,雖然距離真正的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骨架已然搭起,氣血正在充盈。
然而,養兵耗資巨大。整編舊軍、招募新軍、打造器械、發放厚餉……每一天都是海量的銀子流出去。王小偉從京城帶來的商業利潤和皇帝內帑的有限支持,很快便捉襟見肘。
開辟更穩定、更大規模的財源,已刻不容緩。王小偉的目光,投向了山東廣袤的土地和殘餘的商業活動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