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小偉以鐵腕整頓軍政、梳理財政的同時,另一項關乎長遠未來的基礎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格物院的搬遷、擴建與升格。
原設於京城的格物院,因其敏感性和重要性,在王小偉離京前就已製定了秘密搬遷計劃。核心工匠、關鍵設備、研究資料、甚至部分試製成功的燧發槍和火藥配方,被分批、分路,以商隊或軍械運輸的名義,悄然運抵濟南。
新的格物院址選在濟南城外人煙相對稀少、靠近水源且便於保衛的一處前朝皇莊舊址。王小偉投入重金,修建了高大的圍牆、堅固的工坊、藏書樓、以及配備了簡易實驗設備的“格物堂”。守衛由最忠誠的新軍士兵負責,戒備森嚴,等閒人等不得靠近。
王小偉將格物院升格為“山東格物總院”,自任總裁,李三蛋為常務副院長,總管日常事務。總院下設各科:
軍工科:這是核心中的核心,繼續負責燧發槍的量產化、可靠性提升、成本控製,並開始探索研製更輕便的騎銃、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線膛銃”米尼彈概念)、以及改進型火炮試圖減輕重量、提高射速和精度)。
機械科:研究水利驅動裝置、改進紡織機、采礦工具、甚至開始嘗試模仿王小偉描述的“紐科門蒸汽機”原理,製作最原始的大氣式蒸汽泵,用於礦坑排水。
化工科:負責火藥配比的進一步優化顆粒化、提純硝和硫)、研究肥皂、玻璃的工藝改進、嘗試從礦物中提取有用物質、甚至開始摸索初級酸堿製作。
礦冶科:負責勘探山東本地煤、鐵、銅等礦產資源,改進采礦技術,最重要的是研究坩堝煉鋼法。王小偉隻知道大概原理將生鐵和熟鐵放入石墨黏土坩堝中密封加熱),細節需要工匠們無數次試驗。高質量鋼材是優質槍管、炮管、工具的關鍵。
農學科:負責引進和推廣番薯、玉米、馬鈴薯等高產作物,試驗堆肥、輪作、育種,改良農具如曲轅犁的改進型),研究防治蝗災和牲畜瘟疫的方法。
王小偉對格物院的要求是:“不論出身,隻問成果;不懼失敗,但求突破;重獎有功,優渥供養。”他允許甚至鼓勵工匠們試錯,設立了專門的“試錯基金”。每月他都會抽出半天時間親臨格物院,聽取各科彙報,查看進展,解決困難,並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往往是現代科學的一些模糊概念)。
效果是顯著的。雖然像蒸汽機、坩堝鋼這樣的重大項目進展緩慢,但一些應用性的小改進層出不窮:更高效的水車模型、改進的織布機使得布匹產量提升、新配方的肥皂去汙力更強、農具的小改良減輕了農民負擔……最重要的是,燧發槍的量產工藝日益成熟,故障率穩步下降,產能逐步提升,開始批量裝備徐銳的新軍。
格物院的存在,如同在明朝末年的山東植入了一顆來自未來的種子。雖然孱弱,卻頑強地生長著,默默地積累著改變世界的力量。這裡聚集了一批不再被視為“奇技淫巧”之徒,而是被尊為“先生”、“師傅”的工匠和探索者,他們的智慧在王小說偉提供的土壤和方向上,開始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然而,格物院的巨大投入銀錢、物料、人力)也引來了非議。朝中和山東本地的一些保守官員私下譏諷王小偉“不務正業”、“靡費錢糧於無用之物”,甚至有人上書崇禎,彈劾他“廣蓄巧匠,私造利器,其心叵測”。
這些風聲,王小偉有所耳聞,但他一笑置之。他深知什麼是真正的“有用”,什麼是關係生死存亡的“正業”。科技的差距,是明軍與清軍最致命的差距之一,他必須不惜代價彌補甚至反超。
就在格物院漸入佳境之時,王小偉推行的另一項觸及根本的政策——“清丈田畝”,終於在山東地界引發了劇烈的反彈。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