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小偉與朝廷進行著無聲的權力博弈,並在宣大埋頭發展之時,大明帝國的腹地——中原,已然是一片糜爛,烽煙四起。
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勢力,在經曆了前幾年的低穀後,趁著明軍主力被牽製在北方對抗清軍後金)的時機,死灰複燃,並且以燎原之勢,迅速壯大。
他們流竄於河南、湖廣、四川、陝西等地,攻城略地,所過之處,赤地千裡。明朝地方官府腐敗無能,衛所軍隊戰鬥力低下,往往一觸即潰。加上連年天災,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大量活不下去的農民紛紛加入流寇隊伍,使其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各地的告急文書,如同雪片般飛向北京,堆滿了通政司和皇帝的禦案。
“闖賊李自成陷洛陽,福王遇害……”
“八大王張獻忠破襄陽,襄王……”
“曹變蛟將軍戰歿於項城……”
“開封被圍,危在旦夕……”
壞消息一個接一個,每一個都如同重錘,敲打在崇禎皇帝和滿朝文武的心上。北疆剛剛暫獲安寧,中原腹地卻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大明的江山,仿佛風雨中飄搖的破船,四處漏水。
崇禎皇帝焦頭爛額,寢食難安。他不斷下旨,催促各地督撫圍剿,調派所能調動的兵馬,甚至再次啟用一些已被罷黜的將領,如孫傳庭等。但局麵已然失控,往往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顧此失彼。
宣大總督行轅內,王小偉也密切關注著中原的局勢。軍情司關於流寇動向的報告,幾乎每日都會送到他的案頭。
“督師,如今流寇勢大,朝廷屢剿不利,長此以往,恐有社稷之危啊。”一位幕僚憂心忡忡地說道。
王小偉看著地圖上那一個個被流寇攻陷或波及的府縣,眉頭緊鎖。他來自現代,深知這段曆史的走向。若按原有軌跡,李自成最終將攻入北京,崇禎自縊,大明覆亡……
他絕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至少,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發生。
“流寇之所以勢大,根源在於民不聊生。”王小偉沉聲道,“官逼民反,若非活不下去,誰願意提著腦袋造反?朝廷隻知一味剿殺,卻不懂安撫賑濟,革除弊政,乃是揚湯止沸,甚至火上澆油!”
“督師的意思是……”
“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王小偉的手指在地圖上劃過,“中原若徹底糜爛,北方亦難獨善其身。而且,這對我而言,或許也是一個機會……”
他的眼中閃爍著深邃的光芒。亂世,是危機,也是機遇。朝廷無力平定流寇,就需要倚仗強大的地方實力派。而他王承淵,手握宣大精兵,若能適時介入中原戰事,不僅能挽救危局,更能將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向帝國的腹地延伸!
但是,介入的時機和方式,必須巧妙。
直接奉旨南下平叛?那很可能陷入流寇戰爭的泥潭,消耗自身實力,而且朝中必然有人會以“擅離防地”為由攻擊他。
坐視不理?則中原崩壞,最終也可能波及自身,而且會失去擴張勢力的良機。
“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借口,和一個恰當的時機。”王小偉沉吟道,“同時,要讓我們南下的軍隊,保持絕對的獨立性和戰鬥力,不能被朝廷或者地方勢力所左右。”
他開始暗中進行準備:
第一,命令軍情司加大了對中原地區的情報搜集,尤其是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主要流寇勢力內部結構、作戰特點的滲透。
第二,在宣大新軍中,開始進行針對性的山地、叢林作戰訓練,以及快速機動、長途奔襲的演練。
第三,秘密囤積更多的糧草軍械,尤其是便於攜帶的乾糧、藥品和輕型火炮。
第四,利用“宣大總督”的名義,與河南、山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官員、士紳進行秘密聯絡,建立關係,了解當地實際情況。
他在等待,等待一個能讓他名正言順地率精銳之師南下,既能平定流寇,又能擴張自身勢力的契機。他知道,這個機會,或許很快就會到來。因為中原的亂局,已經快要觸及朝廷所能承受的底線了。
北疆的烽火暫熄,南方的狼煙卻愈演愈烈。王小偉的目光,已經越過巍峨的太行山,投向了那片廣袤而混亂的中原大地。他的征途,還遠未結束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