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的大朝會,氣氛在莊重典雅的禮樂聲中,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緊繃。太和殿內,文武百官分列兩旁,目光或敬畏、或嫉妒、或探尋,皆聚焦於武臣班列最前方,那個身姿挺拔如鬆,身著禦賜蟒袍,神色卻平靜如深潭的王小偉身上。
龍椅之上,崇禎皇帝努力維持著天子的威儀,但蒼白的麵色和深陷的眼窩,難掩其內心的憔悴與掙紮。他看向王小偉的眼神,複雜得像一團亂麻——有賴其挽狂瀾的慶幸,有功高震主的恐懼,有賞無可賞的尷尬,更有一種被無形之力扼住喉嚨的窒息感。
繁瑣的禮儀過後,首輔周延儒手持玉笏,率先出班。他聲音洪亮,辭藻華麗,將王小偉真定之功渲染得前無古人:“……王太師臨危受命,以雷霆之勢摧垮百萬流寇,挽社稷於傾頹,救黎民於水火,此乃不世之奇功,足以彪炳史冊,光耀千秋!臣等謹遵聖意,反複商議,以為非極封無以酬此天功!懇請陛下,晉王太師為‘燕王’,世襲罔替,加九錫,劍履上殿,讚拜不名!以彰陛下聖明,以慰天下臣民之望!”
“燕王!九錫!”
殿內頓時響起一片壓抑不住的抽氣聲和低呼!
“燕王”乃是太宗文皇帝潛龍時的封號,寓意非凡;而“劍履上殿,讚拜不名”更是權臣極致的殊榮,距離那至尊之位,僅一步之遙!周延儒此議,看似尊崇到了極點,實則包藏禍心,其捧殺之意,昭然若揭。他要將王小偉架在眾目睽睽的火爐上炙烤,更要以此挑撥其與皇權、與軍中其他功臣的關係。
崇禎的指尖深深掐入掌心,龍袍下的身軀微微顫抖。他死死盯著王小偉,試圖從那平靜無波的臉上,看出一絲野心或惶恐。
然而,王小偉隻是靜靜地站著,仿佛周延儒口中那個即將位極人臣的“燕王”與他毫無乾係。他甚至沒有立刻出列謝恩或謙辭,這份沉靜,反而讓大殿內的空氣更加凝滯。
死寂,落針可聞。所有人的心都懸到了嗓子眼。
片刻後,王小偉終於動了。他緩步出班,對著禦座從容一禮,聲音清朗平穩,穿透了整個大殿:“陛下,首輔大人謬讚,臣,愧不敢當。”
他抬起頭,目光澄澈,坦然迎向崇禎複雜的注視:“真定之捷,非臣一人之功。上賴陛下洪福齊天,下仗三軍將士用命,拚死效忠。更有周遇吉將軍,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襲敵營,焚毀糧草,壯烈殉國!以及數千忠魂,血染沙場,埋骨他鄉!是他們,用血肉之軀,鑄就了真定城的不破防線!臣,不過適逢其會,略儘本分,安敢獨占此滔天之功,僭居王爵,受此九錫殊禮?此非人臣之道,亦非國家之福!”
他拒絕得斬釘截鐵,沒有絲毫拖泥帶水,語氣誠懇,聽不出半分虛假作態。
滿朝嘩然!周延儒臉上的笑容瞬間凍結,眼底閃過一絲難以置信和計策落空的惱怒。崇禎也愣住了,他設想過王小偉的各種反應,唯獨沒料到會是如此乾脆徹底的拒絕!
“愛卿……此言,當真?”崇禎的聲音帶著自己都未察覺的一絲鬆懈和疑惑。
“君前無戲言。”王小偉再次躬身,語氣斬釘截鐵,“臣之所求,非為王爵虛名,厚祿私利。隻求陛下,能準臣三事,則將士用命,百姓歸心,天下可安!”
“愛卿但說無妨!”崇禎立刻道,心中竟莫名生出一絲期待。
“其一,”王小偉聲音沉痛而懇切,“請陛下厚恤真定之戰所有陣亡將士!追贈周遇吉為鎮國公,諡忠烈,配享太廟!其餘陣亡官兵,依製優撫,其父母妻兒,由朝廷供養,子女由官府教養成才!並請陛下恩準,於真定城南修建‘英烈祠’,凡為國捐軀者,無論官兵,皆入祠供奉,四時祭祀,香火不絕!以此告慰忠魂,激勵天下義勇!”
此言一出,武臣班列中,以徐銳為首的一眾將領,無不眼眶發熱,心潮澎湃!太師沒有忘記死去的兄弟!沒有獨占榮光!這份對士卒的體恤與尊重,比任何封賞更能贏得他們的死忠!
“準!此乃應有之義,朕即刻下旨!”崇禎也被這番話語觸動,毫不猶豫地應允。
“其二,”王小偉繼續道,目光掃過那些麵露期待的軍中將領,“請陛下授權軍國谘政處,會同兵部、吏部,厘定新式軍功爵賞條例!廢除陳規陋習,唯功是舉!凡此戰有功將士,如徐銳、張誠、趙武等,不論出身門第,皆按戰功實績,予以擢升封賞!務求公允,以安軍心,以勵士氣!”
“陛下!太師所言極是!”徐銳激動出列,單膝跪地,聲如洪鐘,“末將等,願為陛下,為太師,效死力!”
他身後,一眾青壯派將領紛紛跪倒,齊聲呐喊:“願為陛下,為太師,效死力!”聲浪震得殿瓦似乎都在作響。
崇禎看著這軍心所向的一幕,心中五味雜陳,既感欣慰,又覺刺眼。他深吸一口氣,點頭道:“準奏!軍功封賞,理當如此!”
“其三,”王小偉的聲音提高,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力,“流寇主力雖潰,然中原板蕩,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此乃動亂之根源!臣請陛下,授權軍國谘政處,全權統籌河南、畿輔等戰亂之地戰後事宜!清丈田畝,抑製豪強;招撫流亡,分發耕牛種子;減免賦稅,與民休息;興修水利,穩固根基!唯有讓百姓安居樂業,方能根除亂源,使天下長安!此,方為臣心中所願,勝過王爵萬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第三條,涉及行政、財政、司法等核心大權,其範圍之廣,權力之重,遠超一般督撫。周延儒等人臉色劇變,正要出言反對。
但王小偉根本不給他們機會,朗聲道:“若陛下能準此三事,則軍心穩固,民心歸附,亂源可除,社稷可安!臣,必當竭儘股肱之力,效忠陛下,拱衛大明,至死不渝!至於燕王之位,九錫殊榮,非臣所願,亦非國家之福,懇請陛下,再也休提!”
一番話,情理兼備,擲地有聲!既彰顯了不戀權位的高風亮節,又實實在在抓住了安邦定國的關鍵——軍心、民心與民生!更將自己牢牢定位在“效忠陛下”的臣子身份上,讓崇禎和所有反對者都無可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