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興統元年的夏天,在緊張與忙碌中悄然流逝。王小偉以攝政王之尊,總攬朝綱,推行新政,其帶來的變化,開始如同涓涓細流,逐漸彙聚成不可阻擋的浪潮,衝刷著大明帝國沉屙積弊的肌體。
首先顯現成效的是軍事領域。在全新的軍功爵賞製度和充足糧餉的激勵下,宣大新軍以及整編後的各地明軍,士氣高昂,戰力飆升。徐銳坐鎮河南,穩紮穩打,不斷壓縮李自成殘部的活動空間,收複了一座座城池。雖然流寇依仗地形複雜進行遊擊,但已難成氣候。北疆防線在周遇吉舊部現由副將統領)的經營下,固若金湯,皇太極幾次試探性的騷擾都被輕易擊退。
更深遠的變化,發生在民間。
清丈田畝的強力推行,雖然初期阻力巨大,但在王小偉毫不妥協的鐵腕支持下,逐漸步入正軌。大量被豪強隱匿的土地被清查出來,重新納入稅籍,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更重要的是,部分查抄的豪強土地被分給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加上“攤丁入畝”稅製改革的試點推行將人頭稅攤入土地稅,減輕無地貧民負擔),使得底層百姓的生存壓力得到極大緩解。
北疆商行憑借強大的資本和物流能力,在平抑物價、穩定市場方麵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其利潤除了支持軍費和建設,還大量投入到各地的水利設施修複和官道修築中,以工代賑,安頓了無數流民。
由王小偉授意、格物院主導的一些農業新技術如改良農具、推廣番薯玉米等抗旱高產作物)也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雖然範圍不大,卻帶來了遠超傳統作物的產量,讓參與的農民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儘管新政觸動了太多既得利益者,引起了無數明槍暗箭,但它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更公平的稅賦、更穩定的生活、更有希望的未來——卻如同溫暖的陽光,逐漸融化著百姓心中因戰亂和壓迫而凝結的堅冰。民間對攝政王和新政的支持,在悄無聲息地增長。“王青天”的稱呼,不再局限於北疆和京城,開始在中原大地流傳。
這一日,王小偉難得有半日閒暇,在沈玉茹的陪伴下,微服出府,漫步在京城街頭。
此時的北京城,已與數月前大不相同。街道整潔了許多,商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行人臉上雖仍有菜色,但眼神中少了些許惶恐,多了幾分生氣。甚至能看到一些孩童在街角追逐嬉戲。
他們路過一個正在發放救濟粥的粥廠,看到秩序井然,粥稠量足,領粥的百姓臉上帶著感激。
他們還看到一個由官府組織的“識字班”,一些貧苦人家的孩子和大人,正跟著先生笨拙地認字,眼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這一切,都讓王小偉感到一絲欣慰。他的努力,他的堅持,並非沒有意義。他正在一點點地,將這個瀕臨崩潰的世界,拉回正軌。
“夫君,你看。”沈玉茹指著遠處一片正在興建的屋舍,“那是官府出資,為安置流民修建的‘安居坊’。聽說,不僅提供住處,還會分配一小塊菜地呢。”
王小偉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看到那些雖然簡陋卻整齊的屋舍,看到工地上忙碌而充滿希望的流民,心中湧動著一股暖流。這就是他想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力,而是這煙火人間,能有一方安居樂業之所。
“玉茹,辛苦你了。”他握住她的手,由衷地說道。他知道,後方能如此穩定,新政能順利推行,沈玉茹在其中運籌帷幄,調和各方,功不可沒。她不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事業上最得力的夥伴和最堅實的後盾。
沈玉茹嫣然一笑,搖了搖頭:“能與夫君並肩同行,見證這世間一點點變好,玉茹不覺得辛苦,隻覺榮幸。”
夕陽的餘暉,將兩人的身影拉得很長。他們就像世間最普通的一對夫妻,攜手漫步,分享著這難得的寧靜與成就感。
然而,平靜之下,暗流從未停止。回到攝政王府,等待王小偉的,是一封來自遼東的密報。
軍情司“幽瞳”緊急稟報:皇太極在沈陽頻繁調動兵馬,集結糧草,其麾下重要謀士範文程、寧完我等,近期與蒙古諸部往來密切。種種跡象表明,清軍很可能在秋高馬肥之時,再次大舉入寇!而且,其規模和準備,遠超以往!
王小偉看著密報,眼神瞬間變得銳利如刀。
該來的,終究還是要來了。
內部剛剛理順,外部的巨狼,已經磨利了爪牙。
“傳令!”他沒有任何猶豫,立刻下達指令,“薊鎮、宣大、山海關,全線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命令徐銳,加快清剿流寇步伐,務必在入秋前,穩定中原局勢,隨時準備抽調精銳北上支援!”
“令兵部、戶部,全力保障邊鎮糧餉軍械!”
“令格物院,加快新式火器燧發槍、輕型火炮)的生產和列裝!”
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天際。
但這一次,王小偉不再是被動防守。他擁有了一支經過整頓和新式訓練的軍隊,一個相對穩固的後方,以及……必勝的信念!
他與沈玉茹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堅定與決然。
前路艱險,但他們將攜手共進,無所畏懼。
第十一卷第二十七章完)
喜歡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請大家收藏:()大明:最強兵王從邊關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