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擁有95顆已知衛星截至2024年),其中最著名的4顆伽利略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由伽利略望遠鏡於1610年發現,它們的特征堪比小型行星:
木衛一io):太陽係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天體,因木星與鄰近衛星歐羅巴、加尼美得)的潮汐加熱,表麵有400餘座活火山,噴發高度達300公裡,熔岩流覆蓋麵積相當於地球陸地總和;
木衛二europa):直徑3122公裡略小於月球),表麵覆蓋厚達1030公裡的冰殼,下方存在深度達100公裡的液態水海洋水量是地球的2倍)。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其冰麵有水蒸氣噴發高度200公裡),暗示海洋與岩石核心接觸,具備生命誕生的化學條件如熱泉口);ede):太陽係最大衛星直徑5268公裡),擁有自身的磁場唯一擁有磁層的衛星),冰殼下存在鹹水海洋,可能與液態水層混合形成“鹹冰”;
木衛四caisto):表麵布滿隕石坑最古老的地貌達40億年),冰殼厚達150公裡,下方可能存在液態水海洋,但因遠離木星潮汐加熱,地質活動微弱。
木星的衛星係統不僅是研究天體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更因歐羅巴、木衛二的潛在宜居性,成為未來探測的重點如nasa的“歐羅巴快船”任務計劃2024年發射)。
5.2土星:環係的“美學大師”與低密度奇跡
5.2.1基本參數與結構:最“輕”的巨行星
土星軌道半長軸9.54au約14.3億公裡),公轉周期29.46年,直徑11.65萬公裡地球的9.5倍),質量5.68x102?kg地球的95倍),但密度僅0.687g3可浮在水麵)。其結構與木星類似,但核心更小約15倍地球質量),液態金屬氫層更厚占比達60),大氣中氦含量更低僅34,因早期分離沉入核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5.2.2環係統:宇宙級的“塵埃藝術”
土星環是太陽係最顯著的行星環,由無數冰顆粒93水冰,7岩石)組成,大小從微米級塵埃到數米寬的冰塊不等。環係統分為主環a、b、c環)、間隙如卡西尼縫,寬4800公裡)和暗環如d環、g環),總寬度達28萬公裡僅厚約10米)。
環的形成有兩種主流假說:
衛星破碎說:一顆接近土星的衛星因進入“洛希極限”潮汐力超過自身引力)被撕裂,碎片無法重新凝聚形成衛星,最終擴散成環;
原始殘留說:太陽係形成時,土星周圍的冰質物質未被吸積成衛星,殘留形成環。
土星環的動力學極為精妙:
牧羊犬衛星如土衛十六、土衛十七)通過引力“修剪”環的邊緣,維持環的清晰邊界;
環內波浪:衛星引力引發環顆粒的共振振動,形成螺旋狀波紋如土衛三引發的“螺旋密度波”);
季節變化:土星自轉軸傾角26.7°與地球相近),環的亮度隨季節變化——夏季環平麵與陽光垂直,反射增強;冬季則側對陽光,顯得暗淡。
2017年卡西尼號探測器墜入土星前,通過“大結局”軌道近距離觀測,發現環內存在“噴泉”——土衛二的冰間歇泉可能向土星環輸送物質,揭示了環與衛星的物質交換機製。
5.2.3衛星與大氣:甲烷循環的“冰封世界”
土星擁有146顆已知衛星截至2024年),最著名的是土衛六泰坦)。作為太陽係第二大衛星直徑5151公裡),土衛六是唯一擁有濃厚大氣的衛星表麵氣壓1.5巴,相當於地球的1.5倍),大氣98為氮氣,2為甲烷,表麵存在甲烷乙烷湖泊如克拉肯海,麵積40萬平方公裡)和河流網絡。
土衛六的季節循環長達30年土星公轉周期):南半球夏季時,甲烷蒸發形成雲層,降下“甲烷雨”;冬季則相反。其表麵由水冰岩石構成,可能具備“烴類生命”的化學基礎如複雜有機分子在液態甲烷中的反應)。
土星大氣以緩慢的風暴著稱,最著名的是“六邊形風暴”北極點持續存在的六邊形雲係,邊長約1.3萬公裡),其形成與大氣環流和自轉耦合有關,至今仍是流體力學的研究難題。
六、外太陽係:冰巨星的“寒冷秘境”與遙遠世界
海王星軌道30au)之外,太陽係的主角變為兩顆冰巨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它們與木星、土星的核心相似,但因距離太陽更遠,揮發性物質水、氨、甲烷)在原行星盤中保留更多,形成“冰”非固態冰,而是高壓下的超臨界流體)占主導的內部結構。
6.1天王星:“躺著旋轉”的藍綠色冰球
6.1.1基本參數與自轉:極端的軸向傾角
天王星軌道半長軸19.2au約28.7億公裡),公轉周期84年,直徑5.07萬公裡地球的4倍),質量8.68x102?kg地球的14.5倍)。其最顯著的特征是自轉軸傾角97.77°——幾乎“躺”在軌道平麵上旋轉,導致極端的季節變化每個極點經曆42年連續日照和42年黑暗)。
這種傾角可能源於早期與大質量天體的碰撞如地球大小的“天王星殺手”),或原行星盤的引力扭矩使其自轉軸翻轉。
6.1.2結構與大氣:甲烷染就的藍色
天王星的結構分為:
核心:約地球質量的1015倍,由岩石與冰組成;
冰幔:核心外是水、氨、甲烷的超臨界流體層兼具液體與氣體性質),厚度達80行星半徑,產生微弱的磁場表麵強度0.2高斯,且偏移核心50半徑,因冰幔導電層的不對稱流動);
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氫83)、氦15)、甲烷2.3)。甲烷吸收紅光,反射藍綠光,使天王星呈現獨特的藍綠色。大氣中可見稀疏的帶紋比木星、土星暗淡),風速可達2500kh太陽係最快),但無顯著風暴可能因內部熱量釋放少,僅地球的110)。
6.1.3衛星與環:暗淡的“冰質家族”
天王星擁有27顆已知衛星截至2024年),均以莎士比亞戲劇人物命名如奧菲莉亞、朱麗葉)。最大的5顆衛星天衛一至天衛五)表麵布滿撞擊坑與裂穀,暗示早期地質活動如天衛五的“歪斜山脈”可能由撞擊後地殼斷裂形成)。
天王星環係統包含13條主環如e環最明亮),由冰顆粒與塵埃組成,顏色偏暗含碳顆粒),可能形成於衛星碰撞後的碎片。環的存在限製了天王星衛星的軌道穩定性,導致其衛星多為不規則形狀。
6.2海王星:“藍色風暴”的狂暴世界
6.2.1基本參數與發現:數學預測的奇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海王星軌道半長軸30.1au約45億公裡),公轉周期165年,直徑4.92萬公裡略小於天王星),質量1.02x102?kg比天王星重17,因密度更高)。它是唯一通過數學預測亞當斯、勒維耶計算天王星軌道異常後)發現的行星——1846年伽勒據此定位並確認。
6.2.2結構與大氣:狂暴的風暴與雲層
海王星的結構與天王星類似,但內部熱量釋放更劇烈地球的2.6倍),驅動更強烈的天氣係統:
大氣:氫80)、氦19)、甲烷1.5),甲烷吸收紅光,使其呈現更深的藍色比天王星更鮮豔)。大氣中可見“大黑斑”類似木星大紅斑的反氣旋,直徑約1.3萬公裡,1994年哈勃望遠鏡觀測到其消失,新的風暴“小黑斑”出現)、“滑行車”高速移動的亮雲,速度達2000kh);
內部:核心質量約地球的1.2倍,冰幔更厚含更多氨和硫化氫冰),磁場強度27高斯地球的5倍),但偏移核心47半徑,與天王星類似。
6.2.3衛星與環:海衛一的“逆行之謎”
海王星擁有14顆已知衛星截至2024年),最著名的是海衛一triton)。作為唯一逆行軌道自東向西)的大衛星,海衛一很可能被海王星引力捕獲原屬柯伊伯帶)。其表麵有凍結的氮、甲烷冰,活躍的間歇泉噴發高度8公裡,噴出氮氣與塵埃),暗示內部仍有熱量可能因放射性衰變或潮汐加熱)。
海王星環係統包含5條主環如亞當斯環),由塵埃組成,可能因海衛一的引力攝動形成。環的亮度隨時間變化,暗示存在未發現的“牧羊犬衛星”。
七、柯伊伯帶與奧爾特雲:太陽係的“外圍疆域”
從中太陽係向外延伸,太陽係的邊界由兩個冰質天體庫定義——柯伊伯帶kuiperbet)與奧爾特雲oortcoud)。它們不僅是短周期彗星與矮行星的家園,更保存了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質,是研究行星演化的“時間膠囊”。
7.1柯伊伯帶:短周期彗星的“誕生地”
柯伊伯帶是位於海王星軌道外3050au)的扁平盤狀區域,由冰質天體水、氨、甲烷冰)和岩石組成,總質量約為地球的0.10.2倍。其結構類似小行星帶,但更寒冷、天體更多估計有10萬顆直徑>100公裡的天體)。
7.1.1主要天體:矮行星與“類冥天體”
柯伊伯帶最著名的天體是冥王星直徑2370公裡),2006年被iau分類為矮行星因未清空軌道附近物質)。其他重要天體包括:
鬩神星eris):直徑2326公裡略小於冥王星),軌道更橢圓偏心率0.44),曾引發“行星再定義”爭議;akeake):直徑1430公裡,表麵覆蓋甲烷冰,無大氣;ea):形狀橢球形因自轉快,周期4小時),擁有兩顆小衛星,可能由碰撞形成。
這些天體被稱為“類冥天體”putinos),多數處於與海王星的32軌道共振繞太陽3圈,海王星繞2圈),因此軌道穩定。
7.1.2形成與演化:海王星遷移的“遺產”
柯伊伯帶的當前結構與海王星的軌道遷移密切相關。模擬顯示,海王星形成時可能位於更內側約20au),通過引力散射將小天體推向遠方,自身則遷移到30au軌道。這一過程清空了部分區域形成柯伊伯帶“空隙”),並將大量冰質天體推入高傾角、高離心率軌道成為離散盤天體)。
7.2奧爾特雲:長周期彗星的“終極倉庫”
奧爾特雲是太陽係最遙遠的區域,分為內奧爾特雲2000au)和外奧爾特雲au,約1.6光年),呈球形包裹整個太陽係。其總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由冰質彗星核直徑1100公裡)組成,保存了太陽係形成時46億年前)的原始物質。
7.2.1起源與結構:原行星盤的“殘餘雲”
奧爾特雲的形成有兩種假說:
原行星盤外沿:太陽星雲的外圍物質>15au)因溫度過低未凝聚成行星,直接形成冰質天體,受太陽引力束縛形成奧爾特雲;
行星散射: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引力將柯伊伯帶天體拋射至遙遠軌道,最終形成奧爾特雲。
外奧爾特雲天體的軌道極度橢圓偏心率>0.999),近日點在1000au以內,遠日點達1光年,僅受太陽引力與銀河係潮汐力影響。
7.2.2意義:彗星與太陽係演化的“時間膠囊”
奧爾特雲彗星是太陽係最古老的“化石”。當它們的軌道被恒星引力擾動如近距離經過的恒星)或銀河係潮汐力改變時,會向太陽係內側墜落,成為長周期彗星周期>200年,如哈雷彗星實為短周期,來自柯伊伯帶)。通過分析彗星的成分如氘氫比例、有機分子),科學家可推斷太陽係形成時的星際環境,甚至尋找生命起源的線索彗星可能將有機物帶到早期地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八、太陽係邊界探測:從旅行者號到星際空間的跨越
人類對太陽係邊界的認知,始於理論模型,成於探測器實地探測。20世紀70年代以來,旅行者1號、2號,新視野號等任務突破了日球層頂,首次進入星際空間,揭開了太陽係“外圍大氣”的神秘麵紗。
8.1日球層頂:“太陽係的保護罩”
太陽風與星際介質銀河係中的稀薄氣體,密度約0.10.3原子3)相互作用,在太陽係周圍形成一個氣泡狀結構——日球層iosphere)。其邊界分為三層:inationshock):太陽風減速至亞音速的區域距太陽約94au,旅行者1號2004年穿越);
日鞘iosheath):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碰撞的過渡區距太陽約100120au,旅行者1號2010年進入);
日球層頂iopause):太陽風與星際介質壓力平衡的界麵距太陽約120au,旅行者1號2012年、旅行者2號2018年先後穿越)。
穿越日球層頂後,探測器進入星際空間,但仍受太陽引力影響真正脫離太陽係需飛出奧爾特雲,需數萬年)。
8.2旅行者號的遺產:星際空間的“第一視角”
旅行者1號與2號攜帶的等離子體波探測器、磁強計等設備,首次直接測量了星際介質的成分主要是氫、氦離子)和磁場方向與日球層內不同)。數據顯示,星際介質並非均勻,存在“磁泡”結構由太陽風與星際磁場交織形成),直徑約100au,可能影響宇宙射線進入太陽係的路徑。
旅行者1號還攜帶了“黃金唱片”,刻有人類語言、音樂和地球圖像,作為人類文明的“時間膠囊”飛向星際空間。
8.3新視野號與柯伊伯帶:近距離觀測“冰質世界”
2015年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首次拍攝到其表麵細節如氮冰平原“斯普特尼克平原”、冰山“萊特山”),證實冥王星存在活躍的地質活動如冰火山)。2019年,它又飛掠小天體“天涯海角”arrokoth),這是一個雙瓣結構的天體直徑35公裡),保留了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形態,為研究星子吸積提供了直接證據。
九、未解之謎:太陽係的“終極問題”
儘管人類已探測了太陽係的幾乎所有區域,仍有諸多謎團等待破解:
9.1第九行星是否存在?
2016年,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多顆天體如塞德娜)的軌道具有異常的聚集性近日點方向一致,傾角相似),推測可能存在一顆未被發現的“第九行星”質量約510倍地球,軌道半長軸400800au,公轉周期12萬年)。其引力可能影響了早期太陽係的形成,甚至解釋了奧爾特雲的某些特征。儘管尚未被直接觀測到,但多個望遠鏡如薇拉·魯賓天文台)正全力搜尋。
9.2類地行星的水從何而來?
地球、金星、火星的水可能並非形成於原位內太陽係高溫使水無法凝結),而是通過後期撞擊如彗星、小行星)帶來的。但具體比例仍有爭議:同位素分析顯示,地球海水與彗星如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的水氘氫比例不同,更接近小行星如穀神星)。這暗示地球水可能主要來自主小行星帶的c型小行星。
9.3生命起源的太陽係線索
隕石如默奇森隕石)中發現了氨基酸、核苷酸前體等有機物,彗星如67p)也檢測到複雜有機分子。這些物質可能在地球早期40億年前)通過撞擊被帶到地球,為生命誕生提供了“種子”。未來的任務如osirisrex帶回的貝努小行星樣本)將進一步揭示有機物在星際空間的演化過程。
附加說明:資料來源與參考文獻
本文內容基於以下權威資料整理:
航天器任務數據:nasa的旅行者號voyager)、卡西尼號cassini)、朱諾號juno)、新視野號nehorizons)任務報告;esa的羅塞塔號rosetta)、蓋亞gaia)衛星數據;
學術研究:《自然》nature)、《天體物理學雜誌》apj)近年發表的關於太陽係形成、第九行星、冰巨星大氣的研究論文如batygin&bron,2016關於第九行星的假說;guioteta.,2020關於木星內部的微波探測結果);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行星定義、矮行星分類標準2006年決議);
專業書籍:《太陽係簡史》約翰·錢伯斯)、《行星科學導論》德雷克·德明)、《宇宙的尺度》卡洛琳·克裡亞多·佩雷斯)。
文中涉及的衛星參數、環係結構等細節,均參考各探測器最新成像與光譜數據截至2024年6月)。
喜歡可觀測universe請大家收藏:()可觀測universe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