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創生之柱_可觀測Universe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章 創生之柱(1 / 2)

創生之柱星雲)

·描述:鷹狀星雲中的著名恒星形成區

·身份:位於巨蛇座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柱,距離地球約7,000光年

·關鍵事實:哈勃望遠鏡1995年拍攝的標誌性圖像,2015年再次觀測顯示它們正在被附近恒星的恒星風侵蝕。

創生之柱:宇宙中最壯麗的恒星育兒室第一篇)

引言:當我們仰望星空,我們在看什麼?

夏夜的銀河像一條撒滿碎鑽的絲帶,從地平線的一端傾瀉到另一端。在沒有光汙染的郊外,視力好的人或許能分辨出其中一片模糊的光斑——那是距離地球7000光年的鷹狀星雲16)。若用一台普通的天文望遠鏡對準它,你會看到一團淡綠色的雲霧,邊緣點綴著幾顆亮星;但若是將鏡頭切換到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視角,這片星雲將展現出令人窒息的細節:三根巨大的氣體塵埃柱拔地而起,頂端翻湧著明亮的藍白色光焰,仿佛宇宙中矗立的“創世之碑”。這就是“創生之柱”piarsofcreation),一個被無數科普書籍、紀錄片反複描繪的宇宙奇觀,更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恒星“育兒室”。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們將沿著天文學家的探索軌跡,從星雲的本質講起,逐步揭開創生之柱的麵紗:它們如何誕生?由什麼構成?為何被稱為“創生”?又麵臨著怎樣的命運?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一片星雲的命運,更將帶我們觸摸恒星誕生的基本法則,理解太陽係46億年前從何而來。

一、星雲:宇宙中最龐大的“物質倉庫”

要理解創生之柱,首先需要認識它的“家族”——星雲nebua)。在天文學中,“星雲”是星際空間中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雲團的總稱。這些物質並非“虛無”,而是宇宙中最原始的建築材料:氫約占90按質量計),氦占8,剩下的2是碳、氧、鐵等重元素來自前代恒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爆發)。它們的密度極低——平均每立方厘米僅含1001000個粒子相比之下,地球大氣每立方厘米約有101?個分子),但由於體積龐大可延伸數十至數千光年),總質量可達太陽的數千甚至數百萬倍。

1.1星雲的三副“麵孔”

根據發光機製的不同,星雲可分為三類:issionnebua):被附近高溫恒星的紫外線電離的氣體雲。當電子被重新捕獲到離子上時,會釋放特定波長的光,呈現出鮮豔的顏色。例如獵戶座大星雲42)就是典型的發射星雲,其紅色來自氫原子的ectionnebua):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附近恒星的可見光。這類星雲多呈藍色,因為塵埃對藍光的散射效率高於紅光類似地球天空的藍色成因)。昴星團周圍的星雲便是反射星雲的代表。

暗星雲darknebua):由高密度塵埃遮擋背後光線形成的陰影區域。它們的輪廓在明亮星雲或銀河背景下清晰可見,如獵戶座的“馬頭星雲”barnard33)。

創生之柱所在的鷹狀星雲,同時包含發射星雲和暗星雲的特征:其核心區域被年輕大質量恒星電離,發出明亮的藍綠色光芒;而創生之柱本身則是暗星雲的一部分——由致密的塵埃和氣體構成,遮擋了後方更遙遠的恒星,形成“柱狀”的剪影。

1.2星雲:恒星的“產房”與“墓地”

星雲不僅是宇宙的裝飾,更是恒星生命周期的關鍵舞台。一方麵,星雲是恒星誕生的搖籃:當某片區域的物質密度因引力擾動如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星係旋臂的壓縮)超過臨界值,引力坍縮便會啟動,逐漸形成原恒星和原行星盤。我們的太陽係便誕生於約46億年前的一片分子雲坍縮。

另一方麵,星雲也是恒星的“墓地”。大質量恒星質量大於8倍太陽)演化到末期會爆發為超新星,拋射出大量物質回歸星際空間,這些物質與原有星雲混合,形成富含重元素的新雲團。例如,鷹狀星雲所在的天蠍半人馬星協srpiuscentaurusobassociation)被認為是一個年輕的恒星形成區,其中的大質量恒星可能在數百萬年前經曆過超新星爆發,為鷹狀星雲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二、鷹狀星雲:銀河係中的“恒星工廠”

在確定創生之柱的身份前,我們需要先定位它的“母體”——鷹狀星雲16)。這個編號源自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查爾斯·梅西耶cesessier)編製的“星雲和星團表”,他最初將其描述為“一個模糊的斑塊,無彗星特征”。

2.1鷹狀星雲的基本參數

鷹狀星雲位於巨蛇座serpens)的尾部,赤經18h1848s,赤緯13°49′。它的視直徑約為7角分相當於滿月的18),但實際空間尺度極為龐大——距離地球約7000光年通過視差測量和光譜分析修正後的最新數據),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光,是它在公元前5023年發出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通過射電望遠鏡如va)和紅外望遠鏡如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觀測,天文學家推斷鷹狀星雲的真實結構是一個直徑約100光年的巨大分子雲複合體。其核心區域稱為“鷹心”)被幾顆o型和b型大質量恒星如hd)照亮,這些恒星的溫度高達3萬至5萬開爾文,亮度是太陽的數萬倍,構成了電離區的能量來源。

2.2從“模糊斑塊”到“恒星幼兒園”:鷹狀星雲的發現史

鷹狀星雲的現代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1950年代,天文學家利用帕洛瑪天文台的48英寸施密特望遠鏡拍攝到了它的可見光圖像,首次注意到其中存在纖維狀結構和明亮的恒星形成區。但真正讓它聲名鵲起的,是1995年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

當時,哈勃的高級巡天相機acs)對準了鷹狀星雲的核心區域,拍攝了一組由32張照片拚接而成的深空圖像。這張後來被稱為“創生之柱”的照片正式編號為ngc6611)震撼了世界:三根高度約5光年的塵埃柱從電離區底部升起,頂端被新生恒星的輻射“雕刻”出波浪狀的邊緣,柱體內隱約可見更小的“手指”結構——這些都是正在形成的原恒星的“噴流”jet)和“赫比格哈羅天體”herbigharoobject,由噴流與周圍物質碰撞產生的發光結)。

這張照片之所以被稱為“創生之柱”,不僅因其形態的震撼,更因為它直觀展示了恒星誕生的過程:塵埃柱的頂端是物質最密集的區域,引力坍縮在此加速,最終會形成新的恒星;而柱體內部的空腔,則是被附近大質量恒星的輻射和恒星風吹走的物質留下的“痕跡”。

三、創生之柱的“解剖學”:從塵埃到恒星的微觀世界

要真正理解創生之柱的“創生”含義,我們需要像天文學家一樣,用多波段望遠鏡“解剖”它,從毫米波到x射線,逐層解析其成分、結構和動力學。

3.1成分:氫、氦與宇宙塵埃的混合物

創生之柱的主要成分是分子氫h?)和原子氫h),其中分子氫占總質量的70以上。分子氫是星際介質中最穩定的分子,它的存在需要低溫約1020開爾文)和高密度每立方厘米10310?個分子)環境,這正是創生之柱內部的特點。

除了氣體,塵埃是創生之柱的另一關鍵成分。這些塵埃顆粒主要由矽酸鹽類似岩石的矽氧化物)、碳質顆粒如石墨或無定形碳)和冰水、二氧化碳、甲烷等凍結的揮發性物質)組成,直徑約0.1微米僅為頭發絲的1500)。塵埃雖然隻占總質量的12,卻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吸收可見光,使柱體呈現暗黑色;同時在紅外波段發射輻射,幫助天文學家追蹤其溫度約10100開爾文);更重要的是,塵埃表麵是分子形成的“催化劑”——例如,氫原子在塵埃表麵結合成h?分子,這是星際分子雲形成的初始步驟。

3.2結構:從柱體到“恒星芽”的層級係統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的射電觀測,科學家發現創生之柱並非簡單的“柱狀物”,而是一個具有複雜層級的結構:

主柱體:高度約5光年相當於47萬億公裡),寬度約1光年,頂部因輻射壓力呈現波浪形。這種形態是“光致外流”photoevaporation)的結果——來自附近o型恒星的紫外線將柱體頂端的氫原子電離,產生的輻射壓將物質向外推,同時重力試圖拉住物質,形成動態平衡。

次級結構:柱體內部有許多“手指”狀突起,長度從0.1到1光年不等。這些突起是密度更高的區域,坍縮速度更快,可能正在形成褐矮星質量不足8倍木星的天體)或低質量恒星。a的觀測顯示,柱體內部存在大量毫米波輻射源,對應著被塵埃包裹的原恒星protostar)。這些原恒星的質量從0.1到10倍太陽質量不等,正處於吸積階段——通過周圍的物質盤不斷吞噬氣體,增長自身質量。

3.3動力學: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創生之柱並非靜止不變,而是一場激烈的“引力與壓力之爭”的戰場:

向內的引力:柱體內部的物質因密度差異產生坍縮趨勢,驅動原恒星形成。

向外的壓力:來自附近大質量恒星的輻射壓、恒星風高速帶電粒子流)和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不斷剝離柱體的物質。

根據2015年哈勃的後續觀測使用第三代廣域相機fc3),創生之柱頂端的質量損失速率約為每年10??倍太陽質量即每100萬年損失一個太陽質量的物質)。按照這個速度,整個柱體可能在10萬年內被完全侵蝕——這在宇宙尺度上是極其短暫的銀河係年齡約136億年)。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可能已經是它們“生命”的最後階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為什麼是“創生”?恒星誕生的現場直播

“創生之柱”之名,本質上是對它作為“恒星托兒所”功能的致敬。在這裡,我們可以直接觀測到恒星形成的各個階段,從最初的氣體坍縮到原恒星的誕生,再到行星係統的雛形。

4.1原恒星的誕生:從坍縮到吸積

當一片分子雲的某個區域密度超過“金斯質量”jeansass,引力超過壓力的臨界質量),坍縮便開始了。這個過程可能由外部擾動觸發,例如附近超新星的衝擊波壓縮雲團,或大質量恒星的輻射壓製造密度漲落。

在創生之柱中,坍縮的物質首先形成一個“博克球狀體”bokgobue)——一個直徑約0.1光年的致密核心,溫度逐漸升高至數千開爾文。隨著質量積累,核心中心的壓力和溫度繼續上升,最終點燃氫核聚變,一顆真正的恒星就此誕生此時稱為主序前星)。

4.2行星係統的“第一塊積木”

原恒星周圍的物質不會全部被吸積,未被吞噬的部分會形成一個旋轉的吸積盤protopaarydisk)。盤的半徑可達幾十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1.5億公裡,接近日地距離),溫度從內盤的幾千開爾文可熔化岩石)到外盤的幾十開爾文可凝結水冰)遞減。a對創生之柱的觀測,天文學家已經在部分原恒星周圍發現了吸積盤的結構,並檢測到了水、甲醇等分子的譜線。這些分子是行星形成的“原材料”——岩石行星如地球)由內盤的矽酸鹽和金屬構成,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則從外盤捕獲氣體,冰巨星如天王星)則依賴外盤的冰物質。

4.3恒星的“童年創傷”:噴流與赫比格哈羅天體

在創生之柱的圖像中,許多柱體頂端和原恒星周圍可以看到細長的發光絲狀物,這些是恒星的“噴流”jet)。噴流由原恒星的兩極高速噴出速度可達數百公裡秒),是吸積過程中角動量釋放的重要機製——通過將物質沿兩極方向拋射,原恒星得以持續從吸積盤獲取質量。

當噴流與周圍的星際介質碰撞時,會激發赫比格哈羅天體hh天體)——一種發出可見光和紅外輻射的發光結。在鷹狀星雲中,已發現超過100個hh天體,其中最著名的是hh34,它的噴流長度達0.5光年,如同宇宙中的“燈塔”,標記著恒星成長的軌跡。

小結:創生之柱,宇宙的永恒寓言

在第一篇中,我們從星雲的本質講起,逐步聚焦到鷹狀星雲和創生之柱的具體特征。我們了解到,創生之柱不僅是哈勃望遠鏡鏡頭下的視覺奇觀,更是一個真實的恒星形成實驗室——在這裡,氫和塵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原恒星在黑暗中孕育,行星係統的雛形悄然生長,而這一切又被附近大質量恒星的輻射和恒星風加速、雕刻。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創生之柱的“死亡”:2015年的觀測如何揭示它正在被侵蝕,以及這種侵蝕對恒星形成的影響。我們還將深入恒星形成的理論模型,看看計算機模擬如何複現這一過程,最終串聯起從星際塵埃到太陽係的宇宙演化鏈條。

注:本文核心數據參考自nasaesa哈勃空間望遠鏡官方資料、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毫米波觀測項目,以及《天體物理學雜誌》apj)關於鷹狀星雲恒星形成的係列研究論文如odeeta.1997,aughrean&andersen2002,a合作組2018年發布的3毫米波段成像結果。

創生之柱:宇宙中最壯麗的恒星育兒室第二篇)

引言:從“創生”到“消亡”,一場宇宙的閉環敘事

第一篇我們揭開了創生之柱的“誕生密碼”——它是鷹狀星雲中由氣體塵埃堆砌的恒星搖籃,見證著原恒星從引力坍縮中蘇醒、行星係統在吸積盤裡萌芽的全過程。但宇宙從無永恒的“溫柔鄉”:當我們用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st)的紅外眼穿透塵埃,會發現創生之柱的頂端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瘦”,柱體內部的物質被一股無形力量持續剝離。

這一篇,我們將跟隨天文學家的筆觸,拆解創生之柱的“死亡機製”——恒星風的雕刻、輻射壓的推動、乃至未來超新星的終極審判;用超級計算機重現它的演化全周期;對比宇宙中其他“恒星支柱”的命運,最終追問:我們的太陽係,是否也曾在這場“童年戰場”中掙紮求生?

一、創生之柱的“慢性死亡”:侵蝕機製的三重奏

創生之柱的“生命倒計時”始於它從鷹狀星雲電離區“生長”出來的瞬間。天文學家通過哈勃、aa、jst的多波段拚圖,梳理出三種主導其消亡的力量——它們像三位配合默契的“雕刻師”,將柱體從“豐碑”磨成“殘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1恒星風:“宇宙級刻刀”的物理史詩

恒星風是大質量恒星ob型)向星際空間拋射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質子+電子),速度可達數千公裡秒。對創生之柱而言,最致命的“攻擊者”是鷹狀星雲核心的hd——一顆30倍太陽質量的o型星,表麵溫度4萬開爾文,亮度是太陽的5萬倍。

1.1.1恒星風的“誕生”:大質量恒星的“代謝廢物”

大質量恒星的核心正在進行劇烈的碳氮氧循環o循環),每秒有數百萬噸氫聚變為氦,釋放的能量以輻射壓形式“吹”走外層物質。這種恒星風與太陽風的區彆,如同台風與微風的差距:

太陽風速度≈400公裡秒,質量損失率≈10?1?倍太陽質量年;

o型星風速度≈3000公裡秒,質量損失率≈10??倍太陽質量年是太陽的100萬倍)。

1.1.2對創生之柱的“切割”:動量傳遞的殘酷遊戲

當hd的恒星風抵達創生之柱,會與柱體頂端的稀薄氣體發生彈性碰撞。由於恒星風速度遠高於柱體物質的逃逸速度≈10公裡秒),碰撞會將動量傳遞給氣體分子,推動它們向外運動。

天文學家通過測量柱體頂端的“剝離速度”≈5公裡秒)和恒星風的動量通量,計算出:恒星風貢獻了創生之柱60的質量損失。用比喻來說,恒星風就像一把高速旋轉的銑刀,不斷削去柱體的“頭頂”,而柱體內部的引力試圖將物質拉回,形成“一邊被削、一邊生長”的動態平衡——但削的速度,終究快過了長的速度。

1.2輻射壓:“看不見的手”如何推走塵埃?

除了恒星風,大質量恒星的紫外輻射壓是侵蝕創生之柱的第二股力量。輻射壓的本質是光子與物質碰撞時的動量傳遞:當光子被塵埃顆粒吸收或反射,會將能量轉化為顆粒的運動動能。anα線的威力anα線波長121.6納米,氫原子基態躍遷)。yanα通量高達10??光子秒——即使塵埃顆粒隻有0.1微米頭發絲的1500),也能高效吸收這些光子。anα輻射對創生之柱頂端塵埃的推力,相當於每平方厘米施加10?12牛頓的力。這個力雖小,但作用在直徑1光年的柱體上,累積效果驚人:輻射壓貢獻了30的質量損失。

1.2.2對形態的塑造:波浪形頂端的秘密

創生之柱頂端的波浪紋,並非天然形成,而是輻射壓與恒星風共同“雕刻”的結果。當輻射壓推動頂端塵埃向外時,塵埃會沿著柱體的密度梯度流動——密度高的區域阻力大,密度低的區域阻力小,最終形成類似風吹沙丘的波紋。這種形態,是宇宙中“風蝕作用”的典型印記。

1.3未來的終極審判:超新星衝擊波的“滅頂之災”

如果說恒星風和輻射壓是“慢性消耗”,那麼附近大質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發將是創生之柱的“終點”。鷹狀星雲中的o型星壽命極短≈100萬年),hd目前約200萬年,已進入生命末期。當它爆發為ibc型超新星時,會釋放10??焦耳的能量,並產生速度高達1萬公裡秒的衝擊波。

1.3.1衝擊波的“到達時間”:幾百年的倒計時

hd與創生之柱的距離約10光年鷹狀星雲核心區域的空間尺度)。衝擊波以1萬公裡秒的速度傳播,到達創生之柱僅需:

時間=\frac距離速度=\frac10\ties9.46\ties1012公裡1\ties107公裡秒≈300年

這個時間尺度,在宇宙中相當於“眨眼之間”——我們現在看到的創生之柱,可能已是它“最後幾十年”的模樣。

1.3.2爭議:是否已被衝擊波“洗禮”?

部分天文學家提出,創生之柱的形態可能已受過超新星衝擊波的影響。它的柱體內部密度梯度異常高比理論預測高2倍),可能是過去某次超新星爆發壓縮了周圍氣體,促進了恒星形成。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創生之柱,或許是“第二次重生”的結果。

二、數值模擬:用計算機“養育”一個創生之柱

為了還原創生之柱的完整生命周期,天文學家用超級計算機構建了“數字孿生”——將引力、流體動力學、輻射轉移和恒星形成理論編碼成方程,模擬從分子雲坍縮到柱體消亡的全過程。

2.1模型的“初始配方”:從觀測到數字

模擬的起點是初始條件,需嚴格參考真實觀測數據:

氣體密度:每立方厘米100個粒子對應冷分子雲的密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溫度:10開爾文分子雲的典型溫度);

外部觸發: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衝擊波速度100公裡秒);

磁場:10微高斯弱磁場,不影響大尺度結構)。

這些參數構成了“數字星雲”的“食材”,接下來加入物理過程的食譜:

引力方程:描述物質如何因引力坍縮;

歐拉方程:描述氣體的運動與壓力;

輻射轉移方程:描述恒星輻射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

恒星形成判據:當核心密度超過金斯質量≈103倍太陽質量立方光年)時,觸發恒星形成。

2.2模擬結果:創生之柱的“一生”

通過nasapeiades超級計算機的運算,模擬生成了一個與哈勃jst觀測高度吻合的“數字創生之柱”。以下是關鍵結論:

2.2.1柱體的誕生:引力與壓力的博弈

模擬顯示,外部衝擊波壓縮分子雲後,雲團內部形成了一根“纖維狀結構”。這根纖維在引力作用下坍縮,逐漸凝聚成三個密度節點——即我們看到的三根柱體。每個節點的質量約100倍太陽質量,坍縮速度≈每年10?3倍太陽質量。

2.2.2侵蝕的速度:與觀測一致

模擬計算出,恒星風+輻射壓的質量損失速率≈每年1.2x10??倍太陽質量,與哈勃2015年的觀測每年10??倍太陽質量)誤差小於20。更關鍵的是,模擬預測柱體頂端侵蝕速度是底部的3倍——這與aa觀測到的“頂端物質流失更快”的結論完全一致。

2.2.3原恒星的“成長日記”

模擬中,三根柱體內部各形成了一顆原恒星:

第一根:0.5倍太陽質量,吸積盤半徑0.05天文單位,溫度800開爾文;

第二根:1.2倍太陽質量,吸積盤半徑0.1天文單位,溫度1200開爾文;

第三根:3倍太陽質量,吸積盤半徑0.2天文單位,溫度2000開爾文。

這些原恒星將在未來10萬年內觸發氫核聚變,成為主序星——它們的“童年”,與太陽46億年前的經曆幾乎一模一樣。

2.3模擬的意義:填補觀測的“盲區”

數值模擬的價值,在於它能看到觀測無法觸及的細節:

觀測隻能拍到柱體的“照片”,模擬能看到內部的湍流運動速度≈1公裡秒);

觀測隻能測量當前的侵蝕速率,模擬能預測未來10萬年的演化趨勢柱體將縮短至2光年);

觀測隻能研究單個原恒星,模擬能看到整個星雲的恒星形成效率≈10的氣體轉化為恒星)。

三、宇宙中的“同類”:恒星支柱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創生之柱不是孤例。在天琴座獵戶座大星雲、船底座ngc3372星雲、玫瑰星雲中,都能找到類似的柱狀結構。這些“同類”的命運各不相同,卻遵循著相同的物理規律。

3.1獵戶座的“巨人支柱”:更近、更慘烈42)距離地球1300光年,核心有三根“巨人支柱”,高度≈10光年是創生之柱的2倍)。

3.1.1更快的消亡:更高的恒星形成率

獵戶座大星雲的恒星形成率≈每年10倍太陽質量)是鷹狀星雲的10倍——因為它附近有獵戶座ob1星協約100顆ob型星)。這些恒星的恒星風和輻射壓更強,導致支柱侵蝕速度更快:模擬預測,巨人支柱將在5萬年內完全消失,比創生之柱短20倍。

3.1.2相同的機製:宇宙的“通用法則”

儘管形態和速度不同,獵戶座支柱與創生之柱的侵蝕機製完全一致——都是恒星風、輻射壓、超新星的疊加。這說明,恒星形成的“雕刻”過程是宇宙的“通用語法”,無論星雲在哪個旋臂,都遵循同一套規則。

3.2船底座的“塵埃堡壘”:被包裹的“嬰兒宇宙”

船底座星雲ngc3372)距離7500光年,核心有一根“船底座支柱”,高度≈20光年是創生之柱的4倍),但被厚達10倍的塵埃包裹,隻能在紅外波段觀測。


最新小说: 穹界強製入職:我在廢土撿隊友 共餐者 洪武:醫聖朱橚 為了賣皮膚,我成了文娛之王 你一神棍,怎麼就渡劫了 富養女兒30年,她叫我生物學爹 淨身分家,我靠著靈泉空間當首富 知青入贅寡婦家 外星文明與人類未來 終焉序列:終焉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