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塔比星_可觀測Universe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8章 塔比星(1 / 2)

塔比星恒星)

·描述:具有異常光度變化的恒星

·身份:一顆f型主序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約1,470光年

·關鍵事實:正式名稱為kic,其不規則的光變曲線引發了從彗星群到外星巨型結構等各種解釋的爭論。

塔比星kic):1470光年外的“宇宙調光謎題”第一篇)

引言:當恒星學會“玩失蹤”——開普勒望遠鏡的“異常警報”

2009年,nasa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肩負著一個“笨拙”卻偉大的使命:盯著15萬顆恒星,統計它們亮度的微小變化——因為行星淩日會讓恒星亮度短暫下降,這是人類發現係外行星的“黃金方法”。然而,四年後,一顆編號為kic的f型恒星,卻給開普勒團隊拋出了一個“無法歸類”的難題:它的亮度下降沒有規律,深度可達22,持續時間從幾天到幾周不等,完全不像任何已知的行星淩日或其他恒星活動。

這顆位於天鵝座的恒星,從此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塔比星tabbysstar,以發現其異常的天文學家塔比莎·博亞吉安tabethaboyajian命名)。它的光變曲線,像一首“隨機的交響樂”:有時突然暗下去,有時慢慢恢複,有時又毫無征兆地再次下降。有人說是彗星群擋住了光,有人說是外星文明建了“戴森球”吸能,甚至有人說它是一顆“正在死亡的恒星”。

在第一篇幅裡,我們將從塔比星的“發現之謎”開始,拆解它的基本屬性、異常光變的細節,以及科學界為它提出的種種“腦洞”——這些爭論,不僅關乎一顆恒星的命運,更觸及了人類對係外行星、外星文明乃至恒星物理的認知邊界。

一、發現之旅:從“普通恒星”到“宇宙異類”的反轉

塔比星的故事,始於開普勒望遠鏡的“大數據篩查”。

1.1開普勒的“視力”:尋找淩日的“微小陰影”

ethod)發現係外行星:當行星從恒星前方經過時,會遮擋約1的恒星亮度比如木星淩日會讓太陽亮度下降1)。為了捕捉這種微小變化,開普勒的d相機精度達到了十萬分之一的亮度分辨率——相當於從北京看紐約的一盞路燈,能察覺它的亮度變化。

20092013年,開普勒持續觀測了kic。最初,它看起來是一顆普通的f型主序星:溫度約6750k比太陽熱一點),質量1.43倍太陽,半徑1.58倍太陽,距離地球約1470光年通過視差法測量)。但很快,天文學家發現它的亮度曲線“不對勁”:

2011年3月,亮度突然下降15,持續了幾天;

2012年2月,亮度下降22,持續了10天;

2013年1月,亮度再次下降10,持續了兩周;

更詭異的是,這些下降沒有固定周期,也沒有“恢複後不變”的規律——完全不像行星淩日的“可重複信號”。

1.2從“數據異常”到“科學事件”:博亞吉安的論文引爆學界

2015年,塔比莎·博亞吉安當時在耶魯大學)帶領團隊,將塔比星的光變數據整理成論文,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這篇論文的標題直白得驚人:《kic的光變曲線:無法用彗星或行星解釋的異常》tstearvariaetsorpas)。

論文一出,立刻引發轟動:

開普勒團隊從未見過如此“不規則”的光變;

所有已知的恒星活動模型比如耀斑、星震)都無法解釋22的亮度下降;

更關鍵的是,這種下降“沒有熱慣性”——恒星如果自身變暗,需要時間冷卻,但塔比星的亮度恢複得很快,像是被“什麼東西”擋住了,又突然移開。

1.3後續觀測:地麵望遠鏡的“證詞”

為了驗證開普勒的數據,天文學家動用了地麵大型望遠鏡:

凱克望遠鏡keck):用高分辨率光譜儀分析塔比星的光譜,發現它的光譜是典型的f型星,沒有異常的元素吸收線比如彗星的冰或塵埃的特征);

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er):觀測塔比星的紅外輻射,發現它的紅外亮度與正常f型星一致——如果有大量塵埃遮擋,紅外亮度應該升高塵埃會吸收可見光,再以紅外輻射釋放),但塔比星沒有;panas):用10米望遠鏡進行“差分測光”,確認光變曲線的真實性——不是望遠鏡故障,而是恒星本身的亮度變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塔比星的“身份檔案”:一顆“普通”卻“異常”的f型星

要理解塔比星的異常,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屬性”——它到底是一顆怎樣的恒星?

2.1基本參數:f型主序星的“標準配置”

塔比星kic)的核心參數,來自開普勒和後續觀測的綜合:

光譜類型:f3vf型主序星,v表示主序階段);☉);

半徑:1.58±0.03倍太陽半徑r☉);

溫度:6750±100k比太陽高約1000k,顏色呈黃白色);

距離:1470±40光年通過hippars衛星的視差測量);

年齡:約3億年比太陽年輕,太陽46億年);

金屬豐度:與太陽相當[feh]≈0),說明它形成時的星際介質與太陽類似。

2.2“普通”中的“不普通”:為什麼是它?

塔比星的“普通”,在於它的光譜、質量、年齡都與太陽係外的“常見恒星”一致;但它的“不普通”,恰恰源於這種“普通”——沒有任何已知的機製,能讓一顆普通f型星產生如此不規則的光變。

對比其他“異常恒星”:

變星:比如造父變星,亮度變化有嚴格周期幾天到幾個月),且深度固定10100);

耀星:比如太陽,耀斑會導致亮度突然上升而非下降),且持續時間短幾分鐘到幾小時);

食雙星:兩顆恒星互相遮擋,亮度變化有固定周期幾小時到幾天),且深度取決於兩顆恒星的大小比。

塔比星的光變,完全不符合這些“已知模板”——它就像一個“不按劇本演戲的演員”,讓天文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恒星的亮度變化,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可能?

三、異常光變的“細節解剖”:不是淩日,不是耀斑,那是什麼?

塔比星的光變曲線,有三個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所有解釋必須麵對的“考題”:

3.1特征一:深度大——22的亮度下降

行星淩日的深度,取決於行星與恒星的麵積比:比如地球淩日,深度約0.01;木星淩日,約1。而塔比星的下降深度達22——意味著遮擋它的物體,麵積是恒星截麵的22恒星截麵≈πr2,r=1.58r☉,所以遮擋物麵積≈0.22xπx(1.58x6.96x10?)2≈1.2x101?2)。

這是什麼概念?如果遮擋物是固體,它的直徑約為1.3x10?相當於130萬公裡)——比土星環的直徑約28萬公裡)小,但比地球直徑1.27萬公裡)大100倍。

3.2特征二:無周期性——隨機的“開關”

塔比星的光變沒有固定周期:有時幾個月暗一次,有時一年暗好幾次;有時持續幾天,有時持續幾周。這種“隨機性”排除了周期性天體比如行星、雙星、彗星群)的可能——因為這些天體的運動有規律,遮擋時間也會重複。

3.3特征三:無紅外excess——沒有“發熱的塵埃”

如果有大量塵埃遮擋恒星,塵埃會吸收可見光,再以紅外輻射釋放,導致恒星的紅外亮度升高紅外excess)。但斯皮策望遠鏡的觀測顯示,塔比星的紅外亮度與正常f型星一致,沒有異常的紅外輻射。

這直接排除了“大量塵埃遮擋”的解釋——比如彗星分裂後的碎塊,或者行星碰撞產生的塵埃雲。

四、解釋之爭:從彗星群到外星文明,誰在“調暗”塔比星?

麵對塔比星的異常,科學界提出了十幾種解釋,其中最熱門的有四種:彗星群、外星巨型結構、恒星活動、星際物質遮擋。我們逐一分析:

4.1解釋一:彗星群——“一群碎冰塊的舞蹈”

這是最“傳統”的解釋,由博亞吉安團隊在2016年提出:

場景:一顆大彗星直徑約100公裡)在靠近塔比星時,被恒星的潮汐力撕裂,形成大量碎冰塊直徑從幾米到幾公裡不等);

遮擋機製:這些碎冰塊繞恒星運行,形成一個“碎片盤”,偶爾會集體遮擋恒星光線;

依據:碎片盤的無規則運動,能解釋光變的隨機性;碎冰塊的溫度低200c以下),不會產生紅外excess。

但質疑也隨之而來:

數量問題:需要至少101?個碎冰塊才能遮擋22的光——這需要一顆直徑100公裡的彗星分裂成萬億塊,概率極低;

軌道問題:碎片盤的軌道必須是“高度傾斜”的與恒星赤道成60°以上),才能解釋光變的深度,但如何形成這樣傾斜的碎片盤?

的陰影”

這是最“科幻”的解釋,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天文學家傑森·賴特jasonright)在2015年提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dysonsar)——由大量小型太陽能板組成的結構,圍繞恒星收集能量;

遮擋機製:這些太陽能板的軌道不規則,偶爾會集體遮擋恒星光線;能解釋光變的隨機性和深度——因為太陽能板的大小和軌道可以調整,遮擋麵積可以達到22。

但這個解釋很快被“紅外excess”否定了:會收集恒星的能量,然後以廢熱形式輻射出去,導致紅外亮度升高;

斯皮策望遠鏡沒有檢測到塔比星的紅外excess,說明沒有這樣的結構。

賴特後來也承認:“這個解釋很有趣,但沒有證據支持。”

4.3解釋三:恒星活動——“恒星自己在‘眨眼’”

有人認為,塔比星的光變是恒星自身的活動導致的,比如:

星震:恒星內部的震動,導致表麵亮度變化;但星震的變化通常很小<0.1),無法解釋22的下降;

磁活動:恒星磁場的變化,導致光球層的亮度不均勻;但磁活動的周期通常是幾天到幾個月,而塔比星的光變是隨機的;

對流區擾動:恒星對流區的物質運動,導致局部亮度變化;但對流區的擾動通常是小尺度的,無法產生大麵積的亮度下降。

4.4解釋四:星際物質遮擋——“路上有朵‘雲’”

還有人認為,塔比星的光變是星際物質比如星際雲、塵埃團)遮擋導致的:

場景:一顆巨大的星際塵埃團,剛好從塔比星和地球之間穿過;

依據:星際塵埃團的大小可以達到光年級,能遮擋恒星光線;

質疑:星際塵埃團的遮擋是均勻的,會導致恒星亮度緩慢下降,而不是塔比星的“突然下降+快速恢複”;此外,星際塵埃團會導致紅外excess,但塔比星沒有。

五、科學意義:塔比星為何如此重要?

塔比星的異常,不僅僅是一顆恒星的“調皮”——它推動了人類對多個領域的認知:

5.1係外行星探測:“淩日法”的邊界

塔比星讓天文學家意識到,淩日法不是“萬能的”——它能找到有規律的行星淩日,但無法解釋無規則的光變。這促使科學家開發新的係外行星探測方法,比如徑向速度法測量恒星的擺動)、直接成像法拍攝係外行星的照片)。

5.2恒星物理:“未知的活動機製”

塔比星的光變,暴露了人類對恒星活動的認知不足——我們不知道,一顆普通f型星能產生如此大規模、無規則的光變。這推動了對恒星對流、磁場、星震等領域的研究。

5.3外星文明搜索:“戴森球”的“反證”

雖然塔比星不是戴森球,但它讓科學家更認真地思考:如何區分自然現象和外星文明?比如,如果有外星結構,它會產生什麼可觀測的信號?比如紅外excess、異常的光譜線)

5.4公眾科學:“宇宙之謎”的吸引力

塔比星的故事,讓更多公眾關注天文學——它的“未解之謎”,激發了人們對宇宙的好奇。比如,2016年,塔比星成為“突破聆聽”breaktisten)項目的觀測目標,尋找外星文明的信號。

結尾:未解的謎題,永恒的探索

在第一篇的最後,我們回到塔比星的本質:它是一顆普通的f型星,卻有著最異常的光變曲線。它的“調光遊戲”,讓天文學家陷入了“解釋的困境”——沒有一種已知的機製,能完美解釋它的亮度變化。

但這正是科學的魅力:未知的謎題,推動我們不斷探索。有人繼續研究彗星群的模型,有人尋找外星結構的證據,有人試圖用新的望遠鏡比如jst)觀測塔比星的紅外輻射。


最新小说: 奪回家產,資本家大小姐下鄉邊疆 死亡遊戲:失敗者的逆襲 大魏風雲之千秋帝業 七零下鄉知青挖我前任牆角 快穿:反派都得給我跪著叫爸爸 在彈道儘頭吻你 惟見南星 讀動物心聲的小師妹,竟是沈家真千金 逆蝶緬北囚籠 穿書星際,炮灰竟是SSS級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