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大麥哲倫雲_可觀測Universe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可觀測Universe > 第42章 大麥哲倫雲

第42章 大麥哲倫雲(1 / 2)

大麥哲倫雲

·描述:銀河係最大的衛星星係

·身份:不規則棒旋星係,距離地球約16萬光年

·關鍵事實:是銀河係最大的衛星星係,擁有活躍的恒星形成區,包含著名的蜘蛛星雲劍魚座30)——已知最明亮的恒星形成區之一。

大麥哲倫雲:銀河係的“近鄰星係實驗室”第一篇)

在南半球晴朗的夜空中,肉眼可見兩片朦朧的光斑,如同被銀河遺落的碎片,懸掛在山案座與劍魚座交界處的天幕上。這便是大麥哲倫雲argeageaniccoud,簡稱c)與小麥哲倫雲saageaniccoud,sc)。對北半球的觀測者而言,它們永遠隱沒在地平線之下;但對南半球的原住民來說,這兩片“雲”早已融入文化記憶——毛利人稱其為“馬塔凱埃”atariki),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故事裡,它們是祖先靈魂的居所。直到16世紀,當麥哲倫的船隊完成首次環球航行,歐洲天文學家才通過航海日誌的記錄,正式將這對“宇宙雙生”納入科學研究的視野。如今,大麥哲倫雲以“銀河係最大衛星星係”的身份,成為天文學家探索星係演化、恒星誕生與星係相互作用的“天然實驗室”。

一、從“航海迷霧”到“河外星係”:人類對大麥哲倫雲的認知史

大麥哲倫雲的觀測史,本質上是人類對“宇宙尺度”認知的縮影。早在公元前1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在其《天文學大成》中記錄過南天的一片“模糊光斑”,但受限於觀測技術,當時的人們將其歸為銀河的一部分。真正讓大麥哲倫雲進入科學視野的,是1519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船隊中的船員在穿越南半球時,多次觀測到這兩片持續存在的“雲”,並將其描述為“比彗星更持久的天體”。這些記錄隨《麥哲倫航海日記》傳回歐洲後,引發了天文學家的興趣:它們究竟是銀河內的星雲,還是獨立於銀河係的天體?

1755年,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提出“島宇宙假說”,認為銀河係外的星係如同“宇宙中的島嶼”。但受限於當時的望遠鏡分辨率,這一假說長期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麵。直到19世紀,光譜學的突破為解答這一問題提供了關鍵工具。1864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哈金斯通過分析大麥哲倫雲的光譜,發現其光譜特征與銀河內的星雲如獵戶座大星雲)不同——前者主要由恒星光譜疊加而成,而後者則顯示氣體發光的特征。這一發現暗示,大麥哲倫雲可能是由大量恒星組成的獨立係統。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初。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亨麗埃塔·勒維特在小麥哲倫雲中發現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這一發現為測量星係距離提供了“量天尺”。1924年,埃德溫·哈勃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100英寸望遠鏡,在大麥哲倫雲中識彆出多顆造父變星,並通過周光關係計算出其距離約為16萬光年現代修正值約16.3萬光年)。這一結果遠超銀河係的直徑約10萬光年),首次從觀測上證實:大麥哲倫雲並非銀河的一部分,而是圍繞銀河係運行的獨立星係。

此後,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大麥哲倫雲的“身份”逐漸清晰。20世紀中葉,射電望遠鏡的投入使用揭示了其內部存在大量中性氫hi)氣體,這些氣體構成了恒星形成的原料庫;20世紀70年代,空間望遠鏡如“哥白尼衛星”)通過紫外波段觀測,發現其恒星種群以年輕大質量恒星為主,表明恒星形成活動異常活躍;進入21世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高分辨率圖像如“哈勃遺產場”中對蜘蛛星雲的深度曝光)與歐南台的vista紅外巡天,進一步解析了其結構細節——這是一個直徑約1.4萬光年的不規則棒旋星係,擁有複雜的旋臂殘跡與潮汐尾,正以每秒約270公裡的速度繞銀河係公轉。

二、不規則棒旋的“非典型”星係:大麥哲倫雲的結構與成分

在天文學分類中,大麥哲倫雲被歸為“不規則棒旋星係”sb型)。這一分類看似矛盾——“不規則”意味著缺乏對稱結構,“棒旋”則指向中心存在棒狀結構與旋臂。事實上,這種“矛盾”恰恰反映了其與銀河係等大星係的不同演化路徑。

1)形態:從“規則”到“不規則”的轉變

早期的觀測曾認為大麥哲倫雲具有清晰的旋臂結構,但隨著更高分辨率數據的獲取,天文學家發現其旋臂並不完整,且整體形態因潮汐相互作用而扭曲。銀河係的引力擾動在大麥哲倫雲的邊緣拉出長達數萬光年的潮汐尾,其中包含被剝離的氣體、塵埃與恒星,這些物質如同被“拽斷的發絲”,在宇宙空間中延伸。與此同時,大麥哲倫雲自身的引力也在試圖維持結構穩定,形成了一個弱中心的棒狀結構——這是棒旋星係的典型特征,但在大麥哲倫雲中,棒的長度僅為銀河係棒長的110,且旋臂僅部分發育,因此整體呈現“不規則”外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2)質量與成分:低金屬豐度的“原始”星係

大麥哲倫雲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000億倍含暗物質),僅為銀河係質量的1100,但其恒星數量卻高達約200億顆銀河係約有2000億至4000億顆恒星)。這一差異源於其恒星形成效率與曆史:大麥哲倫雲的恒星形成率約為每年0.2倍太陽質量,雖低於銀河係約1.4倍太陽質量年),但因總質量較小,其恒星形成活動更為集中。

另一個關鍵特征是其低金屬豐度。金屬豐度以氧元素豐度表示)是大麥哲倫雲的“化學標簽”——其星際介質中的氧豐度僅為太陽的13即[oh]≈0.5dex)。這意味著大麥哲倫雲中的恒星形成於更“原始”的環境,重元素如碳、氧、鐵)主要來自前幾代大質量恒星的超新星爆發,而非多次恒星演化的累積。低金屬豐度深刻影響了其恒星與星雲的性質:例如,大質量恒星的演化更快,因為重元素較少會降低恒星內部的輻射壓,加速核心坍縮;同時,星際塵埃的含量也較低,使得紫外線與可見光更容易穿透星雲,為觀測恒星形成區提供了更清晰的窗口。

3)動力學:“被捕獲”的衛星星係

大麥哲倫雲繞銀河係的軌道是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近日點距離約5萬光年,遠日點約20萬光年,公轉周期約25億年。目前的軌道位置使其正處於與銀河係的“潮汐相互作用”高峰期——銀河係的引力不僅剝離了大麥哲倫雲的物質,還在其內部激發了強烈的恒星形成活動。

這種相互作用的證據遍布大麥哲倫雲的各個角落:其一,其外圍存在一條由中性氫組成的“麥哲倫流”ageanicstrea),這是被銀河係潮汐力剝離的氣體雲,綿延超過100萬光年,最終可能落入銀河係的銀盤;其二,大麥哲倫雲的自轉曲線恒星繞星係中心的速度隨半徑的變化)顯示,其外圍區域存在大量暗物質——儘管質量僅為銀河係的1,但其暗物質暈的質量與可見物質的比值與銀河係相當,暗示暗物質在衛星星係的動力學中同樣扮演關鍵角色;其三,最近的數值模擬表明,若沒有銀河係的引力擾動,大麥哲倫雲可能仍保持更規則的旋臂結構,而當前的“不規則”形態正是兩者引力博弈的結果。

三、宇宙中的“恒星工廠”:大麥哲倫雲的恒星形成狂潮

如果說銀河係的恒星形成是一場“細水長流”的馬拉鬆,那麼大麥哲倫雲的恒星形成更像是一場“集中爆發”的煙火秀。其恒星形成率雖低於銀河係,但恒星形成區更為集中,且包含已知最明亮的恒星形成區之一——蜘蛛星雲ngc2070)。

1)蜘蛛星雲:恒星的“超級孵化場”

蜘蛛星雲位於大麥哲倫雲的南部,距離地球約16.3萬光年,直徑約1000光年,是本星係群中最大的電離星雲由大質量恒星的紫外線電離周圍氣體形成)。在可見光波段,它呈現為淡紅色的雲狀結構,但在紅外與射電波段,其細節令人震撼:中心區域密集分布著數百顆o型與b型大質量恒星,其中最著名的是r136星團——這個直徑僅0.5光年的年輕星團,包含了至少10顆質量超過10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其中一顆被稱為“r136a1”的恒星,質量約為太陽的265倍,是目前已知最重的恒星之一。

這些大質量恒星如同“宇宙熔爐”,不僅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單顆o型星的亮度可達太陽的100萬倍),還通過強烈的星風與超新星爆發,將重元素注入星際介質。蜘蛛星雲的電離氣體溫度高達1萬攝氏度,其形狀類似蜘蛛的腿)正是由這些星風的衝擊與輻射壓共同塑造的。更重要的是,蜘蛛星雲的恒星形成效率極高——其質量約為太陽的1000萬倍,恒星形成率約為每年0.5倍太陽質量是大麥哲倫雲平均水平的2.5倍),這意味著每200萬年,整個蜘蛛星雲就能形成一顆太陽質量的恒星。

2)n11區:多代恒星的“接力賽”c4”)同樣值得關注。這是一個由多個電離區組成的複合恒星形成區,覆蓋麵積約為蜘蛛星雲的13。n11區的恒星形成曆史更為複雜:早期的超新星爆發產生的激波壓縮了周圍氣體,觸發了新一代恒星的形成;而這些新生恒星的反饋如星風、輻射壓)又進一步塑造了氣體結構,形成“氣泡”與“纖維”狀的星雲特征。

通過分析n11區的恒星年齡分布,天文學家發現其恒星形成活動持續了約1億年,跨越了多個世代。最早的恒星約1億年前形成)已演化至紅超巨星階段,它們的死亡超新星爆發)為後續恒星提供了重元素;而最新的恒星約百萬年前形成)仍處於主序星階段,其強烈的紫外線繼續電離周圍氣體。這種“恒星形成反饋再形成”的循環,是大麥哲倫雲恒星形成活動持續的關鍵機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低金屬豐度下的恒星演化:與銀河係的對比

大麥哲倫雲的低金屬豐度環境,使其成為研究恒星演化的“天然對照組”。例如,在銀河係中,質量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最終會演化成核心坍縮超新星;但在大麥哲倫雲中,由於重元素較少,恒星內部的輻射壓更低,部分大質量恒星可能在未達到超新星階段時就因對流不穩定而直接坍縮成黑洞。

此外,低金屬豐度還影響了行星係統的形成。銀河係中的類地行星富含鐵、矽等重元素,而在大麥哲倫雲中,由於重元素匱乏,行星形成所需的固體物質如塵埃顆粒)可能更少,這或許解釋了為何目前尚未在該星係中發現係外行星。不過,這一結論仍有待更深入的觀測驗證——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st)已計劃對準大麥哲倫雲,試圖尋找可能的行星信號。

四、銀河係的“引力玩伴”:大麥哲倫雲的未來命運

作為銀河係最大的衛星星係,大麥哲倫雲的命運與銀河係緊密相連。當前的觀測與模擬表明,這場“引力舞蹈”將在未來數十億年內迎來高潮。

1)潮汐相互作用的加劇

隨著大麥哲倫雲不斷靠近銀河係目前正以每秒約270公裡的速度接近),銀河係的潮汐力將持續剝離其外圍物質。根據計算機模擬,未來10億年內,大麥哲倫雲將失去約50的恒星與氣體,這些物質將被銀河係吸收,成為銀盤的一部分。這一過程不僅會增加銀河係的質量,還可能觸發銀盤新一輪的恒星形成——被剝離的氣體落入銀盤時,會壓縮原有氣體,形成新的恒星誕生區。

2)合並的必然性

大約20億年後,大麥哲倫雲將最終墜入銀河係,與之一合並。這場合並不會像兩個大星係碰撞那樣劇烈銀河係與仙女座星係的合並預計發生在40億年後),但會顯著改變銀河係的結構:大麥哲倫雲的恒星將散布在銀河係的銀暈中,其剩餘的氣體與塵埃將融入銀盤,可能形成一個更厚的銀盤或新的旋臂。

值得注意的是,大麥哲倫雲的合並可能對地球產生影響——儘管概率極低,但合並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如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若方向恰好朝向太陽係,可能會破壞地球的臭氧層。不過,考慮到銀河係的龐大尺度,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在百億年尺度上才會顯著提升。

3)科學價值:理解星係演化的“鑰匙”

大麥哲倫雲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近鄰性”與“活躍性”的結合。作為距離銀河係最近的衛星星係僅次於仙女座星係,但仙女座是獨立星係而非衛星),它的細節清晰可見,為研究衛星星係與主星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絕佳樣本。通過分析其潮汐尾、恒星種群與氣體動力學,天文學家可以驗證星係演化的理論模型,例如“層級結構形成理論”認為大星係通過吞噬小星係逐漸成長)。

此外,大麥哲倫雲的低金屬豐度環境,使其成為研究早期宇宙星係的“活化石”。早期宇宙的星係同樣金屬豐度較低,恒星形成活動更為劇烈,而大麥哲倫雲的現狀,可能正是這些原始星係的“現代版本”。通過研究它,我們得以一窺宇宙誕生後數十億年間的星係演化圖景。

說明:本文為“大麥哲倫雲”主題科普文章的第一篇,聚焦曆史認知、結構特征、恒星形成與未來命運四大維度。後續篇章將深入探討其與小麥哲倫雲的關聯、特殊天體如超新星遺跡、球狀星團)的觀測,以及它在多信使天文學中的研究價值。所有數據與結論均參考自《天體物理學雜誌》《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及nasa、歐南台公開資料,確保科學性與準確性。

大麥哲倫雲:銀河係的“近鄰星係實驗室”第二篇)

當我們在南半球阿塔卡馬沙漠的寒夜中抬起頭,南十字座的光芒下總懸浮著兩片朦朧的“雲絮”——大麥哲倫雲c)與小麥哲倫雲sc)像一對被銀河遺忘的雙胞胎,以7.5萬光年的距離遙遙相望。它們的亮度足以讓肉眼捕捉,卻藏著足以改寫天文學教科書的秘密:大麥哲倫雲不僅是銀河係的“恒星工廠”,更是與小麥哲倫雲共舞的“引力夥伴”,是見證超新星爆發、球狀星團演化的“時間膠囊”,更是多信使天文學的前沿陣地。如果說第一篇我們揭開了大麥哲倫雲的“身份麵紗”,這一篇我們將深入它的“社交圈”與“內部宇宙”,看它如何在引力糾纏中孕育煙火,又如何將恒星的生死寫成宇宙的信箋。

一、雙星共舞:大麥哲倫雲與小麥哲倫雲的引力羈絆

在星係天文學中,“衛星星係對”並不罕見——銀河係就有數十個小型衛星星係圍繞運轉。但大麥哲倫雲與小麥哲倫雲的組合卻格外特殊:它們不僅共享類似的化學組成低金屬豐度),更以緊密的引力互動塑造了彼此的形態,甚至可能擁有共同的“童年記憶”。這對“南天天鵝絨上的雙星”,正用10億年的共舞,向我們講述衛星星係如何在大星係的引力網中“互相成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c的“小姐妹”c)的距離比大麥哲倫雲稍遠——約20萬光年最新gaia衛星測量值),質量約為大麥哲倫雲的15約200億倍太陽質量),形態更接近“不規則矮星係”ib型)。從望遠鏡中看,它像一片更暗淡、更鬆散的雲,但在紅外波段,我們能分辨出它內部的恒星形成區:比如“sc翼”scing),一個由年輕恒星與電離氣體組成的明亮區域,其恒星形成率約為每年0.02倍太陽質量,雖遠低於大麥哲倫雲,卻因與大麥哲倫雲的相互作用而被激活。c的關鍵特征是“金屬豐度梯度”:中心區域的氧豐度約為太陽的14[oh]≈0.6dex),而外圍則降至110[oh]≈1.0dex)。這種梯度並非自然演化的結果,而是大麥哲倫雲的潮汐力反複剝離sc外圍氣體的證據——每一次引力拉扯,都會帶走sc最輕、最富含金屬的氣體,留下更“原始”的核心。

2)潮汐互動:麥哲倫流的“誕生記”c與sc的周圍空間,我們會看到一道綿延100萬光年的“氣體橋”——這就是著名的“麥哲倫流”ageanicstrea)。它由中性氫hi)組成,溫度僅為104開爾文,像一條被銀河係引力“拽斷”的星係臍帶,連接著兩個小星係與銀河係。

麥哲倫流的形成是兩者引力博弈的直接產物:大麥哲倫雲與小麥哲倫雲原本各自繞銀河係公轉,但約20億年前,它們的軌道發生交叉,彼此的潮汐力開始相互剝離氣體。更關鍵的是,銀河係的引力“拖拽”著這兩個星係的尾部氣體,將其拉伸成流狀結構。根據計算機模擬,麥哲倫流中約70的氣體來自大麥哲倫雲,30來自小麥哲倫雲——這些氣體最終會落入銀河係的銀盤,成為未來恒星形成的原料。

除了麥哲倫流,兩個星係的“潮汐尾”更具辨識度:大麥哲倫雲的“前導尾”eadingar)指向其繞銀河係的公轉方向,而小麥哲倫雲的“後隨尾”traiingar)則拖在相反方向。2021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深度觀測發現,小麥哲倫雲的“翅膀”結構scing)正是被大麥哲倫雲的引力拉扯出來的——原本屬於sc的氣體與恒星,被剝離後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子結構”,至今仍在向c方向墜落。

3)共同演化:從“獨立星係”到“引力夥伴”c與sc是原本屬於同一個星係,因潮汐力分裂而來?還是各自形成後被銀河係捕獲的“外來者”?

最新的數值模擬給出了線索:約100億年前,兩個星係可能在宇宙早期的高密度環境中合並過一次,但由於質量太小,合並後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大星係,而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矮星係。隨後,它們被銀河係的引力捕獲,逐漸靠近並形成當前的“雙星係統”。這一結論的證據來自兩者的“恒星年齡分布”:c與sc的最古老恒星年齡均約為130億年,與宇宙年齡相當,說明它們可能共享同一批“初始恒星”;而年輕恒星的金屬豐度高度一致,則證明它們在過去10億年中交換了大量氣體與恒星。c與sc一起,每年向銀河係輸送約107倍太陽質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富含氫與氦,是銀河係銀盤恒星形成的“新鮮原料”。更重要的是,它們的引力擾動會激發銀河係外圍的氣體雲坍縮,形成新的恒星——比如銀河係中的“獵戶座分子雲”,其形成可能與c的潮汐力有關。

二、宇宙煙火:大麥哲倫雲中的超新星與遺跡

恒星的死亡,是宇宙中最壯麗的“煙火”。大麥哲倫雲作為一個“恒星形成活躍區”,每天都有大質量恒星走向終結——它們的爆炸不僅照亮了星係的夜空,更將重元素撒向宇宙,成為下一代恒星與行星的“建築材料”。在這片“死亡與重生”的舞台上,超新星1987asn1987a)無疑是最耀眼的主角。

1)sn1987a:現代天文學的“分水嶺”

1987年2月23日,智利塞羅托洛洛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伊恩·謝爾頓ianston)在例行觀測時,發現大麥哲倫雲南部突然出現了一顆“新的恒星”——它的亮度在幾小時內從不可見飆升至肉眼可見,最終達到了太陽的1億倍。這不是普通的恒星,而是一顆ii型核心坍縮超新星,距離地球僅16.3萬光年——這是人類曆史上觀測到的最近、最詳細的核心坍縮超新星爆發。

sn1987a的爆發引發了全球天文學家的“狂歡”:從光學到伽馬射線,從射電到中微子,所有波段的望遠鏡都對準了這片天空。最令人震驚的是中微子探測——日本的kaiokandeii探測器與美國的ib探測器,均在爆發前3小時檢測到了25個中微子,持續時間僅幾秒。這些中微子的能量高達10ev,且到達時間比光子早——這完全符合核心坍縮超新星的理論模型:大質量恒星死亡時,核心先坍縮成黑洞或中子星,釋放出大量中微子約占總能量的99),隨後外層物質爆炸,釋放出電磁輻射僅占1)。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sn1987a的觀測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超新星的理解:

中微子的作用:中微子不僅攜帶了超新星的大部分能量,還通過與外層物質的相互作用,推動爆炸物質的膨脹——這解釋了為何超新星的亮度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重元素合成:超新星爆發時,核心的鎳5656ni)衰變產生鈷5656),再衰變產生鐵5656fe)。通過光譜分析,天文學家發現sn1987a的遺跡中含有大量鐵56,證明超新星是銀河係中鐵元素的主要來源。

遺跡演化: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後續觀測顯示,sn1987a的遺跡正在以約1萬公裡秒的速度膨脹,形成了一個直徑約1光年的“殼層”。2022年,jst的紅外觀測發現,遺跡中已經出現了鎂、矽等重元素——這些元素是形成岩石行星如地球)的關鍵原料。c的“死亡博物館”

除了sn1987a,大麥哲倫雲中還保存著多個不同年齡的超新星遺跡,如同一個“宇宙死亡博物館”,記錄著恒星死亡的不同階段。c中最古老的超新星遺跡之一,年齡約3000萬年。它是一個巨大的電離區,直徑約100光年,x射線觀測顯示其內部有高溫氣體約1000萬攝氏度),來自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加熱。n132d的重元素豐度氧、氖)比周圍星際介質高10倍,說明它來自一顆大質量恒星的核心坍縮。

n49:一個年輕的遺跡,年齡約5000年。它的形態呈“啞鈴狀”,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超新星爆發的殼層,另一部分是內部的脈衝星風雲。1979年,天文學家在n49中發現了脈衝星psrb052566,其旋轉周期為13毫秒,旋轉動能轉化為強烈的同步輻射伽馬射線與x射線)。190:一個“混合遺跡”,既有超新星爆發的殼層,又有脈衝星風雲。它的年齡約1萬年,x射線觀測顯示其內部有高速運動的粒子約0.1倍光速),這些粒子來自脈衝星的磁層加速。c的“反饋循環”c星係演化的“驅動力”。大質量恒星的爆炸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約1044焦耳),這些能量會:

壓縮周圍氣體:衝擊波會將附近的氣體雲壓縮,觸發新的恒星形成——比如蜘蛛星雲的形成,就可能受到了附近超新星爆發的觸發。

加熱星際介質:超新星的熱輻射會將星際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阻止其快速冷卻坍縮——這解釋了為何c的恒星形成率雖高,但未形成像銀河係那樣的巨大旋臂。

富集星際介質:超新星拋射的重元素如鐵、鎂)會融入星際介質,提高其金屬豐度——c的低金屬豐度,正是因為它還處於“恒星形成早期”,尚未經曆足夠多的超新星爆發。

三、恒星化石:大麥哲倫雲球狀星團裡的早期宇宙密碼

球狀星團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它們由10萬到100萬顆恒星組成,形成於星係演化的早期,幾乎保留了星係最初的化學組成。大麥哲倫雲雖然比銀河係小,卻擁有約60個球狀星團,其中一些的年齡與銀河係中最古老的球狀星團相當,另一些則出人意料地“年輕”——這些“恒星化石”,為我們打開了研究星係早期演化的“時間窗口”。c球狀星團的“反常”:年輕的“古老天體”

傳統觀點認為,球狀星團都是“老年恒星的集合”,年齡在120億年以上。但c的球狀星團打破了這一認知:比如reticuu星團c中最年輕的球狀星團),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深場觀測,天文學家測量其年齡約為10億年——這與銀河係中130億年的球狀星團相比,簡直是“青少年”。星團的金屬豐度僅為太陽的130[fec的“第二次恒星形成潮”——約10億年前,c的潮汐相互作用激發了大量氣體坍縮,形成了包括reticuu在內的年輕球狀星團。這些“年輕球狀星團”的存在,挑戰了我們對球狀星團“隻能形成於星係早期”的認知,證明衛星星係的恒星形成可以是“連續的”,而非“爆發式的”。

2)球狀星團中的“藍離散星”:恒星的“返老還童”c的球狀星團中,最神秘的天體是藍離散星buestraggers)——它們看起來比星團中的其他恒星更藍、更亮,仿佛“返老還童”。長期以來,天文學家無法解釋它們的存在:按照恒星演化理論,球狀星團中的恒星應該同時形成,同時演化,為何會有“年輕”的恒星?


最新小说: 穹界強製入職:我在廢土撿隊友 共餐者 洪武:醫聖朱橚 為了賣皮膚,我成了文娛之王 你一神棍,怎麼就渡劫了 富養女兒30年,她叫我生物學爹 淨身分家,我靠著靈泉空間當首富 知青入贅寡婦家 外星文明與人類未來 終焉序列:終焉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