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b(係外行星)
·描述:首顆被直接成像的係外行星1207運行的行星質量伴星,距離地球約170光年
·關鍵事實:它的發現於2004年首次為我們提供了係外行星的直接視覺證據。1207b:人類首張係外行星的“真容”上篇)
深夜的天文台穹頂下,望遠鏡的鏡片正對著南天長蛇座的深處。這裡的星光照耀了170年才抵達地球,卻在2004年的某個冬夜,被一台裝有自適應光學係統的儀器捕捉到——畫麵中,一顆暗弱的紅外亮點正圍繞著一顆更暗的褐矮星旋轉。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觀測,而是人類第一次直接“看見”了係外行星的容貌。它就是21207b,一顆顛覆人類對行星認知的天體,也是我們打開“係外行星可視化時代”的鑰匙。
一、從“看不見”到“看得見”:係外行星探測的百年困境
在2004年之前,人類對係外行星的認知,全來自間接證據。
1995年,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宣布發現首顆圍繞類太陽恒星的係外行星——飛馬座51b。它的質量是木星的0.5倍,軌道周期僅4.2天,像一顆“熱木星”貼在恒星身邊。但科學家從未見過它的模樣——飛馬座51b離恒星太近,恒星的光芒會淹沒一切行星的信號,隻能通過“恒星擺動的徑向速度”反推它的存在。
此後十年,淩日法成為主流:當行星從恒星前方掠過,會遮擋約1的星光,望遠鏡能捕捉到這細微的亮度下降。2000年,人類發現首顆淩日係外行星hdb,它的直徑是木星的1.3倍,大氣中含鈉。但淩日法的局限同樣明顯:隻有行星軌道與地球視線平行時才能被發現,且無法獲取行星的“特寫”。
更關鍵的是,直接成像——這個最直觀的探測方式,長期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恒星的亮度比周圍的行星高幾個數量級:比如太陽的亮度是木星的1000倍,是地球的100億倍。打個比方,要在100米外看清一支蠟燭旁的螢火蟲,蠟燭的光會完全掩蓋螢火蟲的微光。對於遙遠的係外行星而言,宿主恒星的眩光就是那支“蠟燭”,行星則是“螢火蟲”。
1.直接成像的技術瓶頸:如何“屏蔽”恒星的眩光?
要讓行星從恒星的陰影中“走出來”,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看得清”:大氣湍流會讓恒星的光線散射,形成模糊的光斑天文學家稱為“seeing”)。1990年代,自適應光學係統adaptiveoptics,ao)的出現突破了這一障礙——它用高速變形鏡實時糾正大氣擾動,將圖像分辨率提升10100倍。比如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遠鏡vt),其nanaosnica)儀器搭載的自適應光學係統,能把恒星的像從“模糊的光團”壓縮成“銳利的點”。
二是“遮得住”:即使糾正了大氣擾動,恒星的亮度仍會讓行星的信號淹沒在噪聲中。這時需要日冕儀ronagraph)——一種專門設計的遮光裝置,用相位掩模或遮光板擋住恒星的核心光線,隻讓周圍的“衍射光”通過。日冕儀的名字來自太陽日冕的觀測:太陽的亮度太高,必須用遮光板擋住光球層的強光,才能看到外層的日冕。
但把日冕儀用在係外行星探測上,難度遠超太陽觀測:係外行星的距離更遠、更暗,宿主恒星的光線更難控製。比如,要讓行星的亮度對比達到10001相當於在太陽旁邊看到木星),日冕儀必須將恒星的光線抑製到原來的11000以下。
2.褐矮星:係外行星探測的“特殊靶標”
就在科學家攻克直接成像技術時,一類特殊的宿主天體進入了視野——褐矮星brondarf)。
褐矮星是“失敗的恒星”:它的質量介於行星和恒星之間約1380倍木星質量),核心的溫度和壓力不足以引發氫核聚變恒星的標誌性反應),隻能通過氘核聚變釋放少量能量持續約1000萬年)。因此,褐矮星的亮度極低——一顆25倍木星質量的褐矮星,距離170光年,亮度僅為太陽的1,比很多行星還暗。
但正是這種“暗”,讓它成為直接成像的理想宿主:宿主越暗,行星的相對亮度越高。比如,若褐矮星的亮度是太陽的1,那麼圍繞它的行星亮度是褐矮星的11000)的總亮度對比,會比圍繞太陽的行星亮度對比1)高1000倍。1207係統:一個“非典型”的恒星行星組合12071207a——一顆位於長蛇座的褐矮星,編號中的“2”代表它來自“2微米全天巡天”2ass),“1207”是它在巡天中的坐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207a:一顆“冷到發紅”的褐矮星1207a的發現早於21207ass巡天的紅外數據,發現了一顆在可見光波段幾乎不可見的暗弱天體。後續觀測確認,它的質量約為25倍木星質量剛好超過褐矮星的質量下限13倍木星),表麵溫度僅2000k比太陽低5000k,呈深紅色),光譜類型為8.5最冷的恒星光譜類型是9)。1207a沒有“恒星的身份”:它的核心沒有氫核聚變,能量來自形成時的引力收縮類似行星的形成過程)。這種“低溫+低光”的特性,讓它成為直接成像係外行星的完美目標。1207b的“發現時刻”:2004年的那個冬天
2004年,由法國天文學家蓋爾·肖萬gaect的na儀器對準21207a——他們的目標是:尋找圍繞這顆褐矮星的行星。
團隊的策略很簡單:1207a的像變得銳利;1207a的核心光線,隻保留周圍的衍射光;
最後,拍攝一係列紅外圖像波長1.22.2微米,對應行星的熱輻射),對比不同時間的圖像,尋找移動的天體。
經過數周的觀測,團隊終於在圖像中發現了一個“亮點”:它的位置相對於21207a有微小的偏移,符合行星繞恒星公轉的軌道特征。進一步的分析顯示:1207a的11000;
軌道半徑約為80天文單位au,1au=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公裡),相當於太陽係中海王星軌道的2倍;
質量約為510倍木星質量通過軌道運動的質量下限計算);
表麵溫度約1250k比木星高10倍,因為形成時的引力收縮仍在釋放能量)。
2004年11月,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這一發現,標題是《directiagingofasupaniontoabrondarf》褐矮星周圍次恒星伴星的直接成像)。這篇論文的結論震撼了整個天文學界:人類第一次直接看到了係外行星。12071207b的發現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它到底是“行星”,還是“褐矮星”?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定義,行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圍繞恒星或褐矮星)公轉;
2.質量足夠大,能通過引力坍縮成近似球形;
3.清空了軌道附近的區域即沒有其他天體與它競爭質量)。
而褐矮星的定義是:質量在1380倍木星之間,能進行氘核聚變,但無法進行氫核聚變。
1.質量的邊界:510倍木星質量,剛好在行星一側1207b的質量是510倍木星,遠低於褐矮星的下限13倍木星)。更重要的是,它的形成方式——團隊通過模擬發現,它不可能通過“直接坍縮”褐矮星的典型形成方式,即分子雲核心直接收縮成天體)形成,而是來自原行星盤的吸積:21207a周圍的原行星盤裡,氣體和塵埃逐漸聚集,形成了這顆行星。
直接坍縮形成的褐矮星,通常質量更大>13倍木星),且軌道更靠近宿主因為分子雲核心的收縮會讓天體快速向中心墜落)。而21207b的軌道半徑達80au,且質量在行星範圍內,因此屬於“行星”。
1207b的表麵溫度約1250k,遠高於木星145c,即130k)。這不是因為它離宿主更近它的軌道半徑是木星的50倍以上),而是因為形成時的引力收縮——當天體從原行星盤聚集而成時,引力會將勢能轉化為熱能,使天體升溫。木星的核心溫度仍有k,就是因為形成時的收縮。1207b會逐漸冷卻:100萬年後,它的溫度會降到1000k以下,大氣中的甲烷會增多;10億年後,它會變成一顆“冷行星”,表麵溫度接近液氮的溫度77k)。
3.大氣層的證據:它有“行星的皮膚”os儀器對21207b進行了紅外光譜觀測,發現了甲烷ch?)的吸收線——這是行星大氣的典型特征。褐矮星的大氣中也有甲烷,但21207b的甲烷吸收線更“寬”,說明它的大氣層更厚、更活躍,類似於木星的大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iri儀器進一步觀測了21207b的大氣,發現了水蒸汽h?o)和二氧化碳?)的信號。這些分子的豐度與太陽係的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相似,證明它確實是一顆“擁有大氣層的行星”。12071207b的發現,不僅僅是“找到了一顆行星”,更在於它驗證了直接成像技術的可行性,並為後續研究打開了大門。
1.證明直接成像可以“看見”係外行星1207b的成功,讓科學家相信:隻要宿主天體足夠暗比如褐矮星、年輕恒星),且行星軌道足夠遠,就能用自適應光學+日冕儀直接成像。
此後,直接成像技術快速發展:2008年,哈勃望遠鏡直接成像了foat直接成像了βpictorisb;2020年,jst直接成像了hipb。這些行星都有一個共同點:宿主是年輕恒星或褐矮星,軌道半徑大>30au),溫度高>1000k)。
1207b的形成方式原行星盤吸積),與太陽係的木星、土星類似。通過研究它的軌道、大氣、溫度,科學家可以驗證行星形成的“核心吸積模型”rearetionode)——即行星從原行星盤的小顆粒開始,逐漸聚集長大,最終形成巨行星。1207b的軌道半徑達80au,說明原行星盤的延伸範圍很大,允許行星在遠處形成。而它的質量510倍木星),則反映了原行星盤中氣體和塵埃的豐度——盤裡的物質越多,行星就能長得越大。
3.為尋找“類地行星”鋪路
直接成像的終極目標是找到類地行星——像地球一樣圍繞類太陽恒星運行,有液態水和大氣層的行星。但類地行星離恒星太近軌道半徑<1au),恒星的眩光會完全掩蓋它們的信號。1207b的成功,讓科學家看到了“間接鋪路”的可能:先攻克“遠軌道、大質量行星”的直接成像,再逐步優化技術,降低對宿主亮度的要求,最終實現“類地行星的直接成像”。
比如,未來的南希·格蕾絲·羅曼空間望遠鏡nancygraceroanspaceteespe),將搭載更先進的日冕儀,能直接成像圍繞類太陽恒星的類地行星;而uvoir大型紫外光學紅外勘測望遠鏡)概念,將用更大的鏡麵和更強大的自適應光學,讓類地行星的“真容”清晰可見。12071207b的認知,常陷入兩個誤區:
1.它不是“圍繞恒星的行星”,而是“圍繞褐矮星的行星”1207a是褐矮星,但21207b的形成方式和物理特征,與太陽係的行星一致。天文學家將其歸類為“係外行星”,是因為它符合行星的定義——圍繞一個“次恒星天體”褐矮星)公轉,且質量在行星範圍內。
2.它不是“第一顆係外行星”,而是“第一顆被直接成像的係外行星”
在此之前,人類已經發現了100多顆係外行星比如飛馬座511207b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第一顆被人類“看見”的係外行星——我們不僅知道它存在,還看到了它的樣子、測量了它的溫度、分析了它的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