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時代浪潮中的堅守:一場讓鄉村靈魂永續的深情守護
清明時節的林家村,細雨淅淅瀝瀝地灑在青石板路上,把村口的百年老槐樹洗得愈發蒼翠。村東頭的“鄉村記憶館”裡,卻透著一股與時節不符的熱鬨——來自省文旅廳的考察組正圍著展櫃裡的舊物件駐足觀看,而八十歲的林悅坐在輪椅上,由蘇曉舟推著,正給考察組的人講述每件老物件背後的故事。
“您看這個竹編糧囤,”林悅的手指輕輕指向展櫃,聲音雖有些沙啞卻格外清晰,“這是村裡老竹匠張師傅年輕時編的,能裝兩百多斤糧食。改革開放前,村裡家家戶戶都靠它存糧,趕上豐收年,糧囤裝滿了,村民們就坐在糧囤旁邊唱山歌,那熱鬨勁兒,現在想起來還像在眼前。”
考察組組長李廳長俯身看著糧囤上細密的竹編紋路,感慨道:“林老夫人,這些老物件不僅是林家村的記憶,更是整個時代的縮影啊!現在很多鄉村都在追求‘現代化’,卻丟了自己的根,而林家村能把這些寶貝完好地保存下來,還能讓年輕人願意了解、願意傳承,太不容易了。”
林悅輕輕點頭,眼神裡多了幾分凝重:“李廳長,您說得對。這些年村裡發展快,蓋了新樓、修了新路,可我總怕,要是把這些老物件、老手藝、老故事都丟了,林家村就不是林家村了。就像人沒了記憶,再富有也空落落的。”
這番話讓李廳長深有感觸。這次考察組來林家村,正是為了調研“鄉村文化保護與現代化發展”的課題。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很多鄉村在快速發展中出現了“千村一麵”的問題——老房子被拆、老手藝失傳、方言逐漸消失,原本各具特色的鄉村,慢慢變成了一模一樣的“新農村”。而林家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能守住文化根脈,無疑為這個課題提供了最好的樣本。
考察組在村裡待了三天,不僅參觀了“鄉村記憶館”、老手藝培訓班,還走訪了村民,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看年輕人用短視頻傳播老手藝。離開那天,李廳長握著蘇曉舟的手說:“蘇總,林家村的實踐太有價值了!我們準備把你們的‘文化保護模式’在全省推廣,還要幫你們申請‘國家級傳統村落’,讓更多人知道林家村的故事,讓更多鄉村學會在發展中堅守自己的根。”
這個消息讓林家村的村民們都格外激動。可誰也沒想到,半個月後,一場“危機”卻悄然而至——市裡的房地產開發商王總帶著規劃圖來到村裡,說想在林家村旁邊建“鄉村度假小鎮”,要占用村裡的老宅基地和部分農田,還承諾給村民們高額補償,讓大家搬到新蓋的公寓樓裡。
“鄉親們,”王總拿著擴音喇叭,在村文化廣場上說得唾沫橫飛,“隻要你們同意拆遷,每戶不僅能拿到五十萬補償款,還能分到一套一百二十平米的電梯房!以後咱們這建度假小鎮,大家還能在小鎮裡上班,一個月掙好幾千塊,比種地、做手工強多了!”
這話一出,村裡立刻分成了兩派。一部分村民動了心——尤其是家裡孩子要在城裡買房、結婚的,覺得五十萬補償款是筆不小的數目,還能住上電梯房,是件“劃算”的事。村民老周就是其中之一,他兒子在城裡談了對象,女方要求必須有房,老周正愁沒錢,一聽有五十萬補償款,立刻說:“我同意拆遷!我家那老房子又破又舊,早就該拆了!”
可另一部分村民卻堅決反對。周阿婆的紮染作坊就在老宅基地上,作坊裡不僅有她用了幾十年的紮染木架,還有她收集的上百種染料配方,要是拆了作坊,她的紮染手藝就沒地方傳承了。“我不拆!”周阿婆拄著拐杖,激動地說,“這作坊是我婆婆傳給我的,我又傳給了村裡的年輕人,要是拆了,我怎麼對得起祖宗?怎麼對得起信任我的孩子們?”
兩派村民各執一詞,在廣場上吵得不可開交。蘇曉舟看著眼前的混亂,心裡又急又痛。他知道,要是同意拆遷,村裡的老宅基地、老作坊、老農田都會消失,“鄉村記憶館”裡的老物件就成了沒有根基的擺設,林家村這麼多年堅守的文化根脈,很可能就此斷裂;可要是不同意,那些想拿補償款改善生活的村民,又會對他有意見,甚至可能影響村裡的團結。
當天晚上,蘇曉舟把村裡的老黨員、老藝人、村民代表召集到一起開會,可開了整整一夜,也沒達成一致意見。第二天一早,蘇曉舟拖著疲憊的身體去看望林悅,把情況跟母親說了。
林悅聽完,沉默了很久,然後讓蘇曉舟把她推到窗邊,看著窗外細雨中的老槐樹,緩緩說:“曉舟,你還記得你小時候,我帶你去看村裡的老油坊嗎?那時候油坊裡的石磨要六個人才能推得動,榨油的時候,整個村子都飄著油香。後來有人說要拆了油坊蓋磚廠,村民們都不同意,連夜守在油坊裡,最後才把油坊保住。現在想想,要是那時候油坊拆了,咱們現在就再也看不到老石磨,再也聞不到那種油香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曉舟點點頭,眼眶有些發紅:“媽,我知道不能拆,可有些村民確實需要錢改善生活,我總不能不管他們。”
“我沒說不管他們,”林悅轉過頭,看著兒子,“咱們可以想彆的辦法,既能保住老宅基地、老作坊,又能幫村民們改善生活。比如,咱們可以把老宅基地上的老房子修一修,改成‘非遺體驗民宿’,讓遊客住進來,跟著老藝人學紮染、學竹編,這樣村民們既能守住自己的家,又能賺錢;至於農田,咱們可以搞‘生態觀光農業’,讓遊客體驗種地、采摘,還能賣農產品,比把農田改成度假小鎮強多了。”
林悅的話點醒了蘇曉舟。第二天,他就組織村民們去鄰縣的“傳統村落保護示範點”參觀。那個村子跟林家村情況相似,也是在發展中遇到了拆遷問題,最後通過修複老房子、發展非遺旅遊,既保住了文化根脈,又讓村民們賺了錢。
村民們參觀完,心裡都有了底。老周看到那個村子裡,有人把老房子改成民宿,一個月能賺好幾萬,比拆遷補償款劃算多了,不好意思地說:“蘇總,之前是我想錯了,咱們不能拆老房子,得像鄰縣那樣,把老房子修得漂漂亮亮的,讓遊客來住,這樣既能守住家,又能賺錢,比拆遷強多了!”
看到村民們統一了意見,蘇曉舟立刻開始製定“老宅基地修複與非遺旅遊發展計劃”。他從村集體資金裡拿出一百萬,聘請專業的古建築修複團隊,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複村裡的老房子、老作坊;還聯係了省文旅廳,申請“非遺旅遊扶持資金”,用於打造“非遺體驗線路”——遊客可以住在老房子改成的民宿裡,白天跟著周阿婆學紮染、跟著張師傅學竹編、跟著王爺爺學手工製糖,晚上還能看村民們表演的傳統戲曲、聽老人們講村裡的故事。
修複老房子的時候,村民們都主動幫忙。有的幫修複團隊遞工具,有的幫著清理老房子裡的雜物,有的還把家裡珍藏的老家具捐出來,放在民宿裡當裝飾。周阿婆把自己的紮染作坊重新整理了一下,增加了體驗區,還特意做了一批小尺寸的紮染工具,方便遊客學習。
三個月後,“非遺體驗民宿”和“非遺體驗線路”正式推出。第一個來體驗的是來自上海的遊客李女士,她住在周阿婆隔壁的老房子民宿裡,跟著周阿婆學了兩天紮染,還自己做了一條紮染圍巾。離開的時候,李女士激動地說:“這兩天太有意義了!我不僅學會了紮染,還聽周阿婆講了很多老故事,感覺就像回到了小時候的外婆家。以後我每年都來,還要帶朋友來!”
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村民們的收入也越來越高。老周把自己的老房子改成了民宿,每個月能賺兩萬多塊,比之前種地強多了,他笑著說:“幸好當初沒拆老房子,現在既能守住家,又能賺錢,比拿拆遷補償款強一百倍!”
可沒過多久,又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隨著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一些年輕人開始覺得老手藝“太麻煩”“不時尚”,不願意花時間學,甚至有人把老藝人教他們的紮染、竹編技巧,改成了簡單的機器生產,用來快速賺錢。
有一次,小鄭的“老手藝新傳播”團隊接到了一個大訂單,要做五百條紮染圍巾。為了趕工期,小鄭的團隊成員小吳,偷偷用機器印染代替了手工紮染,結果圍巾的圖案死板、顏色不均,客戶收到後很不滿意,要求退貨,還說以後再也不跟他們合作了。
蘇曉舟知道後,特彆生氣,把小鄭、小吳叫到辦公室,嚴肅地說:“咱們做老手藝傳播,核心是傳承老手藝的‘魂’,是手工製作的溫度和匠心。要是用機器代替手工,咱們的紮染就跟市麵上的普通圍巾沒區彆了,客戶為什麼還要買咱們的?咱們這麼多年堅守的文化根脈,不就白費了嗎?”
小吳低著頭,愧疚地說:“蘇總,我錯了,我不該為了趕工期用機器印染。以後我一定好好跟周阿婆學手工紮染,再也不偷懶了。”
這件事讓蘇曉舟意識到,傳承老手藝,不僅要給年輕人提供平台和機會,還要讓他們明白老手藝背後的“匠心”和“文化意義”,讓他們從心裡熱愛老手藝,願意花時間、花心思去傳承。
於是,蘇曉舟啟動了“匠心傳承計劃”。他邀請省裡的非遺專家來村裡講課,給年輕人講老手藝的曆史、文化價值;組織年輕人去省裡的非遺博物館參觀,讓他們看看老藝人是怎麼用一輩子的時間堅守一門手藝的;還在村裡設立了“匠心獎”,每年評選出最用心傳承老手藝的年輕人,給予獎金和榮譽證書。
周阿婆也主動提出,要給年輕人開“匠心傳承小課堂”,每周給年輕人講自己學紮染的經曆,教他們怎麼選布、怎麼配色、怎麼紮結,還告訴他們:“手工紮染,每一條圍巾的圖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每個人的故事一樣,有溫度、有感情。機器印染的圍巾,看起來一模一樣,可沒有靈魂,留不住人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匠心傳承計劃”的推動下,年輕人慢慢明白了老手藝的價值,開始用心學習。小吳跟著周阿婆學了半年,不僅掌握了複雜的紮染技巧,還自己設計了新的紮染圖案,把村裡的老槐樹、老油坊都畫進了圖案裡,深受遊客喜歡。他笑著說:“現在我覺得,手工紮染不是麻煩,而是一種享受。每次看到自己做的圍巾被遊客喜歡,我就特彆有成就感。”
隨著“非遺旅遊”的發展和“匠心傳承計劃”的推進,林家村的文化根脈越來越穩固,名氣也越來越大。不僅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村裡體驗非遺、感受鄉村文化,還有不少高校把林家村設為“鄉村文化研究基地”,組織學生來村裡調研、學習。
有一次,某高校的學生來村裡調研,跟周阿婆學紮染的時候,問周阿婆:“阿婆,您做紮染做了一輩子,不覺得累嗎?”
周阿婆笑著說:“累啊,有時候紮結要紮到半夜,手指都腫了。可每次看到年輕人學會紮染,看到遊客喜歡我的紮染,我就覺得不累了。這手藝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得把它好好傳下去,不能在我手裡斷了。”
學生們聽了,都很感動。調研結束後,他們寫了一篇關於林家村文化傳承的論文,發表在知名期刊上,讓更多人知道了林家村的故事。
這年年底,林家村成功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還被評為“全國鄉村文化振興示範村”。省文旅廳的李廳長親自來村裡授牌,在授牌儀式上,李廳長說:“林家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告訴我們,鄉村振興不是簡單的‘蓋新樓、修新路’,而是要守住鄉村的‘魂’——這個‘魂’,就是老物件、老手藝、老故事,就是村民們對家鄉的深情,就是一代又一代人堅守的文化根脈。林家村的模式,值得全國所有鄉村學習!”
授牌儀式結束後,林悅坐在輪椅上,看著廣場上熱鬨的人群,看著年輕人跟著老藝人學紮染、學竹編,看著遊客們拿著老物件拍照、聽老人們講故事,心裡滿是欣慰。蘇曉舟走到母親身邊,輕輕握住母親的手:“媽,咱們做到了,林家村的文化根脈守住了,還會一直傳下去。”
林悅點點頭,眼裡閃著淚光:“曉舟,這隻是一個開始。以後,你還要帶著村民們,繼續堅守下去,讓林家村的老物件有地方放,讓老手藝有人學,讓老故事有人聽,讓林家村的靈魂,永遠鮮活。”
夕陽下,細雨已經停了,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溫暖的橙紅色。村口的老槐樹下,孩子們圍著老藝人學剪紙,笑聲清脆;“鄉村記憶館”裡,遊客們還在認真聽老人們講過去的故事;紮染作坊裡,周阿婆正帶著年輕人染布,藍色的染料在布上暈開,像一幅靈動的畫。
林悅知道,林家村在時代浪潮中堅守的這場“文化守護戰”,不會結束。未來,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考驗,但隻要一代又一代人願意堅守、願意傳承,林家村的文化根脈就會永遠延續,林家村的靈魂,就會永遠鮮活。而林家村的故事,也會在這場堅守中,書寫出更加精彩、更加動人的篇章,成為時代浪潮中,鄉村文化傳承的一盞明燈。
喜歡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請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