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文化根脈守護:一場讓鄉村記憶永續的溫情傳承
霜降過後的林家村,草木染上了霜白,村口的老槐樹葉子落了大半,卻依舊挺立在寒風中。村文化站的展廳裡,卻透著一股熱鬨勁兒——十幾個老人圍在玻璃展櫃前,指著裡麵的舊物件低聲議論,有的眼眶泛紅,有的嘴角帶笑。
“你看這個竹編簸箕,跟我年輕時用的一模一樣!那時候我每天用它曬玉米,一曬就是一整天。”78歲的周阿婆指著展櫃裡的簸箕,聲音裡滿是回憶。
旁邊的張大爺也湊了過來,看著展櫃裡的舊煤油燈,感慨道:“這煤油燈我家以前也有,那時候沒通電,晚上就靠它照明,我還借著燈光給孩子縫衣服呢。現在日子好了,電燈、手機樣樣有,可這些老物件,卻再也見不到了。”
林悅站在一旁,看著老人們動情的模樣,心裡泛起一陣暖意。自從推進生態保護和城鄉融合後,她發現村裡的老物件、老手藝、老故事正在慢慢消失——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對村裡的傳統文化不了解;老人們漸漸老去,很多手藝和故事沒人傳承。她意識到,鄉村的振興不僅需要經濟發展,更需要守護文化根脈,留住鄉村記憶。
當天晚上,林悅就召集村裡的老人、年輕人代表和文化站工作人員開了個座談會。會上,老人們紛紛提議,希望能把村裡的老物件、老手藝、老故事收集起來,建一個“鄉村記憶館”,讓後代子孫了解村裡的曆史和文化。年輕人也表示支持,有的說可以幫忙整理老物件,有的說可以用短視頻記錄老人們的故事。
可“鄉村記憶館”剛啟動籌備,就遇到了第一個難題——老物件收集困難。很多老人雖然家裡有老物件,卻不願意捐出來,擔心被損壞或弄丟。周阿婆家裡有一個祖傳的紮染木架,已經用了幾十年,林悅上門征集時,她搖著頭說:“這木架是我婆婆傳給我的,我用它做了一輩子紮染,要是捐出去被弄壞了,我怎麼對得起婆婆啊?”
林悅理解周阿婆的顧慮,她笑著說:“阿婆,您放心,我們會給每個老物件做專門的保護展櫃,還會給它們拍照、登記,定期保養。要是您想它了,隨時可以來記憶館看,我們還會請您給年輕人講講木架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紮染手藝。”
為了讓老人們放心,林悅還特意帶周阿婆去縣博物館參觀,讓她看看博物館裡的文物是怎麼保護的。看到博物館裡的展櫃乾淨整潔,文物保護得完好無損,周阿婆終於鬆了口:“既然你們這麼用心,我就把木架捐出來,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咱們林家村的紮染手藝。”
在周阿婆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主動捐贈老物件。張大爺捐出了舊煤油燈和農具,王嬸捐出了手工縫製的布鞋和繡花枕頭,還有的老人捐出了舊照片、舊書信和糧票。不到一個月,就收集到了兩百多件老物件。
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鄉村記憶館”需要場地和資金裝修。村裡的文化站空間有限,無法容納所有老物件;裝修需要購買展櫃、燈光、空調等設備,算下來得花十幾萬,村裡的資金緊張,一時拿不出這麼多錢。
“要不咱們向縣裡申請文化專項補貼?”蘇然提議,“現在國家很重視鄉村文化建設,說不定能拿到補貼。另外,咱們還可以發起‘眾籌’,讓村裡的村民和在外的鄉賢捐點錢,一起支持記憶館建設。”
林悅覺得這個主意可行,第二天就帶著“鄉村記憶館”的籌備方案去了縣文旅局。負責文化補貼的李科長看了方案後,很是支持:“林家村的‘鄉村記憶館’很有意義,既能保護鄉村文化,又能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會給你們審批五萬塊專項補貼,還會派專業人員指導你們裝修和文物保護。”
有了縣裡的補貼,林悅又發起了“眾籌”。她通過村裡的微信群和在外鄉賢群發布了“鄉村記憶館”眾籌信息,沒想到短短幾天就籌集到了八萬多塊。在外打工的村民小林捐了五千塊,還留言說:“我從小在村裡長大,希望記憶館能留住村裡的回憶,等我以後回來,帶著孩子去看看。”
資金和場地問題解決後,“鄉村記憶館”的裝修很快就開工了。村民們主動幫忙,有的幫忙刷牆,有的幫忙搬運展櫃,有的幫忙整理老物件。年輕人還發揮特長,用手繪的方式在記憶館的牆上畫了村裡的老地圖和曆史故事,讓記憶館更有鄉村特色。
兩個月後,“鄉村記憶館”正式開館。開館當天,村裡的男女老少都來參觀,老人們在老物件前駐足回憶,年輕人和孩子們圍著老人們聽故事,熱鬨非凡。記憶館裡,舊煤油燈放在玻璃展櫃裡,旁邊貼著張大爺寫的說明:“這盞煤油燈陪我走過了二十年,晚上照明、縫衣服都靠它,見證了我和孩子們的成長。”紮染木架放在展廳中央,周阿婆正在給孩子們演示怎麼用木架做紮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鄉村記憶館”的成功,讓林悅看到了鄉村文化傳承的希望。她又趁熱打鐵,啟動了“老手藝傳承計劃”,邀請村裡的老藝人開班授課,教年輕人學紮染、竹編、剪紙、手工製糖等老手藝。
第一個開班的是紮染班,由周阿婆擔任老師。剛開始,隻有五個年輕人報名,而且都是出於好奇,學習熱情不高。周阿婆教大家紮染的基本針法時,有的年輕人覺得麻煩,學了兩天就想放棄。
“阿婆,這紮染太複雜了,學了也沒用,現在誰還穿紮染衣服啊?”年輕人小鄭抱怨道。
周阿婆沒有生氣,而是拿出自己年輕時做的紮染衣服和布料,給大家講紮染的曆史:“咱們林家村的紮染有一百多年曆史了,以前村裡的女人都會做,逢年過節就給家人做件紮染衣服,多喜慶啊。現在雖然有機器生產的衣服,可手工紮染的圖案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機器比不了的。”
為了讓年輕人感受到紮染的價值,林悅還聯係了城裡的文創公司,讓他們幫忙設計紮染文創產品,比如紮染圍巾、手提袋、裝飾畫等。文創公司設計的紮染手提袋,不僅美觀實用,還很受年輕人喜歡,一上市就賣了幾百個。
小鄭看到自己做的紮染手提袋賣了出去,還賺了錢,一下子有了學習熱情:“阿婆,我以後一定好好學紮染,爭取做更多好看的紮染產品,讓更多人知道咱們林家村的紮染手藝。”
隨著紮染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報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還有城裡的年輕人專門來村裡學習紮染。周阿婆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紮染,心裡滿是欣慰:“沒想到我這老手藝還能傳承下去,真是太好了!”
除了紮染班,林悅還陸續開了竹編班、剪紙班和手工製糖班。竹編班由村裡的老竹匠張師傅授課,教大家編竹籃、竹筐、竹席;剪紙班由李奶奶授課,教大家剪窗花、生肖、福字;手工製糖班由王爺爺授課,教大家做芝麻糖、花生糖、麥芽糖。每個班都很受歡迎,不僅村裡的年輕人報名,還有城裡的遊客來體驗學習。
為了讓老故事也能傳承下去,林悅還啟動了“鄉村故事收集計劃”,組織年輕人采訪村裡的老人,記錄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村裡的曆史故事,然後整理成冊,取名《林家村故事集》,還製作成音頻和短視頻,在村裡的廣播和短視頻平台播放。
老人張大爺年輕時當過兵,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年輕人小敏采訪他時,他講起了戰爭年代的故事:“那時候條件很苦,冬天沒有棉衣穿,隻能靠凍硬的饅頭充饑,可我們都不怕,因為我們要保衛祖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現在日子好了,你們年輕人要珍惜啊。”
小敏把張大爺的故事整理成文字,還製作成短視頻,發布在短視頻平台上,沒想到播放量超過了一百萬,很多網友留言說:“張大爺的故事太感人了,向老一輩革命家致敬!”“林家村的故事很有意義,希望能多記錄這樣的故事。”
《林家村故事集》出版後,不僅在村裡分發,還送給了村裡的希望小學,讓孩子們從小了解村裡的曆史和文化。希望小學的老師還把《林家村故事集》當成課外讀物,組織學生開展“講故事比賽”,讓孩子們在故事中感受鄉村的魅力。
可文化傳承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天,城裡的一家房地產公司找到林悅,想在村裡建商品房,還說可以給村裡一大筆錢,條件是拆除村裡的老祠堂和幾間百年老房。
“林總,你們村的位置很好,建商品房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到時候村民們都能住上新房,還能賺不少錢,這多好啊!”房地產公司的王經理笑著說。
老祠堂是林家村的標誌性建築,已經有兩百多年曆史,是村民們祭祖、舉辦重要活動的地方,裡麵還保存著很多珍貴的曆史文物;那幾間百年老房也很有特色,是村裡的“文化地標”,很多遊客都來拍照打卡。林悅知道,老祠堂和老房是村裡的文化根脈,絕對不能拆。
“王經理,謝謝你的好意,可老祠堂和老房是我們村的寶貝,不能拆。我們村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文化為代價,要是把它們拆了,我們就對不起祖宗,也對不起後代子孫。”林悅堅定地說。
王經理不死心,又去找村裡的幾個老人,想說服他們同意拆老祠堂和老房,還承諾給他們豐厚的補償。可老人們都拒絕了:“老祠堂是我們林家村的根,多少錢都不能賣!”
為了保護老祠堂和老房,林悅還向縣文旅局申請,把它們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文旅局經過考察,認為老祠堂和老房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價值,同意將它們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給予資金支持,用於修繕和保護。
修繕老祠堂和老房時,村民們都主動幫忙,有的捐錢,有的捐物,有的出工出力。老木匠李師傅帶著幾個年輕人,按照傳統工藝修繕老房的屋頂和門窗,確保老房的原貌不被破壞。經過三個月的修繕,老祠堂和老房恢複了往日的風貌,還增添了文物保護標識和說明牌,成了村裡的“文化景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文化傳承的成效越來越明顯,林家村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每年春節,村裡都會舉辦“鄉村文化節”,村民們穿著傳統服飾,表演紮染、竹編、剪紙展示,還有舞龍舞獅、戲曲表演、故事演講等活動,熱鬨非凡。城裡的遊客也慕名而來,不僅體驗鄉村文化,還購買鄉村文創產品,帶動了村裡的經濟發展。
有一天,市文旅局的領導來村裡考察文化傳承工作,看到林家村的“鄉村記憶館”、老手藝培訓班和熱鬨的文化活動,很是感慨:“林家村的文化傳承工作做得非常好,不僅守護了鄉村的文化根脈,還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為全市的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準備在全市推廣你們的模式,讓更多的鄉村重視文化傳承,留住鄉村記憶。”
林悅笑著說:“謝謝領導的支持!鄉村的文化是鄉村的靈魂,隻有守護好文化根脈,才能讓鄉村更有生命力、更有魅力。未來,我們還會繼續推進文化傳承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鄉村文化,讓林家村的文化根脈永續傳承。”
夕陽下,“鄉村記憶館”的玻璃展櫃裡,老物件在燈光下散發著溫暖的光芒;紮染班裡,周阿婆正在教年輕人做紮染,笑聲傳遍了整個教室;老祠堂前,孩子們正在聽老人講村裡的故事,眼裡滿是好奇和向往。林悅站在老槐樹下,看著眼前這幅充滿文化氣息的畫麵,心裡滿是欣慰。
蘇然走過來,輕輕握住林悅的手:“你看,咱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的林家村,不僅經濟興旺、生態優美,還有濃厚的文化氛圍,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
林悅點點頭,眼裡閃著淚光:“是啊,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未來,我相信會有更多的鄉村像林家村一樣,守護好文化根脈,留住鄉村記憶,讓鄉村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永遠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魅力,讓鄉村的故事永遠流傳下去。”
遠處的田野裡,村民們正在勞作,他們的身影在夕陽下勾勒出美麗的輪廓;村裡的文化廣場上,老人們正在跳廣場舞,孩子們正在追逐嬉戲,歌聲、笑聲交織在一起,譜寫著鄉村文化傳承的美好樂章。林悅知道,這場讓鄉村記憶永續的溫情傳承,才剛剛開始,而未來,林家村還會有更多的文化故事,等待著他們去書寫,去傳承。
喜歡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請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