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風裹著田埂上成熟的麥香,漫過林家坳食品加工廠的紅磚牆,輕輕掀動林悅辦公室的落地窗簾。她指尖捏著溫熱的白瓷杯,杯中菊花茶的熱氣氤氳了視線,目光卻透過薄霧,穩穩落在不遠處那片日新月異的村莊。二十三年了,從她穿著洗得發白的粗布衫跌進這個八十年代的小山村,到如今看著鱗次櫛比的磚瓦房、縱橫交錯的水泥路,恍惚間竟像做了一場漫長又真切的夢。
“又在看村裡?”蘇然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帶著熟悉的溫厚。他端著一碟剛從後院摘的冬棗,瓷碟邊緣還沾著幾顆晶瑩的水珠。林悅回頭時,正撞見他抬手拂去鬢角新添的白發,歲月在他眼角刻下細紋,可那雙看向她的眼睛,依舊亮得像當年集市上初見時的模樣——清澈,又帶著藏不住的欣賞。
林悅笑著側身,給蘇然讓出窗邊的位置:“你看那片老宅基地,還記得嗎?當年我剛來時,咱們村大半都是土坯房,牆皮掉得斑駁,屋頂鋪著的茅草一到下雨天就漏雨。有次下暴雨,我還幫隔壁王嬸家挪過米缸,生怕雨水把僅有的口糧泡壞了。”
蘇然順著她的手指望去,那裡如今立著三排整齊的二層小樓,米白色的外牆配著朱紅色的大門,每家院子裡都搭著葡萄架,幾戶人家的太陽能熱水器在陽光下泛著銀光。他拿起一顆冬棗遞給林悅,語氣裡滿是感慨:“怎麼不記得?那時候村裡就一條土路,坑坑窪窪的,你第一次去鎮上黑市賣空間種的青菜,為了躲巡邏隊,繞著山根走了三個多小時,回來時鞋子磨破了,腳後跟全是血泡。我給你拿碘伏消毒時,你還嘴硬說不疼。”
林悅咬了口冬棗,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開,眼眶卻微微發熱。她想起剛穿越時的窘迫:原主是林家最不受待見的小女兒,吃不飽穿不暖,還要被哥嫂呼來喝去;空間是她偶然摔進老槐樹下的土坑才覺醒的,裡麵堆著的現代種子和物資,是她在這個陌生時代唯一的底氣。最初種番茄、黃瓜去黑市賣,不過是想混口飯吃;後來辦食品加工廠,也隻是想讓自己和身邊的人能挺直腰杆過日子,卻沒料到,這一步步竟推著整個林家坳,跟著時代的浪潮往前跑。
“咚咚咚”,辦公室的門被輕輕敲響,隨後傳來村支書林建國洪亮的聲音:“林悅,蘇然,在忙嗎?”
林悅連忙應道:“建國叔,快進來!”
門被推開,林建國提著一個深藍色的帆布包走進來,包上印著的“農業學大寨”字樣已經有些褪色。他頭發全白了,卻依舊精神矍鑠,手裡攥著一本卷了邊的筆記本,封麵還貼著張泛黃的便簽,上麵記著密密麻麻的數字。
“剛從村西頭回來,跟幾戶人家敲定了宅基地的事兒,順便來跟你們說說文化廣場的進展。”林建國在沙發上坐下,接過蘇然遞來的茶水,抿了一口便打開了話匣子,“你們是不知道,現在村民們的積極性高著呢!早上我剛到村西頭,張老栓就領著家裡的小子來幫著量地,說建廣場是給全村人謀福利,他家願意多讓出來半分地。”
林悅聽得心頭一暖。張老栓是村裡出了名的“倔老頭”,當年她辦食品加工廠要征他家的菜地時,他拎著鋤頭在地裡守了三天,說什麼都不肯鬆口,後來還是看到自家兒子在工廠上班能拿到穩定的工資,又親眼見著村裡的土路變成水泥路,才慢慢鬆了口。如今主動讓出宅基地,倒讓她想起這些年村裡人的變化——從最初的懷疑、抵觸,到後來的支持、參與,林家坳的每一點改變,都藏著村民們的信任。
“文化廣場的規劃圖您畫好了嗎?”蘇然問道。
林建國立刻從帆布包裡掏出筆記本,翻到畫著草圖的那一頁,指著上麵的線條說:“你看,我跟村裡的老黨員們商量過了,打算把村西頭那塊空地利用起來,建一個一千二百平米的廣場,中間留一塊大空地給大家跳廣場舞、曬糧食,北邊蓋個小舞台,以後村裡辦晚會、開大會都能用;南邊種上月季和冬青,再擺上幾個石凳,老人們能在這兒下棋聊天。”
他頓了頓,手指在草圖下方的數字上敲了敲,語氣裡帶著幾分期待:“預算我們也算過了,平整土地、買建材、請工人,大概需要十五萬。村裡的集體賬戶能拿出五萬,剩下的十萬,想跟你們工廠商量一下,能不能幫襯一把?”
林悅沒等蘇然開口,便笑著應道:“建國叔,這事兒沒問題!咱們工廠能有今天,全靠村裡的支持——當年建廠時,村民們幫著搬磚、蓋房,還把自家種的蔬菜低價供應給工廠;現在工廠效益好了,幫村裡建文化廣場是應該的。十萬塊錢,我明天就讓財務打給村裡的賬戶,要是不夠,您再跟我們說。”
林建國一聽,激動得猛地站起身,雙手緊緊握住林悅的手,眼眶都紅了:“林悅啊,你真是咱們林家坳的福星!有你和蘇然在,咱們村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你不知道,前幾天我去鄉上開會,鄉長還特意誇咱們村,說咱們是全鄉發展最快的村,讓其他村都來跟咱們學習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然笑著拍了拍林建國的肩膀:“建國叔,這不是我們倆的功勞,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咱們工廠現在有一百二十多個工人,其中八十多個都是村裡的人,他們在車間裡認真乾活,有的成了技術骨乾,有的還當上了組長,日子越過越紅火,村裡自然就發展起來了。”
說起工廠的工人,林建國更是打開了話匣子。他喝了口茶,掰著手指頭數:“就說咱們村的林小梅,當年還是個連加減法都算不清的丫頭,現在都成了包裝車間的組長,上個月還被評為廠裡的‘優秀員工’,工資比她在外打工的男人還高;還有李大海,以前天天遊手好閒,自從進了工廠的搬運隊,不僅踏實肯乾,還學會了開叉車,上個月剛在縣城買了房,準備把老人接過去住呢!”
林悅聽得會心一笑。林小梅剛進工廠時,因為沒讀過書,連產品包裝上的日期都認不全,是她安排老員工手把手教,還讓她去縣裡的夜校學習;李大海以前確實是村裡的“刺頭”,後來母親生病需要錢,他求著進工廠,林悅看他力氣大,便讓他去了搬運隊,沒想到他竟真的改邪歸正,成了車間裡最肯乾的人。這些年,看著村裡的人一個個找到自己的方向,過上好日子,她比自己掙了錢還開心。
“對了,建國叔,”蘇然突然想起一件事,語氣裡帶著幾分興奮,“前兩天我去縣城開企業家座談會,縣交通局的領導說,明年春天要開始修從縣城到咱們鄉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就設在咱們村東頭的山口處。這要是修好了,咱們村的發展可就更有盼頭了!”
林建國的眼睛瞬間亮了,手裡的筆記本“啪”地掉在沙發上。他難以置信地看著蘇然:“你說的是真的?高速公路要修到咱們村?”
“千真萬確,”蘇然點點頭,“縣領導還說,這條高速路是連接咱們市和鄰市的重要通道,明年三月開工,預計後年年底就能通車。到時候,咱們從村裡上高速,半小時就能到縣城,一個小時就能到市裡,比現在方便多了。”
林建國激動得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嘴裡不停念叨著:“太好了!真是太好了!這高速路一修,咱們村的農產品就能更快地運出去,外麵的遊客也能更方便地來咱們村旅遊。你看咱們村後麵的那片山,春天滿是桃花、杏花,秋天全是野山楂、野核桃,以前因為路不好,沒人願意來,以後修了高速路,咱們就能搞采摘園、農家樂,讓村民們再多一份收入!”
林悅也跟著興奮起來:“建國叔,您說得對!咱們得提前做好準備。我覺得可以先把村裡的小路都修成水泥路,路邊種上果樹和花草,再把村民的院子整理一下,搞成統一的農家風格。這樣遊客來了,不僅能欣賞風景,還能住得舒服。”
“還有咱們工廠,”蘇然補充道,“可以借著高速路通車的機會,擴大生產規模,開發更多適合旅遊市場的產品。比如便攜的堅果禮盒、真空包裝的鹵味,還有用咱們村特產的山楂做的山楂糕、山楂汁,到時候在高速路口設個銷售點,肯定能吸引不少遊客購買。”
林建國聽得連連點頭,趕緊拿起沙發上的筆記本,把兩人的想法記下來,生怕漏掉一個字。“我明天就召集村裡的乾部開會,把這些想法跟大家說說,再征求一下村民們的意見。咱們得抓緊時間,可不能錯過這個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