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溫暖如金絲般輕柔地灑落在海島上,波光粼粼的海麵在晨光中泛起細碎的銀鱗。海風裹挾著鹹澀的氣息,悠悠穿梭於椰林間,葉片沙沙作響,仿佛在編織一首古老的歌謠。林小滿踩著珊瑚碎石鋪成的小徑,走向自家小院後的倉庫。她的布鞋底沾著細沙,每一步都留下淺淺的印痕,如同歲月在海島上悄然刻下的足跡。
這座被碧海環繞的小島,雖隻有巴掌大的麵積,卻像一座天然的寶庫。林小滿深知,這裡的物產不僅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更是連接外界的紐帶。她常站在倉庫門前,望著遠處漁船的桅杆如林,想起京市交流會上那些西裝革履的領導們。他們駐足在塑料廠展台前,撫摸著用廢棄漁網製成的環保袋,驚歎道:“這樣的創意,既能護海又能富民,真是了不起!”他們的支持讓塑料廠獲得了首批訂單,也讓她堅定了將海島資源推向更廣闊天地的決心。此刻,她決定挑選最珍貴的特產,寄給這些遠方的朋友,以表心意。
推開倉庫斑駁的木門,一股混合著海腥味、藥材香與曬乾貨的獨特氣息撲麵而來。木架上整齊地碼放著陶罐、竹筐與麻布袋,陽光從窗欞斜斜地照進來,在塵埃中織出金色的光柱。林小滿戴上母親留下的棉布手套,開始仔細整理。
她先取出藥丸。這些藥丸是她用海島獨有的“海星草”“海藻珠”和“岩壁銀花”製成。海星草生長在礁石縫隙,需趁退潮時攀爬采摘;海藻珠是漁民從深海打撈的罕見海藻凝結而成,對風濕有奇效;岩壁銀花則需在懸崖邊采集,花瓣如銀絲般纖細。她將藥丸一顆顆裝入特製的小瓷瓶,瓶身用漁網紋樣的蠟紙包裹,再用紅繩係緊。每瓶都附上手寫標簽:“每日三粒,溫水送服,風濕痛風慎用。”字跡清秀如她為人,細致中透著暖意。
“小滿姐,這些藥丸真能治大城市的病嗎?”突然,一個清脆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林小滿轉身,看見鄰家女孩阿珍正歪著頭看她,辮梢綁著貝殼發飾。“當然啦。”她笑著拉過阿珍,“京市的張局長有痛風,我特意給他配了不含海鮮的藥丸。你看,咱們海島的東西,連大領導都認準呢!”阿珍眼睛亮起來:“那我也要學製藥!以後說不定能去大城市當‘海島藥師’!”林小滿摸摸她的頭:“好啊,等塑料廠培訓室建好,我教你藥材辨識和炮製。”兩人相視而笑,陽光將她們的影子投在木架上,像兩株相依的海草。
接著,她翻出晾曬的乾貨:蘑菇乾是采自島後密林的“雲紋菇”,菌蓋上的紋路如雲朵舒展;菜乾用海邊鹽堿地特有的“鹹星菜”製成,曬後色澤金黃,入口鹹香回甘;海菜則是漁民潛入淺海采集的野生品種,富含膠質,曬乾後蜷縮成墨綠色的小卷,泡發後柔韌如綢。此外,還有漁民們特意為她留的乾蝦——這些蝦捕撈於月圓之夜,蝦殼薄而透亮,經海風晾曬後鮮味濃縮,每一隻都泛著琥珀色的光澤。她將這些乾貨分裝進粗麻布袋,袋口用五彩絲線紮成吉祥結,宛如一個個沉甸甸的祝福。
“小滿!”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老漁民李叔闖進來,褲腳還沾著海泥,“剛撈上來一筐新曬的乾貝,給你留了最肥厚的!”林小滿驚喜地接過竹筐,乾貝在陽光下泛著珍珠般的光澤:“李叔,這怎麼好意思……”李叔擺擺手:“你幫俺閨女治好了咳嗽,這點東西算啥?聽說你要寄特產給京市,這些乾貝補身子,領導們肯定喜歡!”兩人你推我讓間,阿珍突然插話:“李叔,小滿姐說京市領導不能吃海鮮,張局長痛風呢!”李叔一愣,隨即大笑:“我這老糊塗!那我把乾貝換成果乾,咱海島水果曬乾了也甜得很!”三人笑作一團,笑聲裡滿是海島人淳樸的溫情。
整理時,她反複回憶每位領導的喜好。張局長痛風不宜海鮮,便單獨為他配了藥丸、蘑菇乾和海菜,卡片上寫道:“張叔,此包特避海鮮,望安康。”陳主任愛茶,她便多放了兩包海菜,附上衝泡貼士:“沸水衝泡三分鐘,可加蜂蜜潤喉,清嗓益氣。”她的心思如海潮般細膩,浸潤著每一份包裹。
包裹整理完畢,林小滿來到村口的老槐樹下。樹下總有幾個年輕小夥子在修補漁網,見她推著小車走來,紛紛起身幫忙。阿強扛起最重的藥箱,笑道:“小滿姐又要給大城市的朋友寄寶貝啦?這次是不是京市那些大官?”林小滿含笑點頭,聲音如海風般清亮:“是啊,他們幫咱們塑料廠打開了銷路,咱們得用海島的心意好好謝謝人家。”小濤擦著額頭的汗補充:“聽說那些領導還誇你是‘海島明珠’呢!”林小滿臉頰微紅,卻掩不住眼底的自豪。
眾人推著小車向郵局走去。路旁野花在風中搖曳,紫茉莉如星子點綴,黃蝶花似陽光凝成,還有珊瑚草纏繞著礁石,仿佛為他們的身影添上一圈花環。海鳥掠過天際,鳴叫聲清脆悠長,與車輪的吱呀聲、腳步聲交織成生動的晨曲。到了郵局,老吳正擦拭著布滿劃痕的木質櫃台,見林小滿帶來這麼多包裹,眼角皺紋更深了:“你這丫頭,心比珊瑚石還實誠!這些特產到了京市,保管讓那些領導惦記咱們海島的好!”他手腳麻利地打包,牛皮紙層層纏繞,麻繩捆得結結實實,仿佛要將海島的情誼緊緊鎖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吳叔,最近有沒有大學生支教的來信?”林小滿突然想起,去年有個京市來的支教老師給村裡孩子寄過明信片。老吳從抽屜深處翻出一封信:“在這兒呢!說是要和你商量暑假的‘海島文化夏令營’。”林小滿接過信,指尖微微發燙。信中提到希望帶領孩子們體驗曬海鹽、學漁歌,她立刻決定去漁歌隊找王嬸商量。郵局外的陽光更亮了,仿佛為新的計劃鍍上一層金邊。
手續辦到一半,老吳突然從抽屜裡抽出一疊包裹:“小滿,你也有京市來的快遞呢!”林小滿心頭一顫,接過包裹時指尖微微發燙。紙箱上印著“京市xx單位”,封口貼著精美的剪紙浪花。回到家中,她輕輕拆開包裹,稻香村的糕點香氣撲鼻,同仁堂的養生茶罐古樸典雅,還有幾本關於生態經濟的書籍,書頁間夾著領導的親筆信:“小滿姑娘,望海島事業蒸蒸日上,盼再聚時共飲海風。”信紙末尾畫著一朵抽象的浪花,線條靈動如她記憶中的海。
她小心翼翼地將這些信件捧在手心裡,就像捧著一顆珍貴的寶石。每一封信都散發著淡淡的墨香,那是千裡之外的人留下的痕跡。她輕輕撫摸著信封,感受著紙張的質感,仿佛能夠觸摸到寫信人當時的心情。
處理完一天的事務後,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房間。一推開門,貝殼風鈴在窗邊叮咚作響,清脆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讓她的心情稍稍放鬆了一些。
她走到書桌前,翻開那本繡著海浪紋的日記本。這本日記本已經寫了厚厚小半本,是這個年代不是特彆白的紙,但上麵的字跡清晰可辨。她拿起筆,筆尖在泛黃的紙頁上遊走,記錄下今天發生的點點滴滴。
“今日寄出心意包裹,希望遠方的朋友能夠感受到我的關懷。收到京市的回禮,真是讓人開心。塑料廠的新訂單也已經順利簽下,這是個好消息。漁民阿伯還送了我一些新鮮的海菜,味道一定很不錯……”她的筆觸流暢自然,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他人的感激之情。
思緒飄回到與漁民交易的午後。那天,她提著藥材筐來到碼頭,礁石上曬著的漁網在陽光下泛著銀光。老李頭的船剛靠岸,船頭堆著濕漉漉的漁網和木桶,他跳上沙灘,褲腳沾滿海泥:“小滿,聽說你要紅珊瑚?”林小滿眼睛一亮,海風將她的發帶吹得飛揚:“李叔,這次可有好貨?”王嬸從船艙捧出一網兜珊瑚,有的如鹿角般支棱,有的蜷成玫瑰狀,還有一顆罕見的藍珊瑚,在陽光下泛著幽光。交易時,老李頭講述著出海遇險的故事:台風中船險些傾覆,全靠祖傳的“觀雲辨浪”術才化險為夷。林小滿則分享京市的高樓如何用玻璃幕牆反射陽光,地鐵如銀魚穿梭地底。漁民們聽得入神,仿佛隨她的講述乘著海浪去了千裡之外。
“小滿,你這藥丸真能治城裡人的富貴病?”王嬸突然發問,她手腕上的銀鐲隨著動作叮咚作響。林小滿笑著遞過藥瓶:“王嬸,您風濕痛時試試這瓶,用岩壁銀花熬製的,比止痛膏管用。”王嬸半信半疑地收下,卻偷偷往她筐裡塞了一包曬乾的紫菜:“拿去燉湯,補氣血!”林小滿推辭不過,隻好收下,兩人笑罵著“你這老嫂子”“你這小丫頭”,碼頭邊回蕩著爽朗的笑聲。
這樣的交易不僅是物物交換,更是情感的紐帶。林小滿總會在藥筐裡多塞一包止痛藥丸給關節炎的老漁民,漁民們則在台風前悄悄將新鮮海魚放在她家門前的石臼裡。這種默契,如同潮汐般自然,如海鹽般恒久。
除日常互動,林小滿還積極參與海島的傳統活動。每逢“祭海節”,她都會穿上母親留下的貝殼綴裙,與村民一同向大海獻祭。祭台上擺著剛捕撈的海魚、自家種的稻米,還有她培育的“海星花”——這種花隻在海島生長,花瓣如星辰閃爍,夜間能發出微光。儀式後,年輕人們跳起“浪花舞”,裙擺上的貝殼隨著舞步叮咚作響,仿佛大海在歌唱。
林小滿發現很多老一輩都愁眉不展。原來,傳統祭海舞因為那些年的特殊原因,已瀕臨失傳。他們這些年輕人連夜召集阿珍、阿強等年輕人,用日記本中的舊記載複原舞步,還加入塑料廠回收漁網編織的“海浪紗”作為舞服。排練時,老人家們也都顫聲說:“小滿,你讓祖宗的東西又活了過來。”祭海節當天,當貝殼裙與海浪紗在月光下閃耀,大家驚歎連連,連省裡來的媒體都專程拍攝紀錄片。林小滿在日記中寫道:“傳承不是守住舊物,而是讓它在新時代發光。”
塑料廠的發展道路並非一片坦途。在初期,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戰。一些村民對塑料廠的運作表示擔憂,他們害怕機器影響漁業生產。麵對這一問題,林小滿展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智和果斷決策能力。她們為了確保塑料廠的生產過程符合環保標準,他還特意邀請了專業的專家來指導整個生產流程。經過一番努力,塑料廠終於迎來了第一批產品——用廢棄漁網製成的環保袋。
這些環保袋一經上市,便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訂單如雪花般源源不斷地飛來。這一成功不僅證明了塑料廠的產品質量過硬,更讓村民們對塑料廠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他們的疑慮也在這一刻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林小滿和塑料廠的信任。
如今,塑料廠已經成為了島上的一個重要產業,不僅吸納了二十多名島民就業,還成為了生態示範點,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參觀。而阿香姑娘用廢棄漁網設計的“海浪紋”收納籃更是在國際設計展上脫穎而出,榮獲大獎,為塑料廠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某日,塑料廠收到一封來自京市的信,竟是交流會上的陳主任寄來的。信中提到,一位環保組織負責人對海島塑料回收項目感興趣,希望合作建立“海洋垃圾處理示範站”。林小滿立刻召開村民大會,阿強提出擔憂:“建新站會不會占曬漁網的地?”李叔拍桌:“小滿的廠子從沒讓咱們吃虧,我聽她的!”最終,大家一致同意騰出村西空地,還主動幫忙平整場地。開工那天,老吳扛著郵局的老銅鈴當開工鑼,敲得震天響,笑聲中帶著對未來的期待。
喜歡重生之羊毛女王請大家收藏:()重生之羊毛女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